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古書校勘的幾種方法

古書校勘的幾種方法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5-23 01:30:56

  古書校勘的幾種方法(談談古書的辨僞)(1)

  僞造古書,乃昔人之常事。明胡應麟《四部正訛》說:“餘讀秦漢諸古書,核其僞幾十七焉。”清張之洞《輶軒語·語學》亦雲:“一分真僞,而古書去其半。”可見,在讀書治學的過程中,辨僞應當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那麼什麼是僞書呢?如果書的實際責任者與所署的責任者相符,則真;如果全書或書中一部分的實際責任者與所署責任者不符,則全僞或部分為僞。其他文獻的真僞問題也可以這麼看。

  僞書的形成原因可以大緻分為有心作僞與無意緻僞兩類。有心作僞約有以下幾種情況:一是迎合社會需要以牟利。如漢成帝時的張霸僞造了一百零二篇《尚書》,獲得了一個博士職位,後來事情敗露,差一點被處死。再如書商出書改題書名與作者,基本上也是為了賺錢。二是托名人以提高書的身份。如《漢書·藝文志》著錄《神農》二十篇,附注雲:“六國時,諸子疾時怠于農業,道耕農事,托之神農。”再如《晉書·陸機傳》談到了陸喜的著述情況,指出:“其書近百篇。吳平,又作《西州清論》傳于世。借稱諸葛亮孔明,以行其書也。”三是出于政治鬥争的需要。例如中晚唐,以牛僧孺為首的牛黨與以李德裕為首的李黨之間,黨争非常激烈,當時出現了一篇嫁名牛僧孺的小說《周秦行紀》,寫牛僧孺與唐代以及前代已故後妃幽會的故事,甚至有王昭君為牛僧孺侍寝的情節。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指出這篇小說系“唐牛僧孺自叙所遇異事。賈黃中以為韋瓘所撰。瓘,李德裕門人,以此誣僧孺”。近代詩人高天梅也曾發表過一組詩歌鼓吹革命,卻托名《石達開遺詩》。四是剽竊或僞造以炫名。例如《四庫全書總目·全唐詩話》提要稱其皆與計有功《唐詩紀事》相同。“考周密《齊東野語》載賈似道所著諸書,此居其一。蓋似道假手廖瑩中,而瑩中又剽竊舊文,塗飾塞責。後人惡似道之奸,改題袤名,以便行世。遂緻僞書之中,又增一僞撰人耳。”僞造的突出例子是明代的豐坊,他是藏書家,又是書法家,他僞造的《子貢詩傳》、《申培詩說》是用篆書寫的,附以楷書音注,但是正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指出:“二書皆以古篆刻之,不知漢代傳經,悉用隸書,故孔壁科鬥,世不能辨,謂之古文,安得獨此二書,參用籀體。”顯然,豐坊等人僞造古書的目的在于矜奇炫博,欺世盜名。此外,有的人為了洩私憤,撰文施行人身攻擊,而又害怕暴露自己的真姓;自認為所作内容有傷大雅,不願署真名實姓;有憾于古書亡缺,予以補輯而又未加說明,皆造成了一些僞書。無心緻僞也有幾種情況,一是古人著述初不署名,後人追題有誤;二是後學記述先師言行之書,被誤認為先師所作。在流傳至今的先秦著作中,這兩種情況較多。三是有些古書在流傳過程中每有續作,如宋葉大慶《考古質疑》指出:“《藝文類聚》唐太宗時歐陽詢所編也,而有蘇、李、沈、宋之詩,是皆後人所加。”并自注曰:“正月十五日有蘇味道《夜遊詩》,洛水門有李峤《遊洛詩》,寒食門有沈佺期、宋之問詩,四子皆後人,歐陽安得預編之也。”四是編輯整理者的疏忽或無識而混入了他人作品。例如杜牧的《樊川文集》相當可靠,但是後人又貪多求全編成《樊川外集》、《樊川别集》、《樊川續别集》,就難免混入僞作。宋劉克莊《後村詩話》已雲:“樊川有《續别集》三卷,十之八九皆許渾詩。”

  關于辨僞方法,明胡應麟《四部正訛》指出:“凡核僞書之道:核之《七略》以觀其源,核之群《志》以觀其緒,核之并世之言以觀其稱,核之異世之言以觀其述,核之文以觀其體,核之事以觀其時,核之撰者以觀其托,核之傳者以觀其人。核茲八者,而古今們赝籍亡隐情矣。”簡言之,有以下數端:一、查目錄。這種方法的主要任務是查一下書的源流。葉德輝《藏書十約》雲:“鑒别之道,必先自通知目錄始。目錄以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阮文達元《揅經室外集》(原注:即《四庫》未收書目,茲從全集原名)為途徑,不通目錄,不知古書之存亡;不知古書之存亡,一切僞撰抄撮、張冠李戴之書,雜然濫收、淆亂耳目,此目錄之學,所以必時時勤考也。”二、查稱引。這種方法的任務是查一下前人有沒有見到過某書。如果無人稱引;所稱引的内容與傳本不合,或傳本沒有;所稱引的詩文别題作者;書中稱引後人作品,可定其書為僞或可疑。如《直齋書錄解題》著錄《詩格》一卷,陳振孫指出:“題魏文帝,而所述詩或在沈約後,其為假托明矣。”三、查史實。這種方法的任務是查一下書中提到的曆史事實,作者是否有可能遇到。如果不可能遇到則其書或書中的某一部分為僞或可疑。如宋嚴羽《滄浪詩話》雲:“孟浩然有《贈孟郊》一首,按東野乃貞元、元和間人,而浩然終于開元二十八年,時代懸遠,其詩亦不似浩然,必誤入。”此方法可以從書中提到的人物、時間、地點、事件入手。四、查語言。這種方法的任務是從文字、詞彙、音韻、語法、語言風格等角度查一下書中的語言是否符合其時代特征。如馬叙倫《列子僞書考》指出:“《周穆王》篇記儒生治華子之疾,儒生之名,漢世所通行,先秦未之聞也。”僅抓住“儒生”一詞,就把僞作《列子》的時代之限,斷在漢代以後了。此外我們還可利用查體裁、查思想等其他方法。當然,可用于實踐的辨僞方法不止于此,而重要的是在實踐中靈活運用,并進行綜合考辨。

  原文載徐有富,徐昕著《文獻學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4—26頁。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