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方特邀學者北鴻
談起宋史,有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那就是真宗年間的“澶淵之盟”。受曆史教科書的影響,大多數同學都認為澶淵之盟具有嚴重的喪權辱國性質。但是,曆史真的是如此嗎?
于是,北鴻君鑽到形形色色的史書裡面,為大家扒一扒這澶淵之盟是個什麼東東。
一:宋遼大戰
公元1004年,也就是北宋真宗景德元年,遼國的蕭太後和皇帝聖宗耶律隆緒率兵二十萬大舉南侵,統帥為大将蕭撻凜(一作覽),意圖一舉攻破宋境,占領中原。
宋朝由于甘肅、甯夏一帶的産馬基地喪失,使得騎兵嚴重不足,同時包含長城在内的幽雲十六州被五代的後晉割讓給了遼國,因而防禦體系也不完整。遼國南侵,宋朝顯得被動。
宋朝方面分析了一下遼軍的南下路徑,斷定其必然經過定州,于是命大将石普率重兵于定州列陣,準備在此展開決戰。不過,遼軍突然轉向,繞過定州大陣,沿冀州、貝州(今河北清河)南下,直逼開封。
遼軍這下亂了,主帥沒了怎麼打?再加上各地勤王的宋軍馬上趕到,遼軍再不撤,怕是回不去了。于是,遼聖宗決定議和,不玩了。
二:會議進程
宋朝這邊也想議和,真宗的底線是每年交給遼國方面的保證金(也就是歲币)不能超過一百萬貫。在忽悠高手曹利用的努力下,宋遼之間以宋朝每年交給遼國三十萬歲币的條件達成議和。
現在就到了問題的關鍵點了。很多同學隻知道這三十萬歲币,卻不知道除此之外澶淵之盟還有哪些内容,下面我就把所有的内容列舉一下:
一、遼宋為兄弟之國。因遼聖宗年幼,故稱宋真宗為兄,後世仍按照年齡進行論資排輩。
二、宋拒不歸還關南十縣。宋遼以白溝河為國界,雙方撤兵。遼歸還宋遂城及涿、瀛、莫三州。此後凡有越界盜賊逃犯,彼此不得停匿。兩朝沿邊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創築城隍。
三、宋方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至雄州交割。
四、雙方于邊境設置榷場,開展互市貿易。
這就是澶淵之盟的大體情況了。對此,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個人都有彼此的看法,不過北鴻君就要細細捋一捋這是不是“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
三:個人評判
先聊一聊三十萬歲币的事兒。很多人都說,這加重了大宋百姓的負擔。然而,北鴻君查了一下真宗朝的賦稅,發現真宗朝真是大大的有錢。天禧末,商稅804萬缗,歲入15085萬貫,30對比15085,确實不多。而這些錢大緻相當于兩個縣一年的賦稅,要說加重了百姓和國家的壓力,還真說不上。
另外,宋朝沒有割地,雖然幽雲十六州要不回來了,不過涿州、莫州都還能構成一定的防禦體系,同時兩個地方是傳統産糧重地,從這一點而言,宋朝也沒吃虧。最關鍵的還是雙方互市。長年的戰争導緻雙方無法貿易,獲得和平之後,兩方的商人開始互相做生意。宋朝這邊最想要的肯定是戰馬,但這屬于遼國的軍用物資,賣不了。于是乎遼國方面向宋朝輸出的隻能是牛羊這些低端商品。
而宋朝在紡織、手工方面都技高一籌,于是陶瓷、絲綢這些高端商品源源不斷輸送進遼國的市場。同時,遼國人需要茶葉,但是本身不生産,于是也隻能依靠宋朝,這樣一來,宋朝在外貿上獲得了巨大優勢,其利潤遠遠不是三十萬歲币所能比的。
因此,說澶淵之盟是喪權辱國,确實有失偏頗。
不過,澶淵之盟是在北宋處于軍事優勢下簽署的,這一點着實說不過去。同時,澶淵之盟也讓河北一線的宋軍長期處于虛弱狀态,在後來的宋金之戰中屢屢敗北。同時,太祖、太宗朝居安思危的意識沒有了,武備越來越荒廢,日後同西夏的戰争在初期處于極大的劣勢,也不得不說與此有關。
更多曆史解密,請關注微信我們愛曆史(ID: his-tory)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