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深圳都市圈”的規劃提速引發了高度關注,近日,東莞再次呼應深圳都市圈的說法,提出“将加快推動南部9鎮全面對接和融入深圳先行示範區建設,建設深莞深度融合發展先鋒”。而這一次,深圳官方目前還沒有任何回應。
為什麼是這9個鎮?要怎麼全面對接和融入?對深莞來說分别意味着什麼?能突破行政邊界上的壁壘嗎?怎麼解決産業分工問題?帶着這些問題,再來看“東莞主動求融入”這一熱點話題,冷靜看待深圳都市圈發展的每一步突破。
(制圖 林泳希)
背景
東莞南部9鎮與深圳早有深度“鍊接”
9月25日,東莞市委十四屆十一次全會上傳來重磅消息,東莞将加快推動南部9鎮全面對接和融入深圳先行示範區建設,建設深莞深度融合發展先鋒。其中,南部9鎮指的是虎門、長安、大嶺山、大朗、黃江、樟木頭、鳳崗、塘廈、清溪。
為什麼是這9個鎮?該9鎮多年以來已經和深圳的産業溢出有深度鍊接。根據《意見》規劃,虎門、長安攜手濱海灣新區建設面向全球的高水平對外開放高地,大嶺山、大朗、黃江攜手松山湖科學城加快建設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樟木頭、鳳崗、塘廈、清溪着力建設生産、生活、生态融合的魅力城鎮。
目前,深莞之間正在快推進贛深高鐵、深茂鐵路深圳至江門段、中虎龍城際等軌道建設,協同推進深圳地鐵與東莞地鐵聯通項目落地,支持深圳高快速路向東莞延伸聯通和拓寬。
選擇這9個鎮确實有着“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與此同時,《意見》還傳達出了一個重要信号——深圳都市圈規劃正在編制中,強調深度參與深圳都市圈規劃編制的過程中,還要高質量編制南部鎮級國土空間規劃,高水平編制南部産業發展規劃。
實踐
深莞惠對接十餘年 部分領域合作仍偏少
“東莞主動融入”的消息讓各界矚目,但暫時還停留在概念上,深圳方面也并沒有給出任何實質性回應,但不妨礙進行一番設想。
應該說,有關深圳帶動周邊協同發展的方案由來已早。2008年,《珠三角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出台,深莞惠一體化随後開啟。2014年,深莞惠經濟圈正式擴容,汕尾、河源“歸位”,進入“3 2”模式。10多年來,深莞惠經濟圈的産業分工合作不斷深化、行政壁壘逐漸削弱。但也面臨一些深層次難題,需要省級層面統籌推動并做好頂層設計。
從“深莞惠一體化”到“深莞惠經濟圈”,到“深莞惠都市圈“,再到現在”深圳都市圈”的提法,改變的不僅僅是名字,而且更重要的是融合程度的加深,都市圈的概念不再僅限于經濟層面,而是要上升到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領域的合作,逐漸打破行政邊界、構築跨區域的聯動協調機制。
不過,早在2009年時,深圳、東莞、惠州三市黨政主要領導就曾開過三次聯席會議,探讨深莞惠三市将從發展戰略、城市規劃、基礎設施、區域創新、市場體系、産業結構、社會管理、環境保護、資源保障、城市文化等十個方面進行對接,率先在珠三角地區實現經濟一體化。11年時間過去了,除了承接産業溢出、協同上下遊水環境治理、深圳上班族周邊城市置業以外,在其他領域的合作偏少。不過,“雙區驅動”的背景下,尤其是在加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實踐中,各城之間協同發展有了更高的要求。
“橄榄枝”升級
或寄望能直接受惠于深圳政策利好
值得注意的是,自今年以來,類似于東莞這樣主動求融入深圳的城市不在少數。
6月,珠海市市長姚奕生在珠海市九屆人大八次會議上作市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謀劃建設“深珠合作示範區”。随後,惠州市自然資源局也發布消息,稱48平方公裡的秋月湖生态智慧城納入市級國土空間規劃,旨在争創“深惠協同發展試驗區”。還有汕尾、河源等地都遞上橄榄枝。9月,“東莞全球先進制造招商大會”舉行,簽約的39個項目中,至少12個項目的投資方來自深圳企業。
在升級成為“先行示範區”之後,其他城市與深圳之間的合作,利好又不僅限于承接産業溢出,全面對接和融入深圳還将共享政策利好。舉例來說,深圳将在11月1日實施的《深圳經濟特區科技創新條例》,允許深圳注冊的企業可以設置特殊股權結構、設立了科技成果決策盡職免責的機制等等,一旦适用于“深圳都市圈”的概念,其他城市也能在操作上更顯靈活性。
9月2日,交通運輸部發文明确,協同開展深莞惠都市圈軌道一體化規劃,推進深惠城際、深大城際、穗莞深城際延伸段等一批都市圈城際鐵路項目建設,并提到深圳多條地鐵将延伸至東莞、惠州。“深莞惠一體化”多年來,最基本也是最難突破的就是交通,從城際軌道到跨城高速,需要在短時間内有一個質的飛躍。
【探讨】
到底會如何“融入”?
把都市圈發展當作一個群體發展來看待
那麼,對于深圳而言,周邊城市的“主動求合作”又有什麼積極意義呢?首當其沖就是土地。深圳不到2000平方公裡的土地上,發展空間不足的問題一直存在,向周邊城市“借”土地的設想一直都有。
怎麼借土地?借了怎麼用?如何計算GDP和投入成本?如何解決供需不足的矛盾?這都是深圳思考的内容,同時也做了多方位的探索,例如探索 “總部在深,工廠在周邊”的模式,還例如建立“深汕合作區”這樣的飛地模式。這些探索中既有值得稱道的成功點,也有“制造業流出”的隐憂,要在實踐中不斷修正路徑。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新經濟研究所執行所長曹鐘雄指出,深圳産業外溢的核心還是都市圈的融合,在發展的過程中不能以單個城市求發展這樣的狹隘思想來看問題,而是要把都市圈發展當作一個群體發展來看待。
曹鐘雄說,把模式上升到群體思維後,都市圈的發展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首先是在空間成本上,要讓都市圈内部形成合力,降低經營成本,緩解内部壓力,這樣才能有國際競争力;其次是深度布局,目前深圳與周邊城市的産業鍊已經形成了梯度發展,接下來要進一步加深這種産業鍊上下遊協同發展;再者是要把公共服務做好,不管是深圳還是周邊城市,人們來到這裡對于教育、醫療的需求都是日益增長的,這一點不光是深圳要建設,要想承接深圳的産業溢出,周邊城市也需要進一步加強建設。
也就是說,周邊城市主動求融入、求合作的背後,不光是需要深圳來帶動發展,等着被“哺育”的模式,也更需要周邊城市拿出除了土地空間之外的吸引力來,強強聯合才能助力深圳都市圈“出圈”。
采寫:南都記者 傅靜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