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母嬰

 > 呵護孩子健康 送孩子一副好腸胃

呵護孩子健康 送孩子一副好腸胃

母嬰 更新时间:2024-11-14 12:22:30

  目錄:

  第一章:送孩子一副好腸胃

  第二章:這些“兒科病”也許不是病

  第三章:1~3歲 重培養健全人格

  與其送孩子美食,不如給孩子好腸胃,腸胃好了孩子吃什麼的都香,你知道如何給孩子好腸胃嗎?小編教你幾招,一起去看看吧!

  送孩子一副好腸胃

  一位育兒專家說得好:“無論你送給孩子什麼樣的美食,都不如送給孩子一副好腸胃”。道理很簡單,孩子吃什麼都消化,才能吃什麼都香,身體才發育得好。

  何謂好腸胃呢?腸胃的天職在于消化食物,吸收營養,為身體發育提供需要的能量,排出廢物。因此,好腸胃應有以下表現:

  *胃口好,不厭食,不挑食。

  *排便規律,糞便成形,不拉稀,不便秘。

  *發育好,體重正常增長。如出生後4~5個月,體重可達出生時的2倍,1歲時可達出生的3倍或稍多,1~2歲内全年體重增長約2~2.5公斤,2~3歲全年增長約2公斤。

  *免疫功能正常,對環境的适應能力強,不易過敏,季節交替或冬春季少受或不受呼吸道與胃腸道感染之害。

  孩子的好腸胃從何而來呢?

  首先靠發育。腸胃發育的大緻規律是:剛出娘胎時尚未成熟,一直持續到生後4個月,加上腸道酵素分泌不足,隻能接受水、奶等流體食物。4個月以後,腸胃功能發育到可以接納水、奶以外的食物,包括半流體以及部分固體食物。周歲以後胃腸功能已經相當強大了,足以對付普通食物。所以,育兒專家提醒媽媽,1歲左右可以斷奶,逐漸代之以普通膳食了。

  其次靠磨練。孩子的腸胃功能雖然有其自身的發育過程,但來自于外部的援手也是必不可少的,法寶之一就是科學喂養,利用不同性質的的食物鍛煉腸胃功能,促進其發育。

  以下是專家建議的方案,供參考:

  母乳打頭陣

  小寶寶一旦離開娘胎,就脫離了臍帶的營養供給,需要動嘴“自力更生”了,從吸入第一口奶起,腸胃就開始運轉投入工作,母乳是最适合的食物。如母乳的成分與溫度都是孩子最容易消化的,用母乳喂養很少出現消化道問題,母乳喂養的孩子腸内環境呈酸性,有利于鈣、磷等營養素的吸收。所以母乳是保護孩子腸胃的最佳食品,應作為首選,隻有當母乳不足或缺乏時,方可選擇專為小寶寶設計的配方奶。

  媽媽的口味雜些再雜些

  醫學研究發現,新生寶寶從母乳中即能“品嘗”到母親的“食譜”,且對味道有“記憶”。幼時“品嘗”到的味道越是多樣,對食品味道的記憶庫存就越風度,将來長大了對不同“食譜”的接受能力就會增強。換言之,母親的口味越雜,孩子的口味也就越多樣化,日後形成挑食、偏食等不良習慣的可能性就會大大降低。

  适時添加半固體與固體食物

  媽媽要有“該出手時就出手”的果斷與策略,同時、大膽地給孩子添加半固體與固體食物。以4、5個月的寶寶為例,除了乳類流質食物外,可開始嘗試半固體食物,如米糊,菜泥之類。

  不要擔心這些食物會“磨壞”寶寶嬌嫩的腸胃,實際上是讓寶寶鍛煉自己腸胃的最好時機。5個月後聞着五谷的香氣會流口水,出現對固體食物的強烈”口欲,此時固體食物的“加盟”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固體食物的營養素含量和密度與奶水大不相同,可為孩子的發育(包括胃腸發育)提供奶水較少或沒有的養分,防止種種營養缺乏癌臨身。從食物性質看,固體食物比乳類粗糙,而食物越是粗糙,對孩子口腔、胃腸壁的力學刺激就越強,腸壁肌肉的推動力也就越大,能更好地幫助孩子發展強有力的消化道推動力,練就一副好腸胃。

