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衆多的腎穿刺結果中,人數最多的一種病理是「IgA腎病3級」。于是經常有患者問我:
“IgA腎病3級,離尿毒症還有多少年?”
這個問題,不太好用一個具體年限來回答。如果強行回答一個平均數:20年,倒也不算是錯。隻是每個患者都是獨一無二的,有很大的差異性。
所以不好說一個具體年限,需要專門寫篇文章介紹一下。
IgA腎病3級是什麼意思?IgA腎病是這樣分級的:
1級是腎小球絕大多數正常;
2級是腎小球系膜增生開始增多、但少于50%;
3級是腎小球系膜增生超過50%,開始出現腎小管和腎間質病變;
4級是腎小球的增生和硬化超過50%,新月體開始增多、但小于50%;
5級是腎小球的新月體大于50%,腎小管間質病變更重。
首先說:第3級,是人數最多的一級。
患者的分級,符合正态分布的規律:兩端患者少、中間患者多。因為1級的患者症狀較輕、不易被發現,5級的患者進展太快、腎穿機會少。而居于中間的3級患者,臨床表現又明顯、時間也有好幾年、救治機會也大,醫生更可能安排腎穿。
這和腎衰也很相似:輕度的腎衰不易發現,太重的腎衰進展太快、可能隻有幾個月的時間,往往是患者剛想要抗一抗,就進透析室了。臨床上診斷出的腎衰多為中間的第3期。
人一多,各種各樣的患者都有,差異也就出來了。
3級離尿毒症有多遠?首先看腎功能水平你有沒有發現:上面的1-5分級的标準,基本是按照腎小球來的,沒咋搭理腎小管?
這是IgA腎病Lee氏分級的一個固有缺陷。
腎小球所在的區域是腎皮質,是腎髒的一層“皮”,隻占腎髒體積的10%;餘下的90%,是腎髓質,也就是腎小管和腎間質呆的地方——這裡和腎功能密切相關,但看分級看不明白這裡,分級不代表腎功能好壞。
這個Lee氏分級,是1982年韓國一位姓李的學者發明的。當時也是一個進步,但如今看來缺陷明顯。
所以,2009年牛津會議提出了新的分型方法:牛津分型,把腎小管間質損傷也納入标準,反映腎損傷更加準确可靠。部分患者的腎穿刺結果不是幾級,而是比如“M1 E0 S2 T1 C0”這樣的5個字母 數字。其中T是腎小管間質纖維化,T是幾級和腎功能密切相關。
如果你的腎穿報告沒有T(纖維化)分級,而是Lee分級,就更需要參考腎功能指标,來評估腎髒的損傷程度。
IgA腎病3級患者,多數腎功能是2期,1期也有,3期較少。相比于病理分級,腎功能分期一般更靠前、數字更小,相當一部分患者的腎功能指标是正常的。因為腎髒有額外的細胞儲備量,還有代償(加班)功能。
所以3級的患者,腎功能多數到不了3期。肌酐可能70、80,也可能120、130,很少有肌酐超過150的。
腎功能的減退速度,平均來看:腎小球濾過率平均每年下降4-5個單位(尿毒症是降到10左右),肌酐每年升10%(也就是越往後肌酐漲幅越大,尿毒症是肌酐升到700左右)。
這是平均速度,那麼具體到某一個患者,他的腎功能下降速度如何評估?
主要取決于該患者的尿蛋白水平東部戰區總院(原南京軍區總院)曾做過一項研究,随訪了1000多例IgA腎病20年時間:
1.平均時間的24小時尿蛋白定量0.5g以下的患者,幾乎沒有人發生腎衰竭;
2.平均時間的24小時尿蛋白定量0.5-1g之間的患者,約20%的人發生了腎衰竭;
3.平均時間的24小時尿蛋白定量1g以上的患者,約70%的人發生了腎衰竭。
20年的時間,說明了尿蛋白對IgA腎病的影響:
超過0.5g是一個漸進性進展的警告;
超過1g則是一個快速進展的危險值。
這個尿蛋白水平,不是發病時的尿蛋白,而是幾十年的平均尿蛋白,發病時的嚴重程度沒有那麼重要。
很多IgA腎病患者的尿蛋白一直控制不好,總在1g左右,年年月月如此,這也就是為什麼每隔10年就有20%的IgA腎病患者進展到尿毒症,20年就是近半患者透析了。
IgA腎病3級可用的治療辦法有多種,多數患者的腎功能也沒有到限制用藥的地步,沒有理由讓尿蛋白一直處于高水平。隻要把尿蛋白降下來、保持住,腎髒就能用到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