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經常聽到這種情況,好好的一個人早晨一覺醒來,半身麻木,說話言語不清,到醫院一檢查,是“腦梗”。
一天某人做完了手術康複得很好,準備出院前的那天午飯後去趟廁所,突然胸痛氣短,摔倒在衛生間,接着就不省人事,專家會診考慮是術後“肺栓塞”。這些場景有着一個共同的“兇手”———血栓。
血栓通俗地說就是“血塊",它像塞子一樣堵塞了身體各部位血管的通道,導緻相關髒器沒有血液供應,造成突然死亡。
血栓在腦部血管産生就導緻腦梗,在冠狀動脈産生就形成心梗,堵塞到肺部就是“肺栓塞”。
為什麼我們的身體裡會有血栓?人體血液中存在着凝血系統和抗凝系統。在正常情況下,二者保持着動态平衡以保證血液在血管中正常流動,不會形成血栓。
但在特殊情況下,如血流變緩、凝血因子病變、血管損傷時,導緻凝血功能亢進或抗凝功能削弱時,則會打破這種平衡,使人處于“易栓狀态”。
在長時間乘坐火車和飛機的途中,由于缺少水分和運動,下肢靜脈血流速度會減慢,血液内的栓塊更易挂壁、沉積,形成血栓。
又如,當人體内血管受損後,血栓開始自動形成來修複血管壁,保護血液不再外流。通過反饋機制調節血塊形成的速度和大小,正常情況下,當受損部位痊愈之後,血塊降解并消失。
可當凝血因子病變或一些其他原因導緻血塊形成過程出現問題時,就導緻高凝狀态發生,痊愈之後血塊仍然會增加,形成異常或過量血栓阻塞血管。
大多數血栓形成後、發病前,是沒有任何症狀及感覺的,甚至到醫院心腦血管專科做常規檢查,血脂、血壓、心電圖、CT等一切都顯示指标正常。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心房顫動引起的血栓問題越來越多。心房顫動(簡稱“房顫”),是一種心律失常疾病,心房失去了正常的收縮功能。
此時在心房的角落容易有血栓沉積,這些血栓可以随時脫落,順着血流進入大腦造成腦梗,跑到腹部動脈,造成腸壞死等嚴重後果。
但是公衆不了解房顫需要抗血栓治療,等到發生栓塞,一切都晚了。因此建議房顫患者定期到血栓專家門診就診,進行評估和治療。
由于血栓在發病前極為隐蔽,發病後症狀劇烈,且大多是在安靜的情況下發病,因此,積極防範血栓發病非常重要。
對此,我有以下幾點建議:首先,要多運動,了解血栓發病的相關知識。其次,長期坐飛機、火車、汽車等長途交通工具出行的人,一定要注意在旅途中多活動腿,避免長期保持一個姿勢,對于像空乘這樣需要長期站立的職業,建議穿彈力襪,以保護下肢血管。
最後,建議一些血栓發病的高危群體,如一些中老年人或者動過外科手術,血管受過損傷的人群,去醫院血栓與抗凝門診或者心血管專科做一次血栓相關的凝血因子異常篩查,定期臨床檢測有無血栓形成,如果存在病變情況,則要盡快采取措施。
已經患上血栓病的人群,要在掌握血栓病常識的基礎上,跟專科醫生保持密切的聯系,堅持按照醫生囑咐服用藥物或者其他治療,并定時到專科醫生那裡複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