  不過,給幾個月大的孩子吃粗、吃硬,可能出現吃什麼就拉什麼,大便中帶着整片的萊葉、整瓣的橘子,或者半幹不稀,次數忽多忽少等情況,你會懷疑寶寶是不是吃壞了肚子,于是立即改變方針。其實大可不必,隻要孩子,不哭不鬧,照吃照玩,大便的次數并不重要,食物未經消化就整個地拉出來了也算正常,隻是食物沒有起到添加營養的作用,但它還是充當了鍛煉腸胃的“訓練器械”,慢慢地孩子在“訓練”中适應了,大便性狀也會随之好轉。如果你退縮了,孩子也就失去了腸胃鍛煉的黃金時機,腸道的推動力及适成能力便會停滞不前,隻要食物的冷熱、硬度、數量略有變化,胃腸道都會難以适應,出現惡心、嘔吐、拉稀等症狀,成為一個難養的孩子,時間一長可能引起營養虧損,導緻身高,體重、智力等發育指标落後。

  規律進食

  周歲以後,孩子的胃腸功能進步強大,是告别母乳享受大自然豐富多彩的三餐美味的時候了,谷類,魚肉、闆栗、蘋果、酸奶以及各種蔬菜,或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能增加腸道糖類消化酶的含量;或能刺激對蛋白質和肽類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或能保持胃腸道正常的酸堿度;或直接提供有益菌,都是鍛煉胃腸的好食物。這個年齡段的重點應是規律進食,養成按頓吃飯的習慣,使暢胃得到規律的“信号”,形成自身的“生物鐘”,确保每天都能有條不紊地運轉。

  控制好零食

  孩子3歲以後,大人能吃的東西他幾乎都能吃,零食、飲料可選擇的餘地也大了許多,一定要控制好。奧妙位于胃有一個規律,吃下東西每3— 4個小時就安排空,如果零食不斷,胃裡老有東西,沒有饑餓感,到了吃正餐的時候就沒有食欲,這便是時下一些孩子不好好吃飯, “餐桌大戰”頒發的症結所在。

  更糟糕的是長此以往,會使得孩子的胃腸功能紊亂,進而誘發營養不良,引起體格瘦小甚至株連智力。所以,掌控好吃零食的數最與頻度,保護好腸胃的“生物鐘”也是勢在必行。

  養護并舉

  孩子的腸胃尚處于發育之中,養護措施也要跟上,清淡、富含維生素與微量元素、易消化的食物應成為食譜的主角,且要注意保溫。以維生素A為例,對上皮細胞具有良好的保護作用,可維護孩子胃腸黏膜的完整性,增強對病原微生物的抵抗)防止消化不良、愎瀉等疾患發作,所以胡蘿蔔、菠菜、柑橘等黃綠色蔬果皆在必吃之列。另外,多用以水為傳熱介質的烹饪方法,如湯羹、糕等;少用煎、烤等以油為介質的烹調辦法,以利于孩子脾胃消化吸收。也可在中醫師得指導下實施穴位調理,如按摩足三裡(位于于膝眼下三寸的胫骨外大筋内),中脘(位于肚臍上4寸)等穴位,收到強壯胃腸功能之效。

  食譜舉例

  ①蘋果羹。蘋果1個,去掉皮與核,用均漿機打碎,加少量水,小火熬制,略呈透明狀,加冰糖适量調味,以不酸為宜。适台6個月以上孩子。

  ②闆票蒸糕。闆栗10個煮熟,去皮搗泥,與白發粉一起和成軟面團,加入适量紅糖和牛奶,醒發20分鐘,制成漂亮形狀蒸熟食用。适合l歲以上孩子。

  ⑧酸奶香米粥。香米50克煮粥,晾涼後加入酸奶50毫升攪勻食用。适合l歲半以上孩子。

  ④肉汁黃豆蘿蔔湯。白蘿蔔、胡蘿蔔各50克,切成小丁,在滾水中焯一下,加鹽後撈出。黃豆肉湯l碗燒開,放入蘿蔔丁後拌勻,小火炖30分鐘即可。适合2歲以上孩子。

  ⑧魚肉松粥。大米100克淘洗幹淨,放入鍋内,倒入清水用大火煮開,改小火熬至粘稠。菠菜50克擇洗幹淨,用開水燙一下,切成碎末,放入粥内,加入魚肉松30克,精鹽适最調味,用小火熬幾分鐘即成。适合3歲以上孩子。

  這些“兒科病”也許不是病

  睡覺磨牙

  最近兩個月,7歲的兒子晚上睡着後老是磨牙,就像白天吃蠶豆那麼響,持續數分鐘後自行緩解。前幾天帶他去看牙醫,檢查後醫生說牙齒沒有什麼問題。聽老人說,晚上睡覺磨牙是肚子裡有蛔蟲在作怪。請問,孩子睡覺磨牙是不是病?會不會腸子裡有寄生蟲?

