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靠近你溫暖我 編輯 | 山月後院、玉燕
電視劇《小舍得》播出後,“雞娃”這個詞被輿論推到了風口浪尖。
在“雞娃”大軍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非劇中的田雨岚莫屬。
田雨岚的兒子顔子悠喜歡研究昆蟲,她卻非要讓兒子學她認為更有前途的奧數。
在長期的施壓下,兒子不得不憋屈地面對一次次考試、一次次比賽,甚至因為焦慮把手指摳得血淋淋的,精神緊張到出現幻覺。
看到劇中田雨岚這樣雞娃,讓孩子承受那麼大的痛苦,很多家長開始談“雞”色變。
但讓孩子上興趣班、補習班對孩子來說真的沒有好處嗎?也有家長持不同的意見。
去年,突然來襲的新冠疫情讓多少人失業、多少家庭短時間内沒有收入。
如果這些人在工作之外還有一技之長的話,或許就不會在面臨突如其來的困境時手足無措。
讓孩子趁早多學點東西,也相當于讓他多了一種謀生的手段。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誰都想給自己的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
但同時也希望孩子能有多種技能傍身,長大後能出人頭地,能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要是在愛和尊重孩子的基礎上,讓孩子學他真正感興趣的特長和課外輔導,孩子也能欣然接受。
家長如果能用對方法,正确引導孩子,孩子收獲的可能不僅僅是一門技能和成績的提高,還會有助于他形成堅持的品質和塑造迎難而上的精神。
01 孩子想放棄時,父母的鼓勵是孩子堅持的動力
洋洋媽媽發現孩子的語言能力比較強,想給洋洋報個口才班。
媽媽和洋洋一商量,洋洋就同意了。老師親切幽默,洋洋一下子就喜歡上了口才課。
随着學習難度的增加,課上會有一些小比賽,洋洋開始變得不自信。
後來口才學校組織語言等級考試,洋洋對媽媽說不想參加等級考試,怕過不了。
媽媽對洋洋說:
“你的擔心媽媽理解,其實無論做什麼事都會有成功和失敗,結果不是最重要的,敢嘗試就很棒。
我們先不用着急考慮結果會怎樣,隻要努力去練習了,就算你沒有通過考試媽媽也不會怪你。”
洋洋聽了媽媽的話,心态放松了,每天反複練習,最終通過了等級考試。
洋洋很高興,同時也變得自信了。從那以後,洋洋開始積極地參加一些專業的比賽,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多數學習特長的孩子,一開始都是信心滿滿的,但當遇到比賽、考試或感覺枯燥的時候就想放棄。
《向往的生活》有一期場景,小提琴演奏家呂思清和劉憲華合奏了一首《梁祝》,王迅在一旁看得兩眼發光,羨慕不已。
王迅說:
“小時候我媽也給我買了把小提琴,我一開始特喜歡,後來莫名其妙就膩了,我現在很後悔,如果當初堅持一下,現在起碼會是個特長。”
《孩子:挑戰》中寫道:
孩子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沒有鼓勵,孩子的性格就不能健康發展,孩子就沒有歸屬感。
在孩子想放棄的時候,父母的鼓勵和正向的引導才能讓孩子有堅持下去的動力,才能敢于嘗試不懼挑戰。
成功的路上并不擁擠,因為堅持的人不多。人生恰恰像馬拉松賽跑一樣,隻有堅持到最後的人,才能成為勝利者。
02 孩子遇到難題,父母用陪伴和愛同他一起解決
浩浩上一二年級的時候,字寫得還可以,但是到了三年級,田字格本換成了筆記本,浩浩寫的字就沒有了章法,大小不一、上下不齊,筆畫多的字還容易寫分家。
媽媽和浩浩商量好報了書法練習班。
有一次,浩浩媽媽被老師叫到教室,說:
浩浩書寫基本功太差,必須要多練,如果上課寫得不好會被留下,直到寫得标準了,才能放學。
書法老師的嚴厲加上自己一直寫不好讓浩浩有了很大的挫敗感,一度懷疑自己根本就寫不好字。
媽媽對浩浩說:
“媽媽知道現在你寫的字不算好,沒得到老師的肯定,你很傷心。
你看這樣行不行,媽媽寫字也不好看,以後媽媽和你一起練,你當媽媽的書法老師,你用老師教你的方法教我,我們一起進步行嗎?”
