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古時候就有孔融讓梨之類的典故,數不勝數。但是國内的新生代,家長不再重視孩子的禮儀,而是重視學習。忽視禮儀禮貌的存在真的對嗎?
不久前,有國内中學生和境外的某學生訪問團交流。送走客人,内部分享時,國内的學生小張說:他們覺得境外那些同齡人比國内的學生更彬彬有禮,落落大方。“我們的同學可能在該表達、表現的時候拘謹不安,在該謙讓的時候又顯得粗魯。”
中國人到國外,常常會感覺到異樣的眼光:比如到博物館參觀,工作人員會特别盯着我們,怕我們動展品。有遊船的項目,一定會讓中國的團在一條船上,因為知道中國人會比較”吵鬧“,雖然我們曾經是禮儀之邦,但在這個時候,真的感到”禮儀“距離我們是那麼的遙遠。
大家有沒有見過個别小孩,對父母,特别是媽媽說話相當沒禮貌,有時候甚至呼呼喝喝,現今的家長,或許覺得對孩子要自然、平等。但寬鬆并不等于縱容,父母在孩子面前還是應該有權威的。父母隻要有約束的意識,孩子是可以有所收斂的。
禮儀,是規範人在社會活動和人際交往中行為的,說到底就是教養。我們看重孩子的學業,會花很多時間、金錢去教,課内不夠還要去課外班;五花八門的培訓班、黃金班。
其實禮儀更是要教的,而且真的是需要父母言傳身教。當我們沒有給孩子足夠好的榜樣,沒有給孩子足夠的機會學習,就不能怪孩子做的不夠好。在孩子小時候,父母沒有建立起在子女心目中的位置,也沒有對孩子的基本禮貌有所要求,等到發現有問題的時候,卻已經到青春期叛逆了。
試問那個時候,還怎樣去教好呢?現代社會禮儀體現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尊重。當我們希望孩子懂得禮儀的時候,要問問,我們希望孩子是在人前乖順地讓家長有面子,還是真正懂得互相尊重?
總結:參加再多的禮儀培訓班是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對于下一代的教育不應該是從培訓班學習,應該是父母的言傳身教開始的。重視禮儀,别忽視了孩子的禮儀教育。(文章原載于《大家健康》,作者:莫問,刊期:2012.07,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作文庫知識百科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将在第一時間删除内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