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母嬰

 > 如何培養孩子的情商 培養情商的重要性

如何培養孩子的情商 培養情商的重要性

母嬰 更新时间:2025-02-02 11:51:07

  一、如何培養孩子的情商

  情商是一個人獲得成功的關鍵,故必須加強對孩子情商的開發。要開發孩子的情商,就是重視非智力教育,重視情操教育,使孩子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精神狀态和積極的人生觀等。除了對孩子做好上述5個重點的培養之外,還要注意培養孩子的忍耐力、适應能力、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等。

  (1)培養忍耐力

  父母應從孩子小時候起就注意培養他的忍耐力。當孩子急于喝奶時,不要馬上給喝,可讓他哭一會兒。可與孩子說話并拍他的後背,待孩子忍一會兒後,再讓他喝奶,忍耐時間從幾秒鐘逐漸延長到幾分鐘。當孩子遇到困難,父母也不要馬上給予幫助,鼓勵孩子堅持,讓孩子忍受一下挫折所帶來的不愉快。孩子逐漸長大,應教導孩子學會自我控制,不要受目前利益誘惑,不斷地提高孩子的忍耐力。

  (2)培養适應能力

  人的适應能力強,不僅是人體健康的一種标志,更是情商高的一個特征。孩子的适應能力主要是指對新環境的良好适應。這種對新環境适應,包括了對自然環境、學習環境、學校環境、工作環境、人際環境、生活環境以及社會環境等的适應。

  (3)培養好奇心

  具有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父母要有意識地培養和促進孩子的好奇心。如經常帶孩子到新的地方玩耍,參觀博物館等以增強孩子的好奇心。

  (4)培養探索精神

  孩子喜歡拆裝玩具或其他東西,這表明孩子具有探索精神,這時父母應加以指導和培養。如果孩子把家裡某個東西拆卸了,父母千萬不能責備孩子,否則,孩子的探索精神就被你扼殺了。家裡的貴重東西應放在孩子看不到的地方,萬一被孩子拆了,也不要責怪。

  總之,父母在培養孩子的觀察力、注意力和思維能力的同時,還要培養孩子具有飽滿的樂觀情緒、愉快的心境、積極的意志品質、優良的性格特征等。

  提高逆境情商

  培訓咨詢專家保羅·斯托茨博士所提出的“逆境情商”(advelsity quotient,簡稱AQ)是測試人們将不利局面轉化為有利條件的能力的一項指标。它取決于一個人對困難的适應能力。也就是說,一個人對困難的适應力強,他的AQ高,适應力弱,則AQ低。AQ低的人,很容易被困難吓倒,而AQ高的人,則會以一種平靜、積極,甚至樂觀的态度去迎擊困難,找到補救的辦法。

  如果提高AQ,就可以邁向成功。為此,父母應從孩子小時候起就注意提高他的AQ。提高孩子的逆境情商,就是提高孩子應對逆境的能力。因此,應教孩子學習英雄事迹,像英雄那樣思考。斯托茨說:“關鍵是态度的轉變。學着将麻煩的問題在腦子裡系統地理順,這樣做就可以将驚慌減少到最小程度。”

  斯托茨說:“應對逆境的能力可以分解為控制、歸屬、延伸和忍耐等4個關鍵因素。”控制就是認清自己改變局面的能力;歸屬是指承擔後果的能力;延伸是對問題大小及其對工作、生活其他方面的影響的評估;忍耐是指認識到問題的持久性,以及它對你的影響會持續多長時間。調整好這4個關鍵因素,就要對每個問題都進行這樣的思考:這個問題導緻的今後兩天必然發生的結果是什麼?對于這些必然結果,你最有可能改變的(即使部分改變)是哪些?怎樣做能防止問題的擴散?有什麼迹象表明問題的後果會持續很長時間?有了這樣一份在腦子裡形成的清單,就可以使我們在問題發生後減少恐慌,并幫助我們确定輕重緩急。這樣做,不僅可以測試人們的AQ的高低。也可以幫助提高AQ的水平。

