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武舉是怎麼選拔的

武舉是怎麼選拔的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1-26 23:12:34

  在中國古代,科舉考試可分為兩大類:文官考試和武官考試。

  就目前而言,文官科舉的書籍、影視作品很多,對人們來說很熟悉。但是,對于如何在武官考試中選拔人才,以及“舉重”在武官考試中的地位,卻鮮有人知。

  武舉是怎麼選拔的(延續千年的武舉考試)(1)

  掇石,又稱“制子石”和“武功石”,所有石頭都标有重量,主要用來測試臂力。考試等級由石頭的重量決定,石頭上刻着有關科舉的吉祥語。

  在北京博物館裡,科舉匾額中間幾塊镂空的方形“石頭”引人注目。這是評估清朝武官考試考生實力的“舉重”工具——掇石,它是一個長方形,約半米高。中間掏空的部分,不是十字架就是半月,方便考生用手舉起。掇石正面有題詞,包括考試年份、掇石重量和祝賀考生金榜稱号的吉祥詞。

  例如:藏品中的一枚掇石,左為“光緒辛卯年志”(公元1891年),右為“重220斤”,上為“登瀛洲”,而“得意青雲路”則刻在中間,以此祝願考生金榜題名。都知道掇石是清代檢驗體力、選拔體力人才的有力物證,其實,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關于舉重的史料記載,稱之為 “扛鼎” 。

  “扛鼎”要求用兩隻手托住煮食的銅鼎,重幾百斤。因此,能舉起銅鼎的人是古代“大力神”的象征。例如:東漢末年,楚霸王項羽,就是一個身高八尺長,力能扛鼎的大力神。

  武舉是怎麼選拔的(延續千年的武舉考試)(2)

  此外,“舉重”是唐代出現的一種選拔人才的制度。

  唐代時期,科舉制度的興起,改變了人才選拔以推薦為主的局面。在武則天繼位後,她在長安二年(公元702年)設立了武官考試,并在武官考試科目中增加了“翹關”這個項目。除了步行射擊、騎馬射擊和馬槍,還有翻身、負重等。

  自然而然,此時興起的“關”不是門栓,而是一種考試專用的木棍。這種木棍長5.5米左右,直徑10厘米左右,合格标準是持“關”的一端舉10次。

  到了宋朝的時候,宋朝皇帝趙匡胤害怕藩鎮割據的曆史重演,于是,采取了重文輕武的國家政策。

  首先,在武官考試中增加了文化考試,以考察考生對軍事理論的掌握情況;

  其次,降低對功夫的要求,取消了專項臂力測試,以步射和馬射為主,輔以弩踏和刀槍裝備。這其中,弓、弩和其它工具的重量等級也有分類。但是,到了元代,蒙古人為了加強統治,統治者不僅禁止漢人學習武術和藏匿武器,還取消了武舉考試。

  武舉是怎麼選拔的(延續千年的武舉考試)(3)

  明初,明朝的奠基人朱元璋希望能夠培養出既有文化又能帶兵的人才。所以,他不贊成文武分離,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設文武官。直到明憲宗天順八年,武舉考試才在明朝建立的96年後重新開放。這時考試的重點是馬弓和兵法。明萬曆年間,邊疆處于緊急狀态,朝廷試圖加強武舉選拔人才,但未能成功。

  之後,清朝繼承了明末的武舉制度,這算是中國武舉發展的高峰期。根據記載,清朝的武舉考試分為三個部分:

  一是、考試射、騎馬、射箭;

  二是、考技勇;

  三是、考兵法。

  其中,第二場的技勇包括拉弓、舞刀、掇石三項,這三項都是對考生臂力的測試。這一時期,對于技勇所用的弓、刀、石都有明确的規格要求,規格依次為三号、二号、頭号。而且,對于舉重的動作标準,還有着明确的要求,弓必須完全打開三次,刀必須在胸前和胸後舞開。

  由此可見,清代的武舉考試已經相當成熟了。

  武舉是怎麼選拔的(延續千年的武舉考試)(4)

  然而,與文官考試不同,古代的武官考試在軍事人才的選拔中并不占主導地位,武官考試也沒有文官考試重要。縱觀曆史,曆代名将中以武功見長的人寥寥無幾。但是,武試和文試選出的人才其稱謂卻往往相同,隻是在“士”與“舉人”的稱謂前加上“武”字,即“武秀才”、“武舉人”。

  以清朝為例,清初武舉考試和文舉考試每三年舉行一次,兩者同時進行。而且,隻有通過基層考試,才可以取得武生,也就是武秀才的資格,再參加武鄉考試,之後,通過地方考試的是武舉人。最後,在參加國家舉辦的會試和殿試,選出前三名,給他們正職。

  但是,随着時間的推移,武舉考試已經不能适應時代的發展了。特别是到了清朝末期,面對列強的船艦利炮,刀弓箭已經無法抵抗,沒有了實際意義。

  功夫再好也怕菜刀,所以,一些有識之士便提議,請求廢除武舉考試。

  武舉是怎麼選拔的(延續千年的武舉考試)(5)

  在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朝廷下令:

  “謂武科一途,本因前明舊制,相沿已久,流弊滋多,而所習原弓、刀、石及馬步射,皆與兵事無涉,施之今日,亦無所用,自應設法變通,力求實際,嗣後武生童考試及武科鄉、會試,著即一律永遠停止。”

  至此,持續了上千年的武舉考試,宣告廢除了。

  其實,縱觀曆代的武舉考試,選拔出來的人才,大多都是将才,而不是帥才。或許,這就是時代的局限性,使得武舉選拔出來的人才沒能得到充分利用。世人普遍認為:武科舉出身的軍官實際隻是“雜途”出身,升遷遠不如“正途”——行伍出身的軍官晉升順利。

  參考資料:

  【《六部成語·兵部·掇石》、《中國曆代武狀元》、《武經七書》、《清代的武舉制度》】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