  醫生解析:

  睡眠時咀嚼中樞處于相對興奮時就會發生磨牙。以往的研究證實,兒童睡覺磨牙的誘因有:

  (1)白天精神過于緊張或嬉戲過度,夜晚大腦皮層仍處于高度興奮狀态;

  (2)孩子在夢境中驚恐、生氣、饑餓,導緻上下牙齒自相磨切;

  (3)晚餐吃得過飽,肚子飽滿不适,因此刺激胃腸神經,反射性引起大腦皮層興奮性增高;

  (4)腸蛔蟲所産生多種毒素刺激大腦神經興奮;

  (5)口腔疾病,如牙龈炎、牙周炎、牙槽膿腫産生疼痛、酸脹等刺激,也會導緻磨牙。

  由此看來,兒童睡覺磨牙是無咀嚼目的的咀嚼運動,不是病态,也不一定是腸寄生蟲的特殊表現。也就是說,腸蛔蟲隻是睡覺磨牙的衆多誘因之一。必須指出,孩子睡覺磨牙本身除可造成磨擦牙齒的輕微損害外,對身體并無明顯影響,一般不需治療。

  神經性尿頻症

  我兒子強強今年五歲半。不知怎麼回事,他從上周五起出現一個怪毛病——老是要上廁所尿尿。

  我估算了一下,每隔6~10分鐘就要尿尿一次,白天排尿次數多達數十次,但每次尿量少,晚上睡着後就不起床尿尿。

  昨天下午,幼兒園老師打電話給我,說強強白天在幼兒園也老是要尿尿。每天要換褲子2~3次。幼兒園醫生懷疑是尿路感染,已給他服用兩天“消炎”藥 ——呋喃坦啶,卻未見療效。要求家長帶回家去大醫院看醫生。在市兒童醫院,專家醫生給強強做了詳細的全身體格檢查,還做了腹部B超,腎髒B超,均未發現異常,化驗尿液結果也是一切正常。追問病史,孩子發病前曾被爸爸打罵,最後診斷為神經性尿頻症。

  醫生解析

  神經性尿頻症是指小兒僅有排尿次數增多而無其他伴随症狀的一種常見功能性疾病。系由支配膀胱副交感神經興奮性增高,以緻膀胱逼尿肌持續收縮,膀胱括約肌松弛,排尿反射亢進引起。該病是以精神因素為主,如小兒過分緊張自感尿未排完或怕尿濕褲子,好像成人一樣,當情緒緊張時老是要上廁所;為引起家長對他們的關注,孩子頻繁地要求排尿,這也許是少數孩子的‘策略’;有些孩子外陰或内褲不潔摩擦引起尿意;此外,蛲蟲在小孩肛門附近排卵爬行時也可反射性産生排尿感覺。

  本病隻見于情緒緊張學齡前兒童,女孩多于男孩;有的孩子一日排尿次數可達10~30次,長的1~2小時排尿一次,短的5~15分鐘排尿一次,每次尿量少則數毫升,多則數十毫升;每天尿液總量仍在正常範圍内,少數患兒可遺尿;孩子除尿頻外,無尿痛、尿急、發熱等症狀;多次尿液化驗結果都正常,使用抗生素治療往往無效。孩子若無尿路感染的證據,切不可随意使用抗生素治療,以免延誤病情,增加藥物毒副作用。

  建議:

  最近1~2周不要送孩子去幼兒園,讓媽媽請幾天假在家陪孩子一起做遊戲或看電視,給他講故事或背誦兒歌,其目的是分散孩子的注意力。為消除緊張、恐懼情緒,做到不打罵孩子。特别是在孩子尿尿時不必太在意,更不要當着孩子的面談論他尿頻、尿急之事。

  在飲食方面常換口味,做些孩子喜歡吃的食物。保證每天給孩子清洗外生殖器至少兩次。

  對于重症患兒,在心理治療同時可配合藥物治療。首選藥物有:

