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伏表示夏天最熱的時間段已經過去,我們可以不用再接受烈日的炙烤,那麼出伏後我們該如何養生呢?接下來就跟随小編一起去看一看。
出伏後如何養生注意4事項保健康
一、注意調整、增減衣物
潮濕悶熱天氣漸行漸遠,晝夜溫差逐漸增大,市民朋友應注意調整、增減衣物,預防感冒、頸椎病、過敏性鼻炎、過敏性哮喘等疾病的發作,由于這些疾病很大程度上與貪涼有關。因此,此時節要記得,通風開窗,注意保暖,不可貪涼。夜晚入睡時,一定要蓋上被子、毛巾被之類的被褥抵禦夜涼侵襲。也要格外注意飲食衛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切忌暴飲暴食。
二、防肺燥,飲食潤一點
“出伏”之後,夏季開始真正意義上向秋季過度,氣候逐漸幹燥,這個時候飲食上要潤一點,可多吃些滋陰潤燥的食物,避免燥邪傷害。如銀耳、百合、蓮子、蜂蜜、黃魚、幹貝、海帶、海蠶、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類及奶類。适宜的膳食有芝麻菠菜、青椒拌豆腐、百合蓮子湯、百合脯等,有補肝益腎、開胸潤燥、益氣寬中、安神養心的功效。
三、防“秋乏”,晚上睡早點
出伏以後很多人容易感到疲乏,也就是老百姓常說的“秋乏”。出伏之後是天氣由熱轉涼的時期,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洩趨向收斂,人體内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随之轉換,經過晝長夜短炎熱的盛夏,很多人都有睡眠不足的現象,此時如果不改變夏季晚睡的習慣,“秋乏”更容易出現。要減緩“秋乏”,睡眠尤其要充足,最好比平時多增加1小時睡眠。另外,還要加強鍛煉,如早晚跑步、打拳、做操、爬山等。
四、防黴菌,通風勤一點
出伏以後,溫度會逐漸降下來,雖然不明顯,30℃上下,但是卻給了黴菌适宜的繁殖溫度,而且出伏以後的雨水會逐漸增多,隻要空氣中的黴菌遇到适宜條件,便會在媒介物上生菌。黴菌活力很強,一般溫度在25℃—30℃、濕度在80%以上,并有充足的氧氣,便會生長繁殖。出伏以後如果不在家的時候要注意通風勤一點,準備換秋裝的朋友,應把衣物從箱中取出,挂在通風幹燥的地方。有條件的可以用電熨鬥熨一下,以減少衣物上的水分。衣物挂起來要保持一定的間隔,以保證良好的通風。服裝店裡挂着很多衣服不發黴就是這個道理。
秋季養生8誤區
一、不能無病亂補
無病亂補,既增加開支,又害自身。如服用魚肝油過量可引起中毒,長期服用葡萄糖會引起發胖,血中膽固醇增多,易誘發心血管疾病。
二、不能虛實不分
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症病人不宜用補藥,虛症又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對症服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适得其反,會傷害身體。保健養生雖然不像治病那樣嚴格區别,但根據體質可分為偏寒偏熱兩大類。偏寒者畏寒喜熱,手足不溫,口淡涎多,大便溏,小便清長,舌質淡脈沉細。偏熱者,則手足心熱,口幹,口苦,口臭,大便幹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脈數。若不辨寒熱妄投藥膳,容易導緻“火上加油”。
三、不能多多益善
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有害。認為“多吃補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是不科學的。如過量服用參茸類補品,可引起腹脹,不思飲食;過服維生素C,可緻惡心、嘔吐和腹瀉。
四、不能凡補必肉
動物性食物無疑是補品中的良劑,它不僅有較高的營養,而且味美可口。但肉類不易消化吸收,若久服多服,對胃腸功能已減退的老年人來說,常常不堪重負,而肉類消化過程中的某些“副産品”,如過多的脂類、糖類等物質,又往往是心腦血管病、癌症等老年常見病、多發病的病因。飲食清淡也不是不補,尤其是蔬菜類更不容忽視。現代營養學觀點認為,新鮮的水果和蔬菜含有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是人體必不可少的營養物質。
五、不能以藥代食
藥補不如食補,重藥物輕食物是不科學的。殊不知許多食物也是有治療作用的藥物。如多吃芹菜可治療高血壓;多吃蘿蔔可健胃消食,順氣寬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藥能補脾胃。日常食用的胡桃、花生、紅棗、扁豆、藕等也都是進補的佳品。
六、不能重“進”輕“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家庭天天有葷腥,餐餐大油膩,這些食物代謝後産生的酸性有毒物質,需及時排出,而生活節奏的加快,又使不少人排便無規律甚至便秘。故養生專家近年來提出一種關注“負營養”的保健新觀念,即重視人體廢物的排出,減少“腸毒”的滞留與吸收,提倡在進補的同時,亦應重視排便的及時和通暢。
七、不能恒“補”不變
有些人喜歡按自己口味,專服某一種補品,繼而又從多年不變發展成“偏食”、“嗜食”,這對健康是不利的。因為藥物和食物既有保健治療作用,亦有一定的副作用,久服多服會影響體内的營養平衡。尤其是老年人,不但各髒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減退,需要全面地系統地加以調理,而且不同的季節,對保健藥物和食物也有不同的需求。因此,根據不同情況予以調整是十分必要的,不能恒補不變,一補到底。
八、不能越貴越補
“物以稀為貴”,那些高貴的傳統食品如燕窩、魚翅之類,其實并無奇特的食療作用,而十分平常的甘薯和洋蔥之類的食品,卻有值得重視的食療價值。另外,凡食療均有一定的對象和适應證,故應根據需要來确定藥膳,“缺什麼,補什麼”,切勿憑貴賤來分高低,尤其是老年群體,更應以實用和價格低廉為滋補原則。
秋季養生小常識
1.及時增減衣服。立秋之後,晝夜之間的溫差較大,不宜赤膊露體,也不宜穿得太多、太暖。
2.多喝開水、淡茶、果汁飲料、豆漿、牛奶等流質,以養陰潤燥,彌補損失的陰潤,但喝流質的飲食,尤其是飲料和水等液體飲料時,飲用方法頗多講究、以少量頻飲為最佳。
3.多食新鮮蔬菜和水果。秋燥最容易傷人的津液。多數蔬菜、水果有生津潤燥、消熱通便之功效。蔬菜、水果等含有大量的水分,能補充人體的津液。另外,還可多吃些蜂蜜、百合、蓮子等清補之品,以順應肺髒的清肅之性。
4.是少吃辛辣煎炸熱性食物。韭菜、大蒜、蔥、姜、八角、茴香等辛辣的食物和調味品,炸雞腿、炸鹌鹑等煎炸的食物,多食皆會助燥傷陰,加重秋燥。
5.是重視精神調養。陰虛的人,肝火易旺,動辄發脾氣,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摟不住火”。肝火偏旺,久則内耗陰津。到了秋季,其燥象更為明顯。因此,預防秋燥的另一環就是要重視精神的調養,并以平和的心态對待一切事物,以順應秋季收斂之性,平靜地度過這一多事之秋。
6.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症病人不宜用補藥,虛症又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對症服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适得其反,會傷害身體。
7.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有害。認為“多吃補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是不科學的。
8.秋天适當早起,可減少血栓形成的機會;起床前适當懶床幾分鐘,舒展活動一下全身,對預防血栓形成也有重要意義。
結語:出伏雖然表示夏天最熱的時間段已經過去,但是高溫天氣最起碼還要持續到9月份,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還是要做好養生保健的工作,小編介紹的出伏養生方法大家可以學習一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