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客戶端6月28日電 高考的餘溫未散,寒窗苦讀十餘年的考生們最為渴望踏入理想中的學府,在大學生涯中繼續挖掘青春記憶中的美好事物。如今,當年的“學霸”們成長為在抖音平台上的科普内容創作者,勵志用“15秒講明白一個有趣的知識”,有個名為@柴知道 的抖音科普賬号,就因為做科普内容而在網絡中蹿紅,截至目前他們累積發布了近540多個短視頻,獲贊560餘萬,收獲了不少粉絲與人氣。
“如何逃離旁觀者效應”、“楊振甯為什麼能得諾貝獎”、“為什麼電影是24幀遊戲卻要30幀”,快速浏覽該賬号,在短短幾分鐘之内便能收獲到一些生活中令人深思的冷門知識。提到為什麼要投身科普事業,@柴知道 負責人汪振興講述了屬于他和隊友們的“求知夢”。
@柴知道 團隊工作日聚餐照
短視頻創作風格不限,科普向仍待挖掘
身為一名90後“學霸”,汪振興選擇了自主創業,與其教育背景有很大關系。“因為接受過新聞傳播學的專業訓練,做科普内容還算是熟門熟路,能夠從事和興趣、專業相關的工作,可以說是一份榮幸”,年僅27歲的汪振興是武漢大學新聞學院碩士,喜歡寵物,熱衷于在互聯網上分享自己對實事的見解。
汪振興畢業與導師合影
接觸抖音不久,汪振興偶然萌生了想要自己投稿創作的念頭。他坦言,“抖音平台用戶在泛化,内容也需要泛化,如果做科普給大家講知識的話,或許探索出一條差異化的道路”,正是抱着這樣的初衷,汪振興集結了4位來自不同專業領域的朋友,創辦柴知道工作室,經營起了一份寶貴而難得的事業。
團隊的分工也十分明确,由陳銘耀(同濟大學地球科學本科生)與楊潇(北京工業大學 新能源科學與工程本科生)負責策劃選題,汪振興擔任執筆主編,王雲坤(河南大學經濟學本科生)完成後期剪輯,還有一位叫做王品的北京大學新聞學碩士協助畫師一職。
團隊工作照
内容嚴謹是創作前提,幕後需多次考證
讓汪振興感到頗為意外的是,在抖音平台試水發布了幾個内容後,用戶的反響令團隊喜出望外,看到頻繁的留言和互動,@柴知道 團隊更加堅定了把賬号“精耕細作”的決心。對于科普作者們而言,保持内容嚴謹是首要任務,作為接受過專業學術訓練的高材生,這些平均年齡僅為24歲的90後似乎更懂得如何做到客觀地分享知識見解。
汪振興在拍攝顯微鏡畫面
打從前期策劃選題開始,汪振興和團隊會按照撰寫學術論文的标準仔細把關,确保視頻中所說的每一句話都能夠追溯到引用來源,而這些資料多數出自文獻、書籍或是權威媒體的新聞報道。依汪振興所言,“其實隻要做到這幾點硬指标,很大程度上就能保證内容的嚴謹與專業性”。
不過也會遇到能力之外的題材,通常發生這種情況,@柴知道 的“學霸”們首先聯想到的解決方案便是求助博士專家。制作《牛和牛肉為什麼不是一個英語單詞》的系列欄目時,柴知道邀請到來自北京外國語大學的學者“友情助陣”,在導師、好友的齊力幫助下,很快就輕松完成了這支視頻。
當然也有求證相對複雜,資料晦澀難懂的創作瓶頸期,譬如兩個月前發布的視頻《楊振甯為什麼能得諾貝獎?》,柴知道團隊以搜索1956年的論文《Questions of Parity Conservation in Weak Interaction》入手,并翻閱了講述楊振甯學術成就的專業物理學書籍,考慮到涉及尖端原理,特意邀請浙江大學與北理工大學的物理學博士協助審稿,可以稱得上是過五關斬六将,才确保了内容嚴謹不出差錯。
柴知道濟州島團建合影
回想起最初在抖音發布的第一支視頻,汪振興表示:“或許大家都想過動車和高鐵到底有什麼區别,但是面臨這個疑問多數人并不知道答案,我們想去幫助各位解讀一些感興趣的迷思和話題”,提到未來的發展規劃,柴知道的“學霸”團隊希望能夠得到更長時間的視頻權限,進一步輸出深度、有趣且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冷門知識,以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形式做好科普工作,用事實打破網絡中的“僞科學”傳聞。(中新經緯APP)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