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先秦諸子百家的思想文化協同發展、各民族文化共同融合而形成的文化。
它非常豐富而複雜,傳統文化既有精華又有糟粕,需要具體分析後繼承、運用,不可一概而論。
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百家争鳴的思想潮流,在幾百年間,諸子百家都表達了各自的社會主張以及所追求的理想人格,由此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格局。
多元的傳統文化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形成了現代中華民族多民族的共同的文化。
多元的傳統文化以儒家文化、道家和佛教文化為主幹;這三者各有特點,既相互競争,又互相補充,互相促進。
應當說,儒家、道家、佛教禅家的思想特征和人格理想是鮮明的。但是,中華民族的人格精神,卻主要表現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混合型人格精神。
我們經常講的“外儒内道”或“内儒外道”就是中國文人的複合型人格的表現。
在具體的曆史人物身上,表現為儒、釋、道各家對他影響的深淺或側重的不同。
什麼叫做理想人格?理想人格是人生理想的重要的部分。一個人的社會地位、所接受的思想教育和所承擔的社會角色決定了他的人格精神;人格則決定了一個人處世的态度和行為方式。因此,任何一個社會制度、任何一個社會階層和社會群體都有它所追求的理想的人格精神。
理想人格即向内尋求自己的聲音,與自己的心靈,大腦和平相處。而在無數人經過苦苦思考,掙紮,終于在漫漫曆史長河的血與淚洗禮中探索出理想人格,即向外為自己獨特的為人處世,行為方式。
中國儒家的理想人格精神最具有影響力和代表性。儒家是主張積極入世,敢于承擔社會責任,信奉“濟世哲學”的思想流派。以孔子、孟子、董仲舒、朱熹、王陽明等人為代表儒家追求的理想人格是“聖賢人格”。
這些思想者的大佬們為我們設定思想的路線,其實也是理想中每個人的人生路線。因為你人生的路徑,就是你思想的軌迹。雖然大佬們統一了我們的理想人格标準,但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結合不同的人的特點與具體情況,每個人的理想人格仍然是多元的,命運軌迹也駛向不同方向。但這一點,儒家文化是包容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