  (1)山莨菪堿,該藥可降低副交感神經興奮性,使排尿反射恢複正常。每次用量5~10毫克,每日口服2次。

  (2)硝苯地平,該藥能使交感神經活動增加,使膀胱逼尿肌松弛,減弱排尿反射而阻止排尿。用法是,每次每公斤體重0.25~0.5毫克,每日口服3次,與山莨菪堿合用療效更好。經上述辦法和藥物配合治療1~2周,絕大多數患兒尿頻症狀就明顯減輕或完全消失。

  遺尿症

  我的兒子今年8歲了,從小時候起他就有“尿床”的毛病,每晚我們要兩次叫他起床解小便,稍有疏忽,他就尿濕床鋪,弄得我們大人老是提心吊膽,睡不好覺。曾經看過中西醫,服過草藥數十劑也未見明顯療效。請問,目前治療“尿床”有什麼好辦法?

  醫生解析:

  凡5歲以上的孩子在夜間睡眠中不自主排尿,經常睡中小便自遺,醒後方覺的一種病症,稱為夜間遺尿症(俗稱尿床)。其發生率為5%~7%,男孩對于女孩。

  研究揭示尿床與遺傳密切相關。如果父母小時候有尿床習慣,那麼他們的孩子尿床的可能性為70%,而正常人所生的孩子有尿床習慣的不足10%。兒童尿床有心理和生理兩方面的原因。多數大孩子偶爾性的尿床是心理原因引起的。如心理壓力大、緊張等。比如,孩子在入園、入學前後,容易尿床,這就是典型的由心理壓力造成的,并且,越怕尿床就會越厲害,限容易陷入惡性循環。

  除了心理原因,生理的疾病也是兒童經常性尿床的原因之一。最典型的情況要熟隐性脊柱裂,即兒童的尾椎骨沒有發育好。另外,有的孩子膀胱可能沒有發育好,膀胱功能性容量小,或者控制排尿功能的括約肌尚末發育完全,逼尿肌出現不穩定收縮現象等,都是導緻兒童尿床的原因。

  據醫生觀察,大多數夜間尿床兒童是健康的,盡管每晚尿床1~2次。診斷本症必須排除先天性輸尿管異位、精神病、尿路感染、極度疲乏後遺尿傾向。孩子尿床,不僅給家長帶來麻煩,随着年齡增大,會使孩子産生恐懼心理和自卑感,不願與成他孩子交往,并影響學習成績和睡眠質量。

  對于這類心理因素造成的尿床,家長要寬容和疏導,避免打罵孩子,這樣做有利于消除緊張、恐懼。可通過睡前放輪松的音樂,或者講述周圍成功人士類似的經曆,給孩子以心理暗示。此外,每天晚餐時間不能過晚,晚餐要控制孩子吃流質飲食,喝湯不能太鹹以免口幹至飲水增加,睡前不吃含汁液較多的水果,睡前排尿。

  行為治療方式主要是在醫生的指導性愛,由父母引導孩子進行鍛煉。目前主要采取:

  (1) “幹床”訓練。具體方法是:家長使用尿濕報警器,它是将尿濕感應器放在床單上,當孩子一尿濕.報警器即叫醒孩子排盡餘尿并清潔床單,如此,反複訓練,患兒逐漸建立自主排尿的功能。另一種方法是用鬧鐘夜間定時喚醒,讓孩子起床排尿,幫助他們建立大腦警覺性,逐漸建立自主排尿功能。

  (2)超額飲水訓練(即膀胱張力訓練法),以增強膀逼尿肌和括約肌的耐受性。由于遺尿症患兒的膀胱容量小,所以白天鼓勵患兒大量飲水(比平時飲水量增加一倍以上),指導他們憋尿、忍尿。目的是使孩子膀胱擴張,容量增大,經此一段時間訓練,患兒能忍尿,并抑制排尿在中區,克制排尿時訓增長,以減少“尿床”的複發率。

