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馬詩中的李賀作品

馬詩中的李賀作品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5 20:01:23

今天接着讀李賀的詩。

今天的詩跟馬有關,跟馬有關的文學作品,最有名的是韓愈的《馬說》,最經典的言論是開篇的那一段:“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裡馬。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間,不以千裡稱也。”千裡馬與發現千裡馬的“伯樂”都很重要,但“千裡馬長有,而伯樂不長有。”所以,後世很多以“千裡馬”自我體認的人才都歎息人間沒有能發現自己才能的“伯樂”,“懷才不遇”是千古悲慨,韓愈如此,李賀自然更是如此。

馬詩中的李賀作品(馬詩第四首李賀的自畫像)1

(伯樂相馬圖)

《馬說》是論文也是寓言,寫千裡馬時,韓愈當然也是在寫人才,人才難得,發現人才的“伯樂”更難得,“千裡馬”與“伯樂”這組“意象”符号化固定下來是後世的事,但身為韓愈弟子(準确的說,韓愈是李賀的人生導師),李賀當然熟讀老師的這篇文章,因此,李賀當然也用馬的形象,他也寫馬詩,實際上也是在用這組“意象”,而且他的創作更集中,他一口氣寫了《馬詩》二十三首,我們之前讀過第五首,就是“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鈎”那篇,因為有名句,我們就先讀了那首。

馬詩中的李賀作品(馬詩第四首李賀的自畫像)2

(懷才不遇的李賀)

但這組詩對于李賀太過重要,我們甚至可以認為,這組詩裡基本囊括了李賀所有的志向、才情、情感……所以我們需要再接着挑讀,今天就讀其中的第四首:

此馬非凡馬,房星本是星。向前敲瘦骨,猶自帶銅聲。

這首詩的意思很簡單,馬的素質很不錯,但遭遇很糟糕。這是慣常的拟物手法寫人。詩中的馬,其實就是李賀自己,這是秉承上述“千裡馬”與“伯樂”一組意象的系列詩。

馬詩中的李賀作品(馬詩第四首李賀的自畫像)3

(宋龔開《瘦馬圖》)

此馬非凡馬,房星本是星。這兩句很有趣,因為前後兩句,李賀用了十個字,隻寫了一件事:這是一匹非同尋常的好馬!第一句很直白,這匹馬不是平凡的馬,可是第二句李賀又說:房星本是星,“房星”是什麼呢?也是馬。房星為二十八宿之一,共計四顆星,又稱天驷。人們通常也以“房星”來指代馬。

馬詩中的李賀作品(馬詩第四首李賀的自畫像)4

(二十八宿中的房星)

一個大詩人,一個天才詩人,怎麼可能笨到用兩句詩表達一個意思,這可是占了半首詩的比重啊,如果這樣寫,就犯了重複的毛病,顯然,李賀的本義并不是為了簡單的重複,這種重複這讓人想到杜甫的“西川有杜鵑,東川無杜鵑。涪萬無杜鵑,雲安有杜鵑。”也讓人想到李商隐的兩個“巴山夜雨”,再往近了說,還有魯迅先生的“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這些重複當然都有題外之義,李賀呢?

《晉書.天文志》稱:“房四星,亦曰天驷,為天馬,主車駕。房星明,則王者明。”李賀顯然看重的是“房星明,則王者明”這句,他巧妙地通過房星将馬的處境與王者的明暗聯系了起來。言下之意:李賀“這匹馬”的處境不好,多半是因為王者不明。李賀對自己不得重用的現實,心底有太多的憤懑,但卻隻能婉曲寫來。

馬詩中的李賀作品(馬詩第四首李賀的自畫像)5

(詩意圖)

向前敲瘦骨,猶自帶銅聲。馬很瘦,當然是吃得不好,營養不良,顯然境遇不好,處境堪憂,因為在常人的眼裡,它就是一匹“凡馬”。可是就是這樣一匹凡馬,如果你向前敲打它的身體,卻能夠聽到渾厚凝重的“銅聲”,“銅聲”是龐大金屬器具(如青銅鐘鼎彜器)發出的金屬聲。有“銅聲”是因為器質堅硬、精良。這匹馬,雖然飽經摧殘,但依然骨力堅勁,不信,你聽它的聲音。

馬詩中的李賀作品(馬詩第四首李賀的自畫像)6

(向前敲瘦骨,猶自帶銅聲)

詩人寫馬,他把着力點全部集中在它的瘦和敲馬骨發出的聲音上,其餘馬耳、馬耳、馬蹄、馬尾等等全部不提,但一匹形銷骨立,精神勁健的馬的形象就此立在我們面前。

前面說了,這匹馬就是李賀自己,李賀自小身體就瘦弱,又加全身心緻力于詩文,李商隐《李賀小傳》稱:“恒從小奚奴,騎巨驢,背一古錦囊,遇有所得,即書投囊中,及暮歸,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所見書多,辄曰:‘是兒要當嘔出心乃已耳!’”可見在詩文追求上,他下了多大的功夫,也因此,他的身體極端瘦弱。

馬詩中的李賀作品(馬詩第四首李賀的自畫像)7

(瘦弱的李賀)

二十歲不到,在詩文中心血熬盡的李賀又在進士試遭遇無可化解的大挫折,這使他更像這匹瘦骨嶙峋的馬,二十三首《馬詩》,這第四首,如果要單給它取個名字,可以稱作:“李賀的自畫像”,隻是這個标題西方味十足,東西方文化差異殊大,東方文化講究含蓄,他是不會起這樣直白的名字的。

(【唐詩閑讀】之183,圖片引自網絡)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