  二、培養情商的重要性

  由于知識和智力在人的成功曆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作用有限,情商或許比智商更為重要。因此,父母和老師都應重視培養孩子的情商。情商是情緒商數(emotional lntelligence quotient,簡稱EQ)的簡稱。

  情商,也就是情緒智力,是寶寶對情緒的認識和處理的能力。人對事物都有一定的情緒态度,凡符合主觀需要就出現肯定的态度,表示愛、滿意、愉快等,反之就會出現憎恨、憂愁、憤怒等。怎樣控制個人情緒,怎樣覺察他人的情緒及社交暗示,怎樣處理外來的壓力,表現了兒童對情緒處理和認識的能力,也就表現了情商的高低。心理學家認為,一個心理健康的寶寶至少應該具備以下5個方面的特點:

  ①有正常的智力,有求知欲。

  ②能逐漸學會調控自己的情緒,保持樂觀向上的心境。

  ③能學會與周圍人正常的交往,懂得分享與合作、尊重别人、樂于助人。

  ④能自我接納,有自制力,能積極地面對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困難,能适應環境。

  ⑤具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健全的人格。

  寶寶隻有具備良好情緒智商,具備良好的性格、道德品質,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智。

  三、如何培養寶寶的情商

  俗話說:“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寶寶雖小,他們同樣有喜怒哀樂,同樣需要别人的愛、關心和注意。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有時家長或者因為太忙,或者因為沒有引起重視而忽視了寶寶的需求,忽視了與寶寶的情感交流。以為隻要讓寶寶吃飽穿暖就行了,很少與寶寶一起共進早餐、晚餐。寶寶體會不到父母對他的關心、愛護和理解。這種忽視孩子情感需求的做法不利于寶寶身心的發展。

  3~6歲是寶寶情感發展和進行情感教育的重要時期。兒童情感的出現和發展要比語言出現得早,也更早地起作用。孩子的信任感、自主感和主動感均産生于學齡前期,如果在此時期寶寶的情感未能得到培養,将會給寶寶情感的發展造成不良影響。寶寶雖然涉世尚淺,但他們對情感世界的領悟,對“愛”與“情”卻非常敏感,渴望别人對自己的愛和關心。如果寶寶在幼年期情感體驗缺乏,會在其一生的發展中隐伏很大的後遺症。比如成年人情感中的壓抑、冷淡、缺乏同情心、孤僻、自卑等,都可能是幼年情感受到傷害造成的。兒童情感的發展對寶寶個性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應從小培養兒童良好感情,如教育寶寶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學習、愛護公物等,同時也注意克服一些不良情緒,如虛榮心、嫉妒心等。父母要重視寶寶的情感需要,并對其進行适當的教育。

  首先,家長要對寶寶的情感世界有所了解。有些家長做得很好,他們知道寶寶的喜怒哀樂。寶寶在家裡或在幼兒園遇到不順心的事會不高興,老師的冷淡、大孩子的欺侮會使寶寶心情沉重。這時,他們會注意到寶寶情緒的變化,耐心地詢問原因,告訴寶寶應當怎樣做,幫助他們調整情緒。所有的寶寶都會有情緒的起伏,但不同的兒童表達自己情緒的方式會各不相同。有的寶寶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感需要;有的寶寶則以吵鬧、闖禍或沉默的方式表達自己的不滿和需要;有的寶寶則壓抑自己的消極情緒,把話悶在心裡,不表達出來。家長要了解自己寶寶的性格特點,及時發現他們言談舉止上的變化,體會他們的情感。

  其次,對寶寶的情感教育要注意選擇合适的方法。家長觀察了解到寶寶的情感世界隻是開始,在了解的基礎上,要分析寶寶的情感世界,對那些有益的部分,要及時表揚并加以保護;而對不良的苗頭,則要及時予以糾正。寶寶的情感世界是豐富多彩的,這就要求家長對寶寶的情感教育也不能千篇一律。當寶寶的情感受挫時,要适時幫助孩子尋找原因、克服困難,從而建立自信心。在與小朋友發生争執時,要引導寶寶珍惜同伴友誼、學會寬容;當寶寶主動将座位讓給老人、病人坐時,要表揚寶寶的利他之心。