  藥物治療(包括補充抗利尿激素、抗膽堿能藥以心某些中藥))兒童遺尿症有效率約2/3,但停藥後仍容易複發。此外,針灸、局部按摩等方法也有一定輔助療效。

  不論是藥物治療還是行為治療,都必須住專科醫生指導下進行,以獲得良好的效果。

  1~3歲 重培養健全人格

  兒童的發展是體格、智力、情感和社會交往能力的全面發展。0~3歲嬰幼兒早期發展對人的一生有持久的影響。

  ——鮑秀蘭

  金華地區一孩子因承受不了過重的家庭學習壓力而殺死生母。

  重慶11歲小學生何某,遊戲中被幾名小朋友活埋。

  廣州某大學的一位新生,因為宿舍沒有空調,竟然跳樓自殺了。

  清華大學的“高才生”,動物園硫酸燒熊事件。

  北京“藍極速網吧”,幾名中學生縱火燒死數十人慘案。

  河南青年“黃某”虐待殺死多名兒童。

  雲南大學一名學生殘酷殺死四名同學後外逃

  西安大學的一名學生了撞傷女青年後又将刀将她捅死。

  ……

  這一幕幕痛心而愚蠢的悲劇都是目前隻重視身體健康、智力發展,忽視早期良好心理和行為培養傾向而造成的。據調查,全國4~16歲兒童心理問題發生率高達13.97%;社會适應問題的檢出率為23.46%。

  由于忽視嬰幼兒良好行為培養會産生許多行為問題,如不好好吃飯,不能獨立睡眠,不願意進行控制大小便的訓練,不願和他人交往,經常打架,愛發脾氣,不服從紀律,過分膽怯或焦慮等。有這樣問題的孩子幼兒園不願意接收,家長很是苦惱。

  嬰幼兒健康人格的含義

  人格是個在紐遺傳素質的基礎上,通過與後天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對的穩定的獨特心理行為模式。健康人格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要求和表現。培養方法在不同時期也是不同的。

  着名嬰兒心理學家孟昭蘭提出,嬰兒時期(1-3歲)人恪的人格的健全發展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樂觀穩定的情緒;思維和和活動的獨立性;良好的社會适應能;自尊心和自信心。

  健康人格從小培養

  因為人格形成,年齡愈小,可塑性愈大。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兒童期的心理問題是來自嬰兒時期,嬰兒三歲前的人格發展是個人成長的重要組成部分。

  腦的哪個部位是和人格密切相關呢?蓋奇的故事,将使我們了解腦的額葉部分是和人格密切相關的。

  蓋奇是鐵路建築工程隊的一名領班,他的工作是在鐵路鋪設的沿途炸掉阻塞通道的障礙物。1848年9月13日,正當蓋奇用一根鐵撬把甘油炸藥填塞到孔中的時候,一個火星意外地點燃了炸藥。當時他的頭正歪向一邊,提前引爆的甘油炸藥将他手中的鐵橇從他的左顴骨下方穿入頭部,然後從頭頂飛出。

  當時蓋奇隻有25歲。當他被鐵橇擊倒後,盡管顴骨的左前部幾乎完全被損毀了,但他并未失去知覺。在一位年輕的外科醫生哈羅的精心治療下,蓋奇在10周後出院了。此後,他的體力逐漸恢複,又可以工作了。

  蓋奇的幸存是一個奇迹,他仍然可以說話、走路,嚴重的腦損傷似乎對他沒有什麼影響。但不久以後,人們發現蓋奇的脾氣與從前大不相同了。他本是一個非常有能力、有效率的領班,思維機敏、靈活,對人和氣、彬彬有禮。但這次事故以後,他變得粗俗無禮,對事情缺乏耐心,既頑固、任性,又反複無常、優柔寡斷。他似乎總是無法計劃和安排自己将要做的事情。正如他的朋友們所說,“他不再是蓋奇了“。

  出院後的蓋奇已無法勝任領班的職位。他後來在一家出租馬車行工作,負責趕馬車和管理馬匹。幾年以後,他的健康狀況開始惡化,1860年2月癫痫發作,同年5月21日去世。

  蓋奇的病例說明了額葉損傷和人格的密切關系,以後通過其他腦損傷的病人如中風和腦外科手術病例(情緒方面疾病,做額葉白質切除手術),發現額葉損傷的病人通常可能會表現出兩類極端的人格。一種是情緒多變、易怒、異常興奮,難以控制自己的沖動,表現出極強的攻擊性。

  另一類病人的表現恰恰與前者相反,他們通常極度地冷漠,對什麼都漠不關心,毫無興趣,不在乎自己的衣着、舉止,做事馬馬虎虎,生活近乎一片空白。

  嬰幼兒大腦發育的規律

  腦發育年齡愈小愈快,新生兒腦重370克,6個月時間為700克(成人腦重的一半),2歲時乃成人的3/4,4歲時為出生時的4倍,已經與成人接近。但此時,體重僅為成人的1/3。這表明,人腦先發育。

