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null
貴州畢節草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裡的黑頸鶴翩跹起舞。 王純亮攝(人民視覺)
天津水上公園裡的鹈鹕在湖中覓食。 龐 傑攝(人民視覺)
湖北武漢九峰國家森林公園的小熊貓正在玩耍。 張 暢攝(人民視覺)
吉林長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景色。 馬牧然攝(人民視覺)
朱鹮野外種群從1981年的7隻增加到6000餘隻,藏羚羊野外種群從7萬隻增加到約30萬隻,在野外一度消失的野馬、麋鹿重新建立起野外種群……這些野生動物種群的恢複,離不開這些年來野生動物保護相關法律法規的保駕護航。
2022年12月30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八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修訂後的野生動物保護法,将于2023年5月1日起施行。
“此次野生動物保護法修改,為了加強對重要生态系統保護和修複,堅持保護優先、規範利用、嚴格監管的原則,積極回應社會關切。”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經濟法室主任嶽仲明表示,新修訂的野生動物保護法進一步完善野生動物保護和管理制度,加大對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做好與生物安全法、動物防疫法、畜牧法等相關法律的銜接,秉持生态文明理念,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科學立法、民主立法
與新形勢下野生動物保護實際需要相适應
“2021年雲南大象北上及返回之旅,讓世界看到了我國保護野生動物的成果。”嶽仲明介紹,現行野生動物保護法于1988年制定,2004年、2009年和2018年三次修正,2016年進行了修訂,“現行野生動物保護法在加強野生動物及其栖息地保護和拯救繁育工作,維護生物多樣性、推進生态文明建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2020年5月至7月,全國人大常委會組織開展了《關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衆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和野生動物保護法執法檢查。此次執法檢查的一項重要任務是評估野生動物保護法,廣泛收集各方面對法律修改的意見建議,為修改完善野生動物保護法提供依據。
“檢查中多地反映,現行野生動物保護法以及配套的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與新形勢下野生動物保護的實際需要不相适應。”執法檢查報告顯示,存在野生動物保護法與相關法律銜接不夠等問題,表明相關法律制度亟待修改完善。
對此,野生動物保護法在修訂過程中廣泛征求和充分聽取各方面意見,最大限度吸納民意、彙聚民智,科學決策。
2020年10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對野生動物保護法修訂草案進行了初次審議。會後,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将修訂草案印發各省(區、市)人大和中央有關部門、全國人大代表、研究機構、基層立法聯系點等征求意見,并在中國人大網全文公布修訂草案,征求社會公衆意見。
2022年8月,野生動物保護法修訂草案二次審議稿提交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六次會議審議。“會後公開征求意見期間,共收到3806位社會公衆提出的12057條意見,另收到來信11封。”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發言人臧鐵偉介紹,社會公衆主要就規範野生動物人工繁育、展演、放生等提出了意見建議,相關意見建議在草案三次審議稿中作了體現。
修法完成後,推動新修訂的野生動物保護法實施已提上日程。嶽仲明表示,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地方要加快制定、完善相關配套規定,健全聯合執法工作協調機制,嚴格執法,加強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依法打擊違法犯罪行為,實現生态環境保護和經濟高質量發展雙赢。
回應社會關切
加強外來物種防控、細化野生動物種群調控措施
近年來,諸如外來物種入侵、野生動物損害人身财産安全問題等新聞不時見諸媒體,引起社會關注。野生動物保護法在修訂中對這些社會熱點問題也予以了積極回應。
