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美國老年研究所的首任主席兼老年醫學家羅伯特·巴特勒提出了一個“老年歧視”的概念,它凸顯了一般人對晚年生活的負面刻闆印象,強調一種失落、受限感。這些年來,大家對認知功能下降和老年癡呆症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也在有意無意間讓很多人産生了對高齡的恐懼。鑒于當代人的壽命已今非昔比,預期壽命越來越長,我們需要知道變老并非是件壞事。下面跟随作文庫知識百科了解一下吧!
1、理解能力更強。
首先,認知功能的老化會損害日常生活能力,降低生活質量,也可能是癡呆的早期迹象。然而,老年人對抽象信息的認知(如掌握通識性的知識、理解詞語的引申含義)功能卻可以得到較好的保持,甚至會随年齡增長而有所長進。
相對于年輕人,老年人可能對于某篇文章中的具體細節記得不太清楚,但他們理解其主旨的能力卻與年輕人旗鼓相當,甚至略勝一籌。概括來說,老年人能夠學得更到位,但卻比年輕人要慢。
2、閱曆豐富,更有智慧。
老年人認知功能的下降常與其精神健康狀況的惡化交織在一起,例如,認知功能的下降常與抑郁症相伴随。誠然,老年人對日常事務更為精通,但随着年齡增長,精通能力也會下降。但老人認知功能老化的另一面是成熟而富有智慧。老人的智慧主要表現在以下專長和技能,比如,建議和管理他人的能力、在具體情境中評價事情的能力、包容不确定性的能力和精神反思功能。智慧與精通如出一轍,它們都源自于生活閱曆。
3、對未來更輕松樂觀。
沒有什麼比年輕時規劃晚年生活更繁瑣的了,包括何時退休、如何管理随之而來的财産變化。但已經退休的老年人完全沒有這種擔憂。首先,記憶力的下降會在客觀上讓他們少一些“想入非非”。其次,在衰老過程中,人們在很大程度上把關注度從謀生和養育家庭轉變為維持情緒穩定(如應對負面事件和減輕低落情緒)。上述兩方面因素結合起來,就會讓老年人對未來更加樂觀和坦然。
4、繼續發光發熱,防老癡。
随着各國養老金缺口的問題逐漸凸顯,有關研究機構已經提出了老年人繼續工作的設想。有一種理論認為,延長工作年限不僅會減輕晚年生活的壓力,也有助于鍛煉認知功能。有證據表明,較晚退休與老年癡呆症發病較晚正相關。雖然其原因尚不明确,但可能與參與度有關,或者更通俗地說,它應驗了“用進廢退”的原理。繼體力活動之後,教育、職業以及精神活動的合并效應是預防老年癡呆症最有力的保護因素。
5、更善于運用他們所獲得的知識。
雖然與年齡衰老相關的思維遲鈍和記憶功能下降基本上是不可避免的,但它不該給老年人豐富的精神生活籠罩上陰影,因為老年人很多複雜的認知功能都被保留,甚至有所提高。人類大腦到了老年運轉變慢,但這隻是因為随着時間的推移,老人儲存了越來越多的信息。除了需要處理的信息變多以外,那些被視為認知能力下降的證據,實際上證明了老年人更善于運用他們所獲得的知識。德國蒂賓根大學教授米夏埃爾·拉姆斯卡說:“老年人的大腦沒有變差。相反,他們隻是知道的更多。”
6、會更精明。
“要是你一生都在不停地讀書、思考和創造,那麼你在獲得知識的同時,智力還可能有所上升。”《女人如何衰老》一書的作者羅賓·赫尼格如是說。這就是說,年歲盡管可能使推理、記憶的速度放慢,但并不一定會降低思維的質量。
7、越來越成為你自己。
心理學家瑪迪·格森弗爾德則說,“您的年紀愈大,你的個性往往會顯得愈明晰,你會把自己的所思、所愛、所恨理得更順,你終于明白你到底是個怎麼樣的人了。”
8、對年輕人會更加寬容。
當你成為爺爺或奶奶之後,你便會心生一種與新一代同享天倫之樂的熱望,你對年輕人也會變得更為寬容,因為你終于認識到了“人生苦短”。
9、天地會更加寬敞。
老年病學家羅伯特·布斯勒所說:“要是你不斷滋養、發展你的種種關系,那麼當你進入中年期後,你便可能擁有了一張結實的人際網絡……彼此愛護,彼此關照。”
10、你的精神生活更豐富多采。
這是因為,你有了充足的時間對你的人生經驗作反思和總結,其結果或是信仰的深化,或是心靈的一次飛躍……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