  再次,家長要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為寶寶營造一個良好的情感氛圍。以平等的、民主的方式對待寶寶,使家庭成為寶寶充分表達情感的自由場所。

  四、關注孩子情商

  所謂情商,簡言之就是指情感支配着智力。戈爾曼把情商定義為:“能認識自己和他人的感受,自我激勵,以及很好地控制自己和在人際交往中的情緒的能力。”高情商者善于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感,有良好的心理狀态和融洽的人際關系,成功的幾率比高智商者要高。故專家認為,在人的成功道路上,情商勝于智商。智商所起的作用隻占20%,而情商卻占80%。戈爾曼說:“情感智商高者,即能清醒了解并把握自己的情感,敏銳感受并有效反饋他人情緒變化的人,在生活各個層面都占盡優勢。‘情感智能’決定了我們怎樣才能充分而又完美地發揮我們所擁有的各種能力,包括我們的天賦智力。”因此,情商高的人,生活比較快樂,能夠維持積極的人生觀,不管做什麼,成功的機會也比較大。父母和老師都應關注孩子的情商。根據情商的理論,人的情商至少涵蓋以下5個重點:

  (1)自動自發

  情商高的孩子,懂得自動自發,自動做事、自動讀書、自動做功課……因此,他們的智商雖不比别人高,但成績卻比别人好。由于他們的自發性很強,決定做一件事後,沒有完成決不罷休。他們做事不需要靠外在推動力,學習也好,做事也好,都是自動自發的,他們往往都能取得成功。

  (2)自我認識

  每一個人都有某些個性上的盲點,是自己看不清楚的。因此,每一個人都應該經常自我反省,從不同的角度了解自己,人如果不了解自己,就很難建立自信心。沒有能力了解自己的感情,也就不可能了解别人的感情。

  (3)控制情緒

  控制自己的情緒,化解自己的一些不良情緒,是情商的一個重點。在很多時候,人們很容易被激怒,其實發脾氣根本不能解決問題,但如果能夠給不好的東西一個好的解釋,保持頭腦冷靜,就可以壓制激動的情緒,使自己心情開朗。另外,懂得在适當的時候,對适當的人,适度地發脾氣,是情商的另一特征。

  (4)眼光放遠

  隻注重眼前利益的人,是情商不高的表現。戈爾曼告訴一批小孩:“這裡有棉花糖,你們可以馬上吃,但如果你們等我出去辦完事,回來才吃,你們可以得到雙份棉花糖。”結果是:那些能抵抗短暫誘惑,有耐心等待的孩子,不但在學習上表現優異,長大後,比較能适應環境,比較讨人歡心,比較敢冒險,比較有自信,比較可靠;而那些要滿足眼前欲望的孩子,他們沒有辦法克制自己,情商比較低,長大後,各方面的成就,都比能克制自己的孩子低。

  (5)人際技巧

  提高情商水平,包括搞好人際關系。人際技巧(即社交技巧),是與他人交往的才能,是一種掌握好自己情感的特别的才能。要搞好人際關系,就要了解别人的心态、尊重别人的想法。即感覺别人的感受。

  情商的上述5個重點,有人(如喬·卡洛)稱其為5種情緒能力和社會能力,即:自知(知道自己當前的感受,使人際關系成功)、移情(了解自己的情緒、感知周圍人的情緒。移情能培養我們的同情心和無私精神,帶來合作)、自律(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能從人生的挫折和低潮中恢複過來)、自強(即自動自發,不滿足于現狀,不靠沖動或刺激就能采取行動)以及社交技巧(即人際技巧,是能與他人自如地交流,來掌握人際關系的能力)等。

  情商是一種心靈力量,它不像智商,受先天基因局限,而會随着人生經驗的豐富、學習的增長而增長。因此,情商從小學起固然很佳,而成年後開始也不算推遲。

  五、培養寶寶的社會交往能力

  交往是人類的基本需求之一。寶寶之間的交往是社會化行為發展的重要方面。兒童和小夥伴之間的交往,對他們社會行為的發展起着積極作用。因為,寶寶的模仿性很強,兒童之間的行為,是彼此模仿的榜樣。而且,他的行為正确與否,也在同伴的交往過程中得到積極的或消極的強化。

