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孔子論孝的四個層次

孔子論孝的四個層次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01 18:12:39

自古以來,孝文化一直是中華傳統文化組成的重要部分,自從先秦時期提出伊始,就在儒家思想之中占據重要的位置。如今,随着社會的進步及其發展,孝文化該如何進行?孝文化的合理性如何解釋?都值得人類深刻思考。中國古代先賢對于孝文化的解釋無疑為我們提供了借鑒的途徑。

孔子論孝的四個層次(談孝文化孟子提倡)1

孟子認為孝的代表人物是舜,據相關史料記載,孟子對于舜推崇備至,孟子解釋關于孝的觀念是從一個獨特的方向來說的,即是從“勞而不怨”來考察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系,并通過舜的故事加以例化。舜在被父母厭棄的情況下,并沒有抱怨父母,而是毫無怨言地繼續盡孝。而在現實生活中,雖然父母對自己的孩子百般疼愛,但是仍然有不願盡孝甚至厭棄父母的人。在不被父母疼愛的情況下,仍然毫無怨言的盡孝怎麼可能?

孔子論孝的四個層次(談孝文化孟子提倡)2

一、孟子為何會提倡“勞而不怨”的原因分析

孟子認為,舜不僅是孝的典範,也是人性本善的典範,舜在不被父母疼愛的情況下,依舊不計前嫌侍奉父母,以孝感天下。史書記載,舜常常無緣無故就被父母兄弟所嫌棄,經常陷于父母兄弟所設的困境之中,而舜非但沒有生氣反擊,反而繼續對父母盡孝,這在今人看來,是十分荒謬且不和常理的。但為何會這樣呢?

孔子論孝的四個層次(談孝文化孟子提倡)3

據《孟子與萬章》記載,舜在被父母逐出家門之後對父母十分思念,并沒有表現出絲毫的怨恨。舜對于父母的遺棄沒有絲毫的怨恨,這怎麼可能呢?于是乎,孟子的徒弟萬章就請教孟子,而孟子并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引用了先賢長息與高公明的對話來舉例說明,“不順于父母,如窮人無所歸也”。孟子之所以會通過這個例子來說明,是由兩個原因的:第一,長息乃是高公明的弟子,而萬章同樣也是孟子的學生,用相似的處境來舉例更容易啟發弟子;第二,高公明曾是曾子的學生,而“勞而不怨”就是曾子最先提出來的。通過舉例讓高公明說出這句話比孟子自己直接說出來更加具有信服力。

孔子論孝的四個層次(談孝文化孟子提倡)4

之後,舜得到了堯的兩個女兒,也通過禅讓得到了王位,難道還比不上窮途末路的人嗎?或許在常人看來,答案确實是肯定的。但在孟子看來,孝是父母與子女之間最為緊密的連接途徑,不被父母疼愛是子女憂愁的主要原因。在舜看來,父子之愛,是人的一生之中最重要的情感寄托,人生的一切快樂來源于此,就算是其他一些都不能代替的。

孔子論孝的四個層次(談孝文化孟子提倡)5

當功名利祿逐漸填滿了整個人生曆程時,人們往往會忘記孝所帶來的快樂以及孝順本身所帶來的好處,人們覺得父母從生下來之時開始就與自己在一起,而本末倒置的去追求那些父母給不了的功名利祿等,人們往往覺得父母給予自己的一切是理所應當的而不懂得感恩,這才會出現某些甯願追星都不願意對自己父母好的人。

孔子論孝的四個層次(談孝文化孟子提倡)6

綜上所述,舜能夠做到即使不被父母疼愛仍舊對父母關懷備至,主要原因是在于舜自我心靈的反省。朱熹說,“常人之情,因物有遷”。孝這行為從根本上來說就是需要本心發現來維持的,不能盡孝是失其本心的結果。舜發自内心的孝乃是自發的行為,他的這一行為也深深影響了周圍百姓,最後百姓臣服于他,推他為王。

二、孝文化與樂、憂的關系

孟子認為,人的一生之中最重要的快樂是與善良聯系在一起的,而孟子認為,舜是善良的代表,孝也是善的一部分,快樂這種情緒從根本上來說是與善良緊密連接的。孟子認為,“君子有三樂”,父母俱存,為一樂也;不愧于天,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教育之,為三樂也。孟子将“父母俱存”作為三樂之首,由此可見孟子對于孝的重視。

孔子論孝的四個層次(談孝文化孟子提倡)7

桃應問孟子,舜作為天子,若是他的父親殺了人,那麼主管法律的官員應該怎麼辦呢?孟子說,應該将他的父親抓起來。這時候桃應感到疑惑了,那麼舜自己将會如何面對呢?孟子認為,舜會抛棄王位,帶着他的父親一同逃亡,找對一處安身之處,樂而忘天下。孟子認為,天下王位乃是身外之物,而親情确是人生之首,人應當遵守法律,但是法律卻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的。對舜來說,當孝與法律沖突的時候,哪怕會違法,依舊會選擇保全自己的父親。這與孔子所提到的“父為子隐,子為父隐”的觀點如出一轍。在孟子看來,父子關系是要比君臣關系更為重要的。嚴格來講,孝是無法規範的,孝是一個總是在發生、不斷變化且延續的過程,浸透在每個人的生活之中。

孔子論孝的四個層次(談孝文化孟子提倡)8

憂,是對自己是否已經盡孝的自問,從時間維度上來講,憂是未來發生的。與樂不同的是,樂主要是針對于當下來說的。憂是對未來将要發生的事的擔憂與牽挂,當然,雖然憂是朝向未來的,但卻比樂更加的深刻、動人。聖人發現一旦人沒有了人倫,便于禽獸毫無二異。孟子并未将善、孝、仁這樣的道德規範僅僅歸于聖人,而是深入到平常人的生活體驗之中去,讓更多的人來效法聖人,實實在在地施行。

孔子論孝的四個層次(談孝文化孟子提倡)9

綜上所述,孝是能夠給人帶來快樂的行為,在孟子這裡,孝并不是簡單的、強制性的行為,而是發自内心的、靠着自我約束表達出來的真誠的行為。

結語:

孟子之孝根植于樂、憂這兩個人類基礎情感,主張“以德報怨”的盡孝方式,但卻與孔子提倡的“以直報怨”并不矛盾,無論是對于怨恨的發洩還是寬容或者是忘卻,都是為了更好地盡孝,這對當代急速發展的社會之中道德行為的塑造以及人倫關系的發展具有極多的啟發,孟子的“勞而不怨”并不是講究一味的愚孝,而是講究内心真實情感與現實情況的結合,即使在今天,也具有深刻的意義。

參考文獻:

《十三經注疏》

《論語》

《孟子譯注》

《孟子的“勞而不怨”是愚孝嗎?》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