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養心之中 和氣為先

養心之中 和氣為先

健康 更新时间:2024-12-12 02:19:19

  俗話說,養生必先養心,而養心之中,必是和氣為先。心平一切遊刃而解,去了解一下和氣在養生裡的重要影響吧!

  養心之中 和氣為先

  養生之道,妙方萬千,當數和氣為先。

  現代疾病70%屬于身心疾病,例如冠心病、高血壓、腦血管意外及癌症等都與心理情緒(即喜、怒、憂、思、悲、恐、驚)和所處環境有密切關系。由于現代生活節奏加快,“七情六欲”反複産生刺激,心理失去“和”的平衡,緻使經絡不通、血瘀氣滞、陰陽失調,産生疾病,正所謂百病氣上得。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淌,恐則氣滞,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和則氣順。

  喜怒哀樂為人之常情,煩惱憂愁為人之伴侶,人生就是風風雨雨、坎坎坷坷。要正确對待人生,提高自己的内在素質,不斷修身養性,使自己内心平和,适應社會環境,使自己與自己“和”,與自然“和”,與社會“和”。

  如何利用“和”之境界?凡是要往好處想,往寬處想。鄭闆橋說得好:“難得糊塗”、“吃虧是福”。人與人之間應少一點私心,少一點計較,少一點嫉妒;多一點愛心,多一點理解,多一點寬容。人和家和保平安。

  古人雲:“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挂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熱愛生活,熱愛自然,就會感到生活是美好的,自然是友好的,山山水水、花草樹木都是我們的朋友。這就是與自然“和”,與天地“和”。

  一個人隻有時時保持心平氣和,才能達到性命雙修、延年益壽。因此,和氣養生助延年。

  相信不相信

  二十歲之前相信的很多東西,後來一件一件變成不相信。

  曾經相信過文明的力量,後來知道,原來人的愚昧和野蠻不因文明的進展而消失,隻是愚昧野蠻有很多不同的面貌:淳樸的農民工人、深沉的知識分子、自信的政治領袖、替天行道的王師,都可能有不同形式的巨大愚昧和巨大野蠻,而且野蠻和文明之間,竟然隻有極其細微、随時可以被抹掉的一線之隔

  曾經相信過正義,後來知道,原來同時完全可以存在兩種正義,而且彼此抵觸,冰火不容。選擇其中之一,正義同時就意味着不正義。而且,你絕對看不出,某些人在某一個特定的時機熱烈主張某一個特定的正義,其中隐藏着深不可測的不正義。

  曾經相信過理想主義者,後來知道,理想主義者往往經不起權力的測試:一掌有權力,他或者變成當初自己誓死反對的“邪惡”,或者,他在現實的場域裡不堪一擊,一下就被弄權者拉下馬來,完全沒有機會去實現他的理想。理想主義者要有品格,才能不被權力腐化;理想主義者要有能力,才能将理想轉化為實踐。

  曾經相信過愛情,後來知道,原來愛情必須轉化為親情才可能持久,但是轉化為親情的愛情,猶如化入杯水中的冰塊——它還是冰塊嗎?

  曾經相信過海枯石爛作為永恒不滅的表征,後來知道,原來海其實很容易枯,石,原來很容易爛。雨水,很可能不再來,滄海,不會再成桑田。原來,自己腳下所踩的地球,很容易被毀滅。

  二十歲之前相信的很多東西,有些其實到今天也還相信。

  譬如國也許不可愛,但是土地和人可以愛。譬如史也許不能信,但是對于真相的追求可以無止盡。譬如文明也許脆弱不堪,但是除文明外我們其實别無依靠。譬如正義也許極為可疑,但是在乎正義比不在乎要安全。譬如理想主義者也許成就不了大事大業,但是沒有他們社會一定不一樣。譬如愛情總是幻滅的多,但是螢火蟲在夜裡發光從來就不是為了保持光。譬如海枯石爛的永恒也許不存在,但是如果一粒沙裡有一個無窮的宇宙,一刹那裡想必也有一個不變不移的時間。

  那麼,有沒有什麼,是我二十歲前不相信的,現在卻信了?