  從兒童心理發展規律來看,一般3歲左右的寶寶社會交往的欲望逐漸強烈,喜歡和小朋友之間玩耍。這時,家長應當放手讓寶寶到同伴中去,最好能去幼兒園。寶寶在幼兒園裡可以接觸許多小朋友,他會感到集體生活的樂趣和溫暖。通過幼兒園裡有目的的活動及學習,可以培養寶寶們互相友愛的精神。如老師組織小朋友在做“乘公共汽車”的遊戲時,有的當“老爺爺”,有的當“小學生”,當“老爺爺”上汽車時,“小學生”就讓座,這就使寶寶懂得了在交往中要互相謙讓,要富有同情心,要關心别人。如果有小朋友主動去扶起摔倒的夥伴,并安慰他,老師可及時表揚這個小朋友。這樣就會使他懂得助人為樂是好的行為。同時,寶寶在與同伴的交往中,從“自我中心”中解脫出來,逐漸學會自我克制,懂得自己不可随心所欲,體會到集體友好交往中的規則的制約性,以及合作、愉快地在一起生活,從而産生友誼和同情心。

  在寶寶的交往中,家長要為他們創造一起玩的條件,提供玩的機會和環境。當小朋友之間發生矛盾而争吵時,應教育他們學會謙讓,學會說“對不起”、“沒關系”等禮貌用語,還要告訴他們“要看到别人的優點和自己的短處”,父母和老師常常是兒童模仿的榜樣,因此,父母和老師應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用模範行為為孩子樹立好榜樣,使他們的交往能力随着心理活動的發展而獲得發展。

  有些寶寶缺乏社會交往能力,往往是家長對寶寶教育不當而形成的。家長不了解社會交往對寶寶心理發展的重要性,有的家長怕寶寶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會受到欺辱,有的則怕自己的寶寶學壞,因而阻止寶寶之間的交往,甚至用種種威吓、懲罰的手段來反對寶寶之間的正常交往。如果家長在寶寶交往的萌芽時期,把寶寶關在家裡,不讓他們與小朋友接觸,那麼寶寶交往的需要就會逐漸減退,而形成退縮、孤僻、不合群的不良個性傾向。

  六、培養孩子的自制力

  自制力是一種控制自己的情緒、支配自己行為的能力。孩子的中樞神經系統未發育成熟,神經纖維未完全髓鞘化,傳遞的神經行為容易泛化、不準确,因而自制力較弱。如媽媽不讓寶寶飯前吃零食,但是當寶寶看到好吃的點心和巧克力時,經不住美味的誘惑,飯前便偷偷地吃了,到吃飯時就不想吃飯了。又比如:寶寶看病前答應媽媽不哭,可是當醫生的聽診器放在後背時,他又哭起來了。這些行為表明,寶寶缺少控制自己的能力。

  對寶寶的自制力,不能消極地等待他自然增強,而要積極地培養。首先應建立一套家庭規則,父母要态度一緻地對待孩子,使孩子知道什麼事情能做,什麼事情不能做,寶寶才能逐步樹立抑制不良行為的能力。開始時,寶寶不一定理解某種做法的道理,而是單純的反應。例如,父母不準寶寶玩火柴,當寶寶拿起火柴時,就受到不允許玩的約束。時間長了,寶寶看見火柴就不拿了。但是對于火柴可引起失火,玩火非常危險的道理仍不清楚。随着孩子長大,在培養寶寶建立約束自己準則的同時,要讓寶寶明白其中的道理。家庭規則做父母的首先要認真執行,不能朝令夕改,否則将使寶寶無所适從,不利于培養寶寶的自制能力。另外,規矩不宜過多,“不準”多了會壓抑孩子的探索性。

  當寶寶做了一些缺乏自制力的事情時,如打破東西、弄髒了地毯等等,父母應當寬容,給他講清道理,不應以粗暴的方式對待有過失的寶寶,否則可引起寶寶的反抗情緒,起不到教育的效果。

