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看過的機油文章的不計其數,不乏有機油業内專家大師的“肺腑之言”,但更多的文章出自諸多槍手和自帶腦補技能的“機油專家”。
近期深度的研究了汽機油的一些知識,結合自身經驗與車友們共同探讨,幫助大家更加合理的選擇和使用機油。中國汽車文化普及的使命不能丢。
首先,市面上的機油都是由一種或多種的基礎油加上多種添加劑調和而成。跟食用油一樣調和出來的,隻是一個潤滑用,一個燒菜用。并且調和不是倒一起這麼簡單,不同的機油調和需要不同的調和工藝,溫度等。
基礎油呢大體可以分為五類:性能遞增
一類基礎油:俗稱礦物油,通過傳統的原油減壓蒸餾純物理方式得到,性能最差;
二類基礎油:礦物油加氫裂解的化學方式制得;
三類基礎油:礦物油高度加氫裂解的化學方式制得;
四類基礎油:學名是聚-α烯烴(PAO),由乙烯通過化學方式聚合而成;
五類基礎油:除以上四類之外都稱為第五類基礎油,而當今第五類油更多的是指酯類基礎油;
還有一類GTL基礎油:殼牌發明的,還有技術專利,是利用天然氣加氫聚合而成的基礎油,性能跟三類油差不多。
其實二類基礎油就已經被廠家稱為合成油了,但二類和三四五類合成油的性能可是天壤之别。礦物油,半合成,全合成的區别就在于有沒有性能最差的一類基礎油。為什麼需要特别關注基礎油的性能?因為一款機油性能的80%由基礎油的性能決定!添加劑隻是輔助并且保證基礎油性能的穩定發揮。
添加劑主要有抗氧劑,粘度改進劑,降凝劑,抗磨劑,抗乳化劑,抗泡沫劑,清淨分散劑,除鏽劑等等,都是幫助穩定基礎油性能并且提供一些輔助功能,不帶或隻帶少量潤滑作用。
機油使用一段時間後為什麼會性能下降?性能下降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汽油燃燒會産生H2O,CO,CO2,NO,NO2等等,再加上汽油中含有的硫元素等雜質,保不準會通過活塞環竄氣到曲軸箱和機油發生點什麼化學反應。而且空氣中原本有的N2,O2,也會通過曲軸箱強制通風系統和滾燙的機油接觸反應。并且機油的工作環境高溫高壓,更加催化了化學反應的速度。反應後,機油的有效成分就會變化,逐步失去潤滑功能。機油乳化,機油酸化,機油氧化就是因為接觸了各種化學元素造成了化學反應。而一些機油添加劑的作用,就是趕在這些元素和基礎油反應之前先去反應掉,舍己為人。或者抑制機油反應的速度。所以機油性能下降的根本原因是添加劑消耗光了或者長時間使用後失效了,基礎油大量參與化學反應導緻性能失效。那有車友要說了,防止基礎油性能下降,那多加些添加劑不就行啦?其實,剛才就說了,多數添加劑不帶潤滑功能,而且添加劑貴啊!你的曲軸箱隻放的下4L機油,機油配比調和需要講求一個絕佳的平衡點。
而高類别的基礎油,會比較穩定,不易和水汽,氧氣,硫,硝基等元素反應,保證長時間的性能穩定,添加劑種類和數量的需求都會減少。并且,優秀的基礎油不會大量析出油泥。這裡車友也要問了,油泥怎麼會是機油帶來的?首先原油提煉完礦物油剩下的就是石蠟和瀝青等固體物了,那礦物油會不會稍微反應一下就變成了固體?另外,性能稍低的基礎油更易參與化學反應生成新的固體物質。所以楓橋團隊之前建議經常使用礦物油的車主1萬公裡使用潤滑系統清洗劑清洗發動機内部油泥也是這個道理。全合成不需要,因為本身析出的固體物質就少,添加劑中的分散清淨配方足以應付。所以分析到這裡大家也能多少明白為什麼楓橋團隊一直倡導使用全合成?相比礦物油,性能和實惠都會是全合成更加優秀。另外,這裡針對渦輪增壓車主建議使用更高規格的SN或者最新SN PLUS級别全合成機油,切勿再使用礦物油,半合成。因為渦輪增壓會帶來更高的溫度和壓力,自身對機油的高溫粘度保持,抗剪切性要求更高,并且高溫高壓會導緻機油性能下降的會更快。最新的SN PLUS是針對渦輪增壓車型低速早燃問題而新出的标準,更适合渦輪增壓發動機。
如何判斷機油性能下降情況?