  大腦有一千億個神經細胞組成,神經細胞增埴期主要從妊娠3個月至出生後l歲。維持神經細胞的營養、傳導和支持的膠質細胞的增殖是從妊娠後期延續到生後2歲。出生時每個神經細胞像棵小樹,2歲以前會枝繁葉茂起來。神經細胞之間突觸(功能通道)的數目在出生後迅速增加。

  Dr.pctcr研究發現,出生時視覺皮層内,每個神經元突觸的數目約為2500個,6個月後增加到18000個(為出生時的7.倍)。大腦在2歲時突觸的數目達到最高濃度,約為成人的1倍半。

  大腦發育有關鍵期

  講究證明,很少玩耍或很少接觸外界的兒童腦發育比他同齡正常兒要小20%~30%。實驗動物研究證明,養育在玩具多的籠子内的大鼠比關在貧乏無味籠子的大鼠,表現有更複雜的行為能力外,每個神經元突觸增加25%以上。

  因此,良好的環境使嬰幼兒獲得嬰幼兒獲得豐富的經驗,這些經驗對大腦功能和結構,無論在生理和生化方面均有重要的影響,其作用将持續終身。

  孩子的情緒是可以培養的

  情緒發展與智力發展一樣和腦功能的關系密切。根據有關腦功能的發育規律,可以科學地培養孩子的情緒能力,為建立成年時建立的人格打好基礎。情緒産生和調節的大腦基礎是邊緣系統。

  邊緣系統包括杏仁核和腦前邊緣系統。

  杏仁核是大腦情緒産生地,杏仁核受傷則無情緒反應。

  鬧前邊緣系統(包括眼眶皮質回、前扣帶回)使情緒信息轉變為心情、動機、自覺的人際互動能力。腦前邊緣系統受傷會産生人格變化,如粗暴、無自制力、冷漠、無進取心。

  人格可塑性很高

  控制情緒的低層中樞是杏仁核、下丘腦、腦幹、在新生兒期功能已成熟。情緒的高層中區在腦前葉邊緣系統,發育較晚。6~8個月眼眶皮質回神經元開始伸出樹突,生長迅速,神經元之間信息迎接通道—— 突觸迅速增長,2歲達到最高密度。約從2歲起,前額葉皮層(包括眼眶皮質腦回)進入漫長的突觸修正階段,這将持續到青春期。這些突觸的精簡和淘汰受環境和經驗的影響,奠定情緒成長的基礎,以備成人期人格形成所需。

  人格可塑性比氣質的可塑性高,是因為兩者由腦的不同部位支配。大體而言,氣質是底層邊緣系統的産物,源于杏仁核各式各樣的激動程度,至于我們每個人逐漸形成的人格,主要受較高層邊緣系統——發育緩慢的前額葉,來控管的。

  腦皮層前額葉的可塑性非常高,按照個人累積的情緒經驗而發展。在嬰兒期6——8個月後,前額葉的突觸剛開始形成,并且以極快的速度重塑自己的結構,完成接線,直到童年結束。

  嬰兒邊緣系統發展方向最重要的引導者是父母。親子互動的每個時刻,不論是一同進餐、逗笑、還是給予适當的約束,都在引導邊緣系統中一群突觸的伸張,讓這些突觸攻占空間穩住陣腳。

  父母做出某種情緒反應與社會交往互動範本。子女(從新生兒開始)就會這樣照父母方式演練,這樣會啟動特定的神經暢通,鍊接邊緣系統線路由于反複強化鞏固,形成較固定的模式。所以會發覺孩子的舉止反應非常像自己的父母。

  進入學前幼兒期以後,突觸繼續生成,以極快的速度重塑并完成接線,直到青春期結束。因此,從新生兒期開始親子互動,建立安全依戀,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和培養孩子良好行為習慣和人際交往能力,使額葉皮質層神經通路向正确的方向完成接線,将會習慣成自然地發展今後良好的情緒能力。

  結語:你的孩子健康嗎?呵護孩子腸胃健康,更好的吸收營養,孩子才能更健康!(文章原載于《大衆健康》,刊号:2012.03,作者:張玲/王小衡/鮑秀蘭,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作文庫知識百科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将在第一時間删除内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母嬰资讯推荐

热门母嬰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