無為,有用,有為,無用這四個詞估計是使用頻率很高的詞語,有些朋友甚至将這個當作是座右銘。這幾個詞語該怎麼理解呢?今天知常容就來談一談這四個詞語的意思,僅是個人觀點。
什麼是無為?
無為是不作為,還是無不為,還是就是不做呢?
無為是道德經中最重要的理念之一。老子在《道德經》中講過無為。
以聖人處無為之事
聖人為什麼要處無為之事,有為難道不行嗎?
如果聖人覺得某種動物喜歡,那麼大臣必會去尋找這種動物,這種動物就有可能會面臨滅頂之災。這世界上一共有多少動物被人類滅絕了呢。
上有好,下必效之,而且是成倍的放大,必會帶來災難。
所以聖人無為是非常重要,聖人做一件事,那麼這一件事就會被放大成千上萬倍。
鹹豐皇帝喜歡節儉,這是好事,但後果是破衣服居然比好衣服值錢,這才是客觀存在的現實。
關于聖人處無為之事這句話具體什麼意思,你可以看下面這個專欄。
有人看完就得出結論,無為就是不做事,那肯定是不對的。
因為讀這句話人的隻盯着無為,卻忘記了無為前面那個人。那是一個聖人。
何謂聖人?《道德經》中的聖人是什麼身份,那就是統禦萬民的君王,而不是普通人。聖人的作用如同誰一樣?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争,處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從水這裡可以看出無為。
1、利萬物,引伸為利萬民。
2、不争,不争什麼?不與民争。
3、處衆人之所惡。
所以你的無為,首先你有利萬民的能力,沒有這樣的能力會出現什麼情況?
會出現争!
你就做不到不争。
因為你需要的,你怎麼能克制呢?自然會去争。
打一個簡單的比喻:
你餓了,餓的前胸貼後背,現在前面有一碗飯,你有沒有動力想去吃這碗飯。
如果你現在吃的很飽,同樣前面有一碗飯,你有沒有動力去吃這碗飯?
答案不言自喻。
争與不争引出的一個詞語是:有用,無用。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因為萬物對天地來說沒有用,自然就不會與萬物争什麼,你自然可以做到以天道對萬物。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馀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所以隻有當百姓對聖人是無用之時,那麼聖人才不會想到去消費百姓,消耗民力,讓有可能讓百姓“我自然”成為可能。
所以你無為,無為的前提是你無為的對象對你是無用的。
這隻是第二點。
第一點是利萬民。你除了不跟他們争,而且要有利他們。如果你對他們一點用處都沒有,那麼也談不上無為。比如作為國君你連保護他們的能力都沒有,盜賊橫行,你雖然已經做到不争,那并沒有做到利他們,然後談無為自然不是無為了。
如果你沒有利你對應的對象,那麼根本談不上無為,換一句話說,也就是有用。如果你對别人沒有任何作用,那麼這個跟無為是沒有任何關系。
我寫的文章對你沒有一點好處,你也就不會看到這一句話,我的專欄對你沒有作用,你也不會去購買。這就是有用。
隻有對别人有用了,别人才會用。比如我寫的專欄
裡面是我對世界和曆史以我的觀點進行解構,包括《道德經》,《中庸》諸子百家,以及為人處世等方面的解惑和切入點,呈現的是一種全新的視解。
那我這個是上善嗎?當然不是了,這是中善,屬于利而争。我寫的對你有用,但我要争,如果不圖利,我怎麼會寫出這些東西呢?有些人拿錢出來助人,但他赢得名聲,或者求得了心安,這同樣是中善。
還有一種最容易被誤認為是上善,那就是我一心助人,一門心思做好事,目的是為了自己悟道,明理,或長生,或積德或其他等等,那也是一種中善非上善。不過這個比較複雜,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真能明白的應該有些通透了。
那下善是什麼?
不利且争,也就是奪,這其實就是我們平常說的惡了。
不管是中善和下善都與無為無關,那都是争,隻是争的程度和方式不同,因為你視對象物為有用。一旦對象物有用則談不上無為了,必會有為。
隻有上善才能稱得上是無為的前提。
做到不争,再做到利,那還不是無為,還有一個:
處衆人之所惡
什麼叫處衆人之所惡 ,那就是你需要忘形,忘名,簡單一點就是無我。
衆人有好惡,好惡怎麼來的,自然源自有用,有用,有利則為好,為善,無利有害則為惡。
所以你要呆在對自己無利且有害的地方而絲毫不遲疑。遇到好處你要不敢為天下先,遇到災難,你應該沖在最前面。
這三點都做到了,你對你的施向物才可以稱為無為。
總結一下:
萬物對你無用,但你對萬物有用。能做到自然是得道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