市面上用的最多的是機油試紙看擴散環,其實這個僅僅是判斷添加劑中清淨分散劑的消耗情況和機油中雜質情況,從而間接判斷機油性能。首先這種方式的可靠度有失偏頗。機油性能下降最主要需要判斷的是抗氧劑,抗乳劑等主要添加劑消耗完,這個隻能通過實驗室分析。其次,好多車友都不怎麼會看試紙,外層油環,擴散環中帶有顆粒雜物很正常,雜物被環推的越遠證明清淨分散劑性能優異,不能代表機油性能下降。并且顆粒雜物懸浮在機油中,這都是正常的。機油中有懸浮顆粒一點都不影響正常使用,沒有一點雜物才不正常。說明油泥都依附在發動機内部了。再别被修理店或4S店一張試紙給蒙蔽了雙眼。
目前車友自行判斷機油性能下降情況主要還是需要依靠經驗。機油被氧化酸化性能下降後會變稀,具體原理比較複雜,涉及有機化學反應裡的長鍊短鍊的變化,不過多贅述。機油性能下降變稀,這時候油膜的強度就沒有了,發動機的磨損就會加劇。機油變稀的一個最大的特征就是發動機噪音變大,特别是高轉時候,經驗豐富的車友細心聽就可以初步分辨。還有就是拔出油尺在手指沾點機油,看拉絲情況,也是需要依靠經驗。都沒有經驗的還是建議依據官方建議換油裡程進行更換,放油過程中觀察機油流出時的狀态判斷殘留粘度,如果感覺粘度還有,下次換同樣的油可以适當增加1000公裡再換。有其他更簡便有效方法的車友歡迎留言補充。
最後,閑聊下潤滑油行業的小秘密。機油是由基礎油和添加劑調和而成,基礎油是由原油提煉,或是化工制成。這些都掌握在各國的石油化工巨頭企業手裡,殼牌,埃克森美孚,BP,SK,道達爾,中石化,中石油等等。而機油添加劑是一項對于發明創新要求非常高的行業,需要成千上萬次的測試配方和基礎油搭配的穩定性,需要大量的資金和科技支持研發。所以添加劑配方才是潤滑油科技的精髓所在。優質技術主要掌握在四大添加劑公司。雖然國内也有一些添加劑企業,但科研實力和投入和國外大廠差了不止一個檔次,配方穩定性也有一定差距。但國内添加劑不行,基礎油不行,不代表國内的潤滑油不行嘛,國内潤滑油企業主要做的就是基礎油和添加劑的調和以及成品灌裝。換言之,國内潤滑油企業隻要采購了高類别基礎油和大牌穩定的添加劑配方,國産機油的性能不會比美孚殼牌差。反而産品會比他們更加靈活實惠,因為美孚殼牌隻會用自家基礎油,而國内廠商可以全世界采購各種高性價比的基礎油,搭配優秀的添加劑配方。
最後提醒一句,選擇機油主要看基礎油類别,同時需要看基礎油的構成,5%的PAO加上85%的二類油,50%的PAO加上40%的三類油都可以宣傳為PAO全合成機油,性能孰好孰壞車友們需要擦亮雙眼。PAO全合成機油跑個12000,13000不成問題,三類全合成跑個8000,9000也不成問題。前提是需要搭配大廠機濾。
楓橋聊車原創文章,如有轉載請注明出處。
歡迎車友搜索關注頭條号“楓橋聊車”,了解最實用的汽車DIY文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