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天氣漸涼人們的飲食也開始改變,由夏季的貪涼向秋冬季節的熱食轉變。常常“趁熱吃”這句話是對家人的關心,并且自古以來國人在飲食上便追求熱呼呼的食物。那麼趁熱吃真的健康嗎?事實上趁熱吃不僅不健康還會對人體造成一定的傷害。下面小編将和大家一同來了解趁熱吃對人體的危害,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其他飲食常識。
“趁熱吃”對人體的危害
1.傷害口腔黏膜
人體的口腔黏膜極薄,但是卻有着保護功能,抵禦機械傷害和微生物、病毒的入侵。同時,口腔黏膜還有感覺的功能,對外界的造成的疼痛、溫度、觸動等會做出反應,而且能夠感覺到味道。
口腔黏膜不耐熱,極容易被燙傷。如出現口腔脫皮、口腔潰瘍、疼痛等。長期愛吃熱食,口腔黏膜細胞反複受到傷害,容易誘發口腔癌。
2.傷害食道
太燙的食物往往會在口腔中得不到充分的咀嚼,便進入食道,這樣也造成了食道内壁受損,而造成食道被劃傷、燙傷,出現上皮組織的破損、潰爛、潰瘍乃至出血等。
3.傷胃
胃黏膜與食道容易受到太燙食物危害一樣,不僅造成了胃黏膜的燙傷,同時因為胃部不停的分泌消化液,胃黏膜燙傷之後,容易受到消化液的腐蝕,繼而容易發生胃炎、胃潰瘍、胃痛等疾病。
另外,沒有經過充分咀嚼的食物,也會增加胃負擔,甚至引起消化不良。
4.易緻癌
食道癌其實屬于一種食道黏膜上皮細胞發生病變的疾病,而我國屬于世界上食道癌的高發地區之一,這與日常的飲食習慣存在着很大關系。
長期的食用過燙食物、粗糙食物、堅硬食物以及農場、飲酒等刺激性食物,導緻食道黏膜反複受損、感染,繼而誘發食道癌。
所以,趁熱吃并不是可取的養生方式,反而對人體的口腔、消化道、胃等造成傷害。
食物溫度多少為佳
通常人的口腔黏膜、食道黏膜非常的嬌嫩,最高的耐熱溫度為50-60℃,一般超過這個溫度便會引起燙傷。所以,食物最好能夠放涼一會,避免超過這個溫度。另外,人體的體溫在36-37.5℃之間,日常飲水的溫度在保持在這個範圍内,身體更舒适。
哪些食物“趁熱吃”危害增大
生活中食物冷卻所需的時間長短不一,同時有些食物如果趁熱吃危害會增大。
1.豆腐
俗語常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其實這句一面告誡人們不可急躁,另一方面也說明了豆腐真的不宜趁熱吃。
通常情況下豆腐表面的溫度與中心的溫度是有所差别的,剛剛做好的豆腐,往往中心還是燙的,甚至灼熱。着急食用極容易燙傷口腔黏膜、食道黏膜、胃粘膜,甚至吃到肚子裡還會引起胃痛。
除了豆腐之外,蛋羹、年糕、糯米團、紅薯等也屬于這一類容易将熱度鎖在内部的食物,食用時不宜操之過急。
2.糊狀食物
米糊、粥、濃湯等,這些食物一方面散熱比較慢,另一方面食物在放涼的過程中,表面會産生一層膜,阻止内部熱量的快速散去。
這樣着急食用糊狀食物,同樣會導緻燙傷現象,并且被粥燙傷現象比較常見。
3.夾心食物
包子、糖餅等一些夾心食物,往往外表涼了,中心還是熱的。尤其是糖餅、糖包子,糖漿的溫度高額,猛地吃下極容易燙傷。
4.油炸食物
油脂食物之所以容易導緻燙傷,因為在制作過程中油脂溫度高,這樣才能加熱食物。出鍋後固然外表已經晾涼,内部溫度高引起燙傷。
這些食物太燙會失去營養
食物溫度過高不僅容易導緻燙傷的發生,同時還會降低食物營養。
1.蜂蜜
沖泡蜂蜜的水溫過高易導緻其中的酶類物質喪失,而降低營養價值。一般水溫不宜超過65℃。
2.水果
不管是水果、果汁,煮制、加熱食用都會導緻其中的維生素大量喪失。
3.酸奶
含有益生菌的酸奶在加熱之後,益生菌被大量消滅,降低養生價值。
結語:“趁熱吃”對人體有着不利的影響。但是避免“趁熱吃”并不意味着吃冷的食物,而是選擇“不冷不熱”。過燙的食物容易傷害消化道,并易緻癌。同時,一些食物不宜選擇高溫制作或加熱,這樣會降低其中的營養物質或削弱養生價值,如蜂蜜、酸奶和果汁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