“新修訂的野生動物保護法明确規定,從境外引進的野生動物物種不得違法放生、丢棄,确需将其放生至野外環境的,應當遵守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嶽仲明介紹,發現來自境外的野生動物對生态系統造成危害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野生動物保護等有關部門應當采取相應的安全控制措施。
北京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謝屹表示,外來物種危害是全方位的,不僅導緻本地物種滅絕、生态系統結構和功能改變、退化以至生态系統服務功能喪失,更嚴重危害到生态安全和生物安全,“應當選擇适合放生地野外生存的當地物種,才能夠實現因‘放’而‘生’。”
此次修法中,還增加了“國務院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應當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加強對放生野生動物活動的規範、引導”等内容。“一些社會公衆放生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放生必須尊重自然規律,做到合法有序。”武漢大學環境法研究所所長秦天寶表示,随意放生野生動物,造成他人人身、财産損害或者危害生态系統的,需要依法承擔法律責任。
此次修訂中,對野生動物種群調控措施的細化也成為一大看點。
近年來,随着我國生态環境持續改善,一些地方野豬等野生動物泛濫成災,危害群衆人身财産安全和農牧生産。“野生動物肇事的問題根源在于野生動物活動區域與當地群衆生産生活區域的空間重疊。”謝屹表示,得益于我國多年持續重視野生動物保護工作,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持續增長,但作為關鍵栖息地的自然保護地因為面積既定和生态承載力有限,導緻了此類問題呈現加劇态勢。
此次修法對野生動物種群調控措施予以細化,其中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根據野生動物及其栖息地調查、監測和評估情況,對種群數量明顯超過環境容量的物種,可以采取遷地保護、獵捕等種群調控措施,保障人身财産安全、生态安全和農業生産。
“根據新修訂的野生動物保護法,在野生動物危及人身安全的緊急情況下,采取措施造成野生動物損害的,依法不承擔法律責任。”秦天寶表示,修訂後的野生動物保護法,還将中央财政對緻害防控的補助範圍由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擴大到其他緻害嚴重的陸生野生動物,“因此諸如野豬等野生動物也被納入其中。”
凝聚各方合力
為野生動物保護公益訴訟提供直接法律依據
做好野生動物保護法實施工作需要社會各方面共同努力。近年來,随着公益訴訟制度在凝聚生态環境保護合力方面作用愈發凸顯,此次修法新增的公益訴訟相關條款,對滿足實踐發展需要和破解制度發展瓶頸是關鍵一步。
“此前,依據環境保護法等法律法規,野生動物保護實際上已經‘隐含’在了公益訴訟适用的範圍之内。”秦天寶表示,此次對野生動物保護法的修改,則明确為檢察機關等開展野生動物保護公益訴訟提供了直接法律依據,這同時也有利于調動相關社會組織開展野生動物保護公益訴訟的積極性。
唐家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唐家河保護區)是大熊貓的重要栖息地,屬2019年1月挂牌成立的大熊貓國家公園岷山片區。2015年以來,四川省青川縣某肉羊養殖場以及村民韓某某等長期在唐家河保護區内違法放牧,破壞了大熊貓及其傘護的野生動植物的生态環境,盡管唐家河保護區管理處針對上述違法行為多次向有關主管部門書面報告,但問題未能得到解決。
2020年5月,青川縣檢察院主動走訪縣内自然保護區時發現該案件線索,以行政公益訴訟立案,督促行政主管部門依法履職。同時,檢察機關兼顧自然保護區生态環境保護和養殖戶合法權益,推動黨委政府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養殖戶退出自然保護區補償問題,引導自然保護區原住居民利用現有資源發展鄉村振興産業中的重點項目、有償參與國家公園管理。
“本案是中國大熊貓栖息地保護檢察公益訴訟第一案,彰顯檢察公益訴訟制度在推進國家公園建設中的積極作用。”最高人民檢察院公益訴訟檢察廳廳長胡衛列介紹,自2020年以來,全國檢察機關共立案辦理生物多樣性保護公益訴訟案件2萬餘件,既涉及國家保護的陸生、水生野生動植物,也涉及動物栖息地、自然保護區,以及對外來入侵物種的防治和本地重要生物種群的保護等。
“如今公益訴訟條款寫入野生動物保護法,将有助于進一步加強檢察機關與林業和草原、農業農村、生态環境等部門在野生動物保護方面的協作配合,形成公益保護合力。”胡衛列表示,下一步,檢察機關将深入調研野生動物保護領域公益訴訟案件辦理情況、制定相關辦案指引,指導各級檢察機關規範辦理此類公益訴訟案件。
版式設計:蔡華偉《 人民日報 》( 2023年01月19日 18 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