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是是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理療方式的一種,是中醫裡面一種比較常見的看病手法,很多人身體不适的時候,經常會選擇拔火罐的方式進行有效治療。拔火罐對人的身體健康很有益處,但是很多人在拔火罐之後會出現很多不适症狀,如面色蒼白,心慌氣短,頭暈頭疼等。那麼如何緩解這些不适症狀呢?今天我就為大家重點介紹下拔火罐頭暈的解決辦法。
一、氣血虧虛
(一)症狀
眩暈,動則加劇,遇勞累則發作,伴有神疲懶言,四肢乏力,自汗出,面無光澤,色較蒼白,唇甲淡白,時有心跳快,睡覺差。
(二)治法
1.方法一
(1)選穴百會、印堂、脾俞、足三裡。
(2)定位百會:在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5寸,或兩耳尖連線的中點處。
印堂:在額部,當兩眉頭的中間。
脾俞:在背部,當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l.5寸[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3個椎體,即為第11胸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
足三裡: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胫骨前緣1橫指(中指)(站位,用同側手張開虎口圍住髌骨上外緣,餘4指向下,中指尖處為取穴部位)。
(3)拔罐方法刮痧拔罐法。百會、印堂兩穴局部塗抹萬花油,用刮痧的方法,以局部皮膚潮紅,無痧點為止,不留罐。脾俞、足三裡穴拔罐後留罐1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l療程。
2.方法二
(1)選穴百會、膈俞、氣海、三陰交。
(2)定位百會:見前。
膈俞:在背部,當第7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由平雙肩 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 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
氣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5寸。
三陰交:在小腿内側,當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側緣後方(以手4指并攏,小指下邊緣緊靠内踝尖上,食指上緣所在水平線在胫骨後緣的交點,為取穴部位)。
(3)拔罐方法 刮痧拔罐法。百會穴局部塗抹萬花油,用刮痧的方法,以局部皮膚潮紅,無痧點為止,不拔罐。膈俞、三陰交、氣海穴拔罐後留罐1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二、痰濁阻滞
(一)症狀
視物旋轉,自覺頭重,胸悶,時有惡心感,嘔吐痰涎,胸腹部悶滿不适,胃口差,精神疲倦。
(二)治法
1.方法一
(1)選穴頭維、太陽、風池、中脘、豐隆。
(2)定位頭維:在頭側部,當額角發際上0.5寸,頭正中線旁4.5寸(耳前鬓角前緣向上直線與前發際交點上5分處為取穴部位)。
太陽:在颞部,當眉梢與目外眦之間,向後約一橫指的凹陷處。
風池:在項部,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
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與上4寸[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中與胸劍聯合部(心窩上邊)的中點為取穴部位]。
豐隆:在小腿前外側,當外踝尖上8寸,條口外,距胫骨前緣2橫指(中指)(平腘橫紋與足腕橫紋連線之中點,在胫骨、腓骨之間,距胫骨前嵴約2橫指處為取穴部位)。
以上就是我為大家介紹的有關拔火罐頭暈的應對方法了,出現頭暈症狀的朋友們不妨試試看。雖然拔火罐祛濕驅寒,活血化瘀,對身體好處很多,但是還是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我們在操作的時候一定要按規定謹慎拔罐,另外拔完火罐之後要注意飲食,禁忌辛辣食物和注意局部護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