  七、進行良好的素質教育

  培養良好的自我意識

  寶寶的自我意識是在生活中逐漸形成的。自幼養成限制不良的自我意識,發揮其自我意識的優良方面,使其認識自我,喜歡自我,珍惜自己的品德和名譽而潔身自愛。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教會孩子說“我能行”,“我自己來”,在鍛煉中認識自我,了解自我,對自己進行正确的評價。

  培養寶寶興趣和探索的動機

  興趣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積極認知傾向,它推動人們去探求新的知識,發展新的能力。隻有興趣濃厚,才能勤于思考,才能信心充分,意志堅強,才能促進思維力、想像力,才能在實踐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

  幫寶寶确立遠大理想

  理想是和目标聯系在一起的,是以現實為依據,具有實現可能的一種穩定的想像。寶寶自懂事以後,多向往美好,向往英雄,向往多學習本領。總想像我長大了也能開汽車、開飛機,或成為一名醫生、一名老師,他們崇拜理想中的人物,甚至幻想有一天,宇宙會被他征服,而獲得全地球人的擁戴。家長應該幫助寶寶設定目标,選擇正确的理想範例,讓他們把自己理想中的人物作為自己生活和行為的榜樣。有了目标,有了榜樣,就需做出努力,激發其不斷地向理想中的目标邁進。

  進行挫折教育

  什麼是挫折呢?當某一行為遇到阻礙,沒有依照自己的願望,達成預定的目标時,他所感受到的失望、不滿意、沮喪或本身各方面受到傷害或打擊的感受就叫做挫折。然而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在這世事紛擾的大千世界中,每個人很難事事都能輕易地獲得完全滿足,一帆風順者幾乎沒有,挫折是無法避免的。要培養寶寶面對挫折的勇氣,在困苦中磨煉意志,經得起考驗和打擊,相信“失敗是成功之母”,擺脫困境,超越困境。

  培養寶寶的吃苦精神

  人生中任何事情,苦與樂都是相對的,吃苦耐勞,勇于攀登是人類的美德,應從小培養。

  讓寶寶學會自我反省

  宇宙間絕對完美的事物很少,絕對完美的人則更難求。一個人隻有正确的評價自己,才能認識自己。

  教寶寶了解和尊重别人

  每個人各有所長,又各有所短,平時父母應教導寶寶,我們需要取長補短,精心協作,相互溝通,相互幫助,相互建立起友誼;尊重别人,才能尊重自己,才能在和諧的人際關系中事事順利,有利于今後事業的成功。

  教寶寶自立自強

  有的寶寶不願意上幼兒園,往往大哭大鬧“奮力反抗”,甚至還有中間偷偷溜回家的。寶寶的這種行為多半是擔心被父母“抛棄”,而父母卻認為寶寶長不大,依賴性太強了。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寶寶的這種“表現”稱“分離焦慮”,這種情況常發生于3~6歲的孩子。這是一種成長的過程。

  寶寶直到5歲左右,才能給以必要的“獨立”鍛煉,例如:有意抽些時間與孩子分離,然後漸漸把分開的時間延長,直到他不需要你也可以玩得非常快樂為止。開始時,寶寶可能會哭鬧,但你不要被吓倒,這時你的辦法是,忽視一會兒寶寶的行為,或者自處一段時間。例如,寶寶老是大吼大叫時,你可以躲進自己的房中,等到他恢複平靜後再出來,并微笑地告訴他:“爸爸、媽媽最喜歡不哭鬧的寶寶哦!”這樣不出兩三個月,寶寶就可以從你的語言中知道,父母喜歡哪種表現。當寶寶獨自一人在房間玩玩具或看畫書時,父母摸摸寶寶的頭,告訴他:“我喜歡你能自己做事。”甚至讓寶寶說一說玩玩具的心得或看到的故事情節。

  心理暗示原則

  心理暗示是在一個人清醒的時候去暗示他,使他産生覺醒。心理暗示可以通過一種語言、一個動作或一件事情的處理,對他人産生一種感化或啟示作用。心理暗示又分為積極作用及消極作用的兩種影響。家長應該通過自己的一言一行,引導寶寶積極向上,避免負面心理影響。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母嬰资讯推荐

热门母嬰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