浩浩一聽可以給媽媽當老師,興緻一下就高了。之後每天寫完作業,浩浩都催着媽媽一起練字,他一邊教媽媽,一邊自己練。
慢慢地,浩浩寫的字得到了老師的肯定,他也越練越帶勁。
當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父母的陪伴和支持會讓孩子感覺不是自己一個人在戰鬥,會讓孩子更有動力,也更容易到達最初學習的目的。
李玫瑾教授講過一個故事:
一位爸爸發現兒子迷上了遊戲,他沒有一味制止,而是和兒子商量報了一個乒乓球班。
每到周末,爸爸就要求和兒子比賽。
結果為了赢爸爸,兒子不得不加倍努力練習,這樣不但鍛煉了身體,也漸漸讓孩子擺脫掉了網絡遊戲。
有時讓孩子獨自面對人生的難題,他會迷茫不知所措。
父母多關心、多陪伴孩子,積極地想辦法和孩子一起解決問題,才不至于讓孩子在偏離的軌道上越走越遠。
父母的愛和陪伴是幫孩子解決問題的良藥。
03 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正确引導孩子
丹丹上初二之後,物理課的成績一直不好。
丹丹媽媽知道剛開始學就跟不上,以後不懂的知識會越積累越多,要想提高成績會難上加難。
丹丹媽媽想給她報個補習班,但是丹丹很排斥,認為是上補習班占用了她本可以放松的時間,還不一定有效果。
媽媽知道強迫孩子上補習班可能會适得其反,一時不知該怎樣說服孩子。
媽媽想到丹丹從小就想當一名建築設計師。媽媽就對丹丹說:
“你想當建築設計師,媽媽支持你。但是你知道當建築設計師,上學的時候要學好哪幾門課程嗎?”
丹丹說:
“數學、物理、美術都要學好吧。”
媽媽說:
“你說得對,但是你的物理成績很讓人擔憂呀,現在不想辦法跟上的話,可能真的就當不了建築設計師了。”
丹丹想了想,覺得媽媽說得有道理,就同意了上補習班。
果然,丹丹發現補習班老師的講解思路和解題方法讓她接受起來更容易一些,她對物理課也有了興趣。
每周一節物理補習課,對她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成績也有了明顯的提高。
知子莫若母,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想助力孩子成長,就要真正從孩子自身出發全局考慮。
而對于孩子排斥的東西不能強加到他身上,強迫隻會讓孩子逆反或徹底放棄。
兒童教育專家尹建莉曾說:
面對孩子,成年人最大的文明所在,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努力理解他的所作所為,以他樂意接受的方式對他的成長進行引導。
你必須把他當作一個“人”來平等對待,而不是當作一個“弱小的人”來征服。
寫在最後
有句話說得很形象:
孩子不是在上補習班就是在上補習班的路上。
教育内卷的今天,佛系育兒的父母,少之又少。
有的父母利用自己的威嚴,威逼利誘甚至強迫孩子去學習特長或補課,不把孩子的意願放在第一位。
這樣隻會讓孩子成為父母操縱下的機器,最終迷失了自己,孩子成年後也很難自己做正确的選擇。
有的父母不顧孩子的承受能力,一味地跟風、一味地加壓,隻會讓孩子身心俱疲,嚴重影響孩子的健康和成長。
父母愛孩子,不是,自己做決定,成為自己的主人。
而父母給予孩子愛、尊重和陪伴的同時,适時地推他一把,孩子自有自己的花期,父母靜待花開就好。
END
插圖 | Sunshine
本文首發于“山月鋪子”,原創不易,抄襲必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