  有的,不過都是些最平凡的老生常談。曾經不相信“性格決定命運”,現在相信了。曾經不相信“色即是空”,現在相信了。曾經不相信“船到橋頭自然直”,現在有點信了。曾經不相信無法實證的事情,現在也還沒準備相信,但是,有些無關實證的感覺,我明白了,譬如李叔同圓寂前最後的手書:“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裡。問餘何适,廓爾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相信與不相信之間,仿佛還有令人沉吟的深度。

  我們總是在相信與不相信之間掙紮。

  不當欲望的奴隸

  活得快樂平安是許多人的願望,那麼,怎樣才能達到快樂和平安呢?

  我的體會是這樣三個字:“去妄想”。

  我對許多朋友說過,所謂“去妄想”,不是多麼高深的大道理,恰恰是自我調整的最本質的東西。

  在生活中,“去妄想”是三個層面的事情。

  第一個層面:是把“不正”的欲望、念頭、想法去掉。

  所謂“不正”就是歪的東西,邪的東西了,違法亂紀、貪污腐敗、偷盜,都屬于此列;想不勞而獲,屬于此列;想占有别人成果,屬于此列;損人利己,屬于此列;做不道德的事,屬于此列。總之,于理于法不容的東西,是我們要去掉妄想的第一大類;說得再世俗一點,凡是不合道德的事情都不要做。道理很簡單,做了不道德的事情,必然會心不安,如果一個人偷了、盜了,還想使自己快樂平安,是不可能的!所以,想要快樂平安,第一是去不正之妄想。

  “去妄想”的第二個層面:是指去掉“不該”的事情、“不該”的想法。

  什麼叫不該?比如你為自己制定的目标太高了,你的力量又達不到,那麼,這個目标就是“貪心”了。這種貪心既會傷了自己,也會傷了家人。這就屬于不該。你雖然不偷不盜,不去害人,但是你的野心太大了,超過了實際的可能,超過了自己能力所限,結果必然是自我折磨。僅僅這一條,再想做到心安,肯定是沒用的。認識不到這一點,不對“貪心”做減法,卻想求得平安快樂,是本末倒置。每個人都可能犯這樣的錯誤。

  “不正”的事情,大多數人會比較容易劃清界限,去掉妄想;而“不該”的事情,要做到去掉妄想就比較難了。要明白,這種不該的妄想對心靈的折磨和傷害是特别大的。無論在事業上、掙錢上、情感上、人際關系上,人們追求的目标都可能離開了實際,這點要清醒。

  第三個層面:要去掉“不對”的事情,“不對”的妄想。

  什麼意思呢?你做的事情可能在道德上沒有錯誤,不屬“不正”;在目标的高低大小上似乎也和自己比較符合,沒有過貪,不屬“不該”;但是你達到目的的方法不對、不妥當,本來有妥當的方法可以解決問題,但你的方法不當,還自以為很高明,這也屬于妄想。

  如果能夠從這三個層面去掉妄想,人就會越來越智慧。

  我曾經寫過一句話:“天花亂墜無多用,一戒落實金泉湧。”有的時候,我們從心頭戒掉一個貪,去掉一個妄見,立刻會感覺到自己的解放。很多人會有這樣的體驗,本來狀态不錯,突然生出一個念頭,這念頭可能是有關自己在事業、職場的某些設想,立刻就感到心頭不輕松,立刻就增加了焦慮。哪怕你隻是剛剛說了句大話,不過是吹吹牛而已,吹完以後,會發現自己反倒有點焦慮了,這就是“貪念”對自己的迫害。

  所以,要從“去妄想”出發調整自己的心靈狀态,隻做自己可以做的事情,該做的事情,做得對的事情,這樣才會從容自然,也隻有這樣做事才會事半功倍。

  很多人陷于苦惱和焦慮,比如家庭的矛盾,職場的沖突,不是說這個人智商有多低,恰恰相反,他可能學曆很高,甚至很聰明,但是,他在一個點上“軸”了,抓住一個“欲望”不放了,就陷到一個什麼都看不清楚的境地。我們每個人都可能犯這樣的錯誤。所以,人生可以積極,可以進取,但一定不要過分地緊抓住自己的欲望,要松弛一些,對自己的欲望要時時有所審視,不當欲望的奴隸。

  總結:看了這麼多關于心理的說法,我們知道身心與身體同等的重要,甚至能操控我們身體的變化。所以我們在養生之中,一定先要養心。(文章原載于《 養生保健指南》,刊期:2012.07,作者:龍應台、柯雲路,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作文庫知識百科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将在第一時間删除内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