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兒個我們谝了下“先後”(妯娌)
這是指兄弟們媳婦之間的關系稱謂
那麼姐妹們的丈夫之間的關系稱謂
又叫什麼呢?各地的叫法不同
有叫“連襟”的,有叫“挑擔”的
還有叫“一擔挑”、“擔挑”的
在新疆方言中,“挑擔”是最常用的
“連襟”也不少見
挑擔,新疆方言音讀為【qiào dan】
指姐姐與妺妹的丈夫間的親戚關系
是一種親屬稱謂
反映一家兩個女婿之間的親屬關系
因為兩個男人可能本來沒有親戚關系
但是因為分别娶了同一家的女兒
因而形成了名叫“挑擔”的親戚關系
但這個稱呼僅用于間接介紹,并不直呼
“挑擔”本來指用一根扁擔兩頭挑着東西
後來演變為挑着的東西之間的關系
進而引申為一種兩婿關系,是一種俗稱
用“挑擔”來稱呼姐妹的丈夫的關系
一是生動形象,二是充滿溫情
妻子妹妹(姐姐)的丈夫
本身可能是沒有任何血緣關系的
兩個丈夫的關系就如同
“扁擔”的兩端所挑的東西似的
姐妹的親情就是連接他們之間的“扁擔”
一個女婿半個兒,從嶽父嶽母的角度而言
兩個女兒都是心頭肉,一碗水要端平
兩個女婿都算半個兒,合起來就是一個兒子
所以一根扁擔要挑穩當,扁擔兩頭要平衡
這就意味着不能偏袒着哪一方
對兩個女婿要一視同仁,視為己出
這也表達出父母期望女兒們嫁到夫家後
都能幸福美滿的濃濃祝福
“挑擔”之稱謂,北方多地常見
清代黎士宏所著《仁恕堂筆記》:
“ 甘州人謂姊妹之夫曰挑擔。”
清光緒丁未年《米脂縣志》:
“兩婿相謂為挑擔。”
清代小說《姑妄言》:鐵氏道“你的兒子
同我的兒子是嫡親挑擔,你還嫌什麼?”
1917年《臨縣志》;“連襟曰挑擔。”
1934年《完縣新志》:“僚婿互稱曰挑擔。”
王之臣《朔方道志》:
“挑擔, 即連襟之謂, 民間兩婿俗稱。”
“挑擔”是俗稱,“連襟”是雅稱
所謂襟,就是古人衣服的前胸部分
也可以代指胸懷
“連襟”這個詞原本是用來形容友情的
如唐代杜甫《贈李十五丈别》:
“孤陋忝末親,等級敢比肩。
人生意頗合,相與襟袂連。”
到了北宋的時候
洪邁《容齋随筆》有記載雲:
“襟袂相連,夙愧末親之孤陋;
雲泥懸望,分無通貴之哀憐。”
洪邁有個堂兄,仕途不如意
洪邁妻子的姐夫時任節度使
于是給洪邁的堂兄寫了推薦信
後來其堂兄因此得以升遷
洪邁為此給妻子姐夫寫了一封感謝信
信中就用“襟袂相連”表達自己
和妻子姐夫的情義
從此“連襟”就成了姐妹丈夫關系的稱謂
和這個詞同義的還有“連袂”
1934年《霸縣新志》:
“兩婿謂曰連襟,俗名挑擔。”
此外還有“一擔挑”、“擔挑”的說法
在東北官話、冀魯官話、膠遼官話
晉語、西南官話中常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