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易地扶貧搬遷子女上學難

易地扶貧搬遷子女上學難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5-03 17:03:38

  易地扶貧搬遷子女上學難(在易地搬遷社區服務)(1)

  在團結社區阿克達課堂中,孩子們在全神貫注地制作彩繪草帽。王翹/攝

  剛走進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團結社區的兒童之家,雲南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本科生陳喬旦就被8歲的陽陽跳上來抱住,當踉跄地接住她時,陳喬旦“被陽陽的熱情驚到了”。此後的每天,陽陽都穿着漂亮的裙子,在兒童之家等待陳喬旦的到來。

  在泸水市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社區,陳喬旦和同學們被眼前所見“震撼了”:矗立于群山河谷之間的是一幢幢高樓,每一幢高樓都有電梯;環境優美的社區裡有超市、停車場、愛心食堂、衛生服務中心、農貿市場、籃球場、健身器材等,社區旁是扶貧車間;兒童之家裡有音樂區、閱讀區和有玩具的玩耍空間;幼兒園、小學裡有教學樓、操場,每間教室配備有電風扇、多媒體設備等。

  “讓學生走進易地扶貧搬遷社區,了解脫貧攻堅帶來的巨大變化,是雲南大學的一門大思政課。”雲南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社會工作系主任、教授高萬紅說。

  2020年至今,在高萬紅的帶領下,包括教師、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本科生在内的31名師生組成“理解中國”怒江調研服務隊,先後6次到怒江州泸水市的和諧社區、錦繡社區和團結社區3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開展社會工作服務。

  易地扶貧搬遷子女上學難(在易地搬遷社區服務)(2)

  媽媽和孩子們一起制作“情緒面具”表達自己的情緒。張娴靜/攝

  具體而微小的事情,需要有人幫助

  “挪窮窩才能斷窮根”,搬遷曾是怒江州脫貧攻堅的“頭号工程”。怒江州共建設了67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2020年,10餘萬人搬出大山,從高山峻嶺、峽谷縫隙裡的“千腳樓”,住進了寬敞明亮的電梯房。

  然而,許多搬遷群衆第一次進城,沒坐過電梯、沒去過銀行超市、沒用過家電、沒見過紅綠燈,在每一棟樓都長得一樣的小區裡,會迷路、找不到家門。搬遷老人因不會普通話,影響了出行、買菜等日常生活交往。在新社區,社會、情感、文化、生計等重新磨合建立的過程,讓他們感到孤獨和焦慮。

  社區裡的孩子也有同樣的困擾。

  大學生們發現,盡管新社區的學校教學環境優美、教學設備好、師資力量較強,但不少搬遷孩子的學習成績卻下降了。

  怒江州漢達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的社工花花分析了原因:搬遷孩子的學習基礎、學習能力都與城市孩子有差距。特别是沒有學習過英語、音樂等課程,使他們跟不上教學節奏;父母外出打工,沒有家長監督陪伴,不少孩子沉迷于看電視、刷手機。

  大學生們在社區做的小調查顯示,搬遷小學生最喜歡的科目是數學,因為“題目容易讀懂”;最不喜歡的是語文和英語,因為“太難了,學不會”。

  一位有兩個孩子的單親爸爸說:“孩子之前住校,現在每天回家,天天看電視,學習顧不上了。”

  “金窩銀窩不如住慣的老山坡”,聽着搬遷群衆的傾訴,高萬紅深深理解他們内心“故土難離、故居難舍”的情感。在新社區的新生活,許多具體而微小的事情,需要有人來幫助他們适應和融入。

  在和諧社區,一個長者學習班讓師生們有了信心。

  學習班的老師是63歲的有貴生,他退休前也曾是一名教師。他的家就作為學習班的教室。學習班有287名學員,都是60歲以上的傈僳族老人,上課是免費的,每周上3次課,教老人們學習傈僳文字、漢字以及一些新技能。

  學習班曾是泸水市康德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的社工組建起來的,後來社工退出了,學習班由老人們自己管理。除學習以外,還組織大家唱歌、跳舞、表演,定期看望其他困難老人,逐漸成為社區有影響力的老年自組織。

  “老人們的團結是互助也是自助。”研究生宋宇慧說,“學習班對老人們的日常溝通、文化傳遞、社會适應有積極作用,這是社區的一大資源。”

  老少一起“阿克達”

  社工系的師生決定把服務的重點放在“一老一小”上,這一被稱為“易地搬遷安置社區兒童老人友好關系建設”的項目,目的是讓“老少攜手向明天”。

  其中,兒童心理健康和發展是重要的内容。“美好生活的實現不僅僅是物質環境的改善,更需要孩子綜合能力的發展。”高萬紅說。

  以“促進兒童全人發展”的目标,大學生志願服務隊圍繞着生活技能、人際交往、心理健康、職業生涯規劃、生命教育等,在社區開展了一系列活動,讓孩子們學到了過去他們很少接觸或從沒聽說過的新鮮内容。

  在“阿克達課堂”上,“小瓶子穿花衣”手工、“科學芽”樂高組裝、畫自畫像、講民族故事、籃球比賽、團隊遊戲、消防演練、自編自導自演的文藝晚會等,讓孩子學會了調節情緒、與人團結協作、樹立民族自信,改善自我認知和家庭關系,形成積極的自我評價。

  同時,“阿克達課堂”還成立了社區衛生督察隊,讓孩子們參與到社區建設中來,提高他們的環保意識,增強他們對新家園的歸屬感和責任感。

  “‘阿克達’是傈僳語,意為‘很棒、很厲害’。”研究生王翹說,“‘阿克達課堂’在社區反響熱烈,孩子們都覺得自己‘阿克達’。”

  剛獲得初中英語教師資格證的宋宇慧,擔任了孩子們的英語老師。從字母開始的學習,打破了孩子們對英語的畏懼,逐漸增強了英語的學習興趣,早上見面時,紛紛用“Goodmorning”“Hello”打招呼。

  因為大學生們的到來,年輕媽媽們知道了新的育兒理念:“兒童早期教育”。

  這些年輕媽媽們特别喜歡帶着寶寶參加“媽咪寶貝幫”課堂。她們不僅學習處理孩子的情緒,分享育兒經驗,還建立了同伴關系支持網絡。

  和孩子們一樣,社區的老人對大學生們友善、熱情、尊重,積極參加普通話學習班。每次活動,他們都會穿上本民族服裝;活動結束時,紛紛與大學生握手道謝,甚至遲遲不肯離開。

  在“一老一小”跨代成長共融營裡,老人向孩子教授傈僳歌曲、舞蹈、文字;孩子們擔任老人普通話“小教師”。活動釋放了老人和孩子的情緒,互動中,雙方都感受到被需要、被重視的溫情。

  一位老人總是緊緊拉着大學生的手說:“我最遺憾的就是聽不懂你們說什麼,無法用你們聽得懂的話向你們表達我的感謝。”

  盡管不會說漢語,但老人們用歌曲來表達他們的感謝。

  易地扶貧搬遷子女上學難(在易地搬遷社區服務)(3)

  和諧社區兒童之家,大學生志願者帶領孩子們一起做熱身遊戲。張娴靜/攝

  志願服務提升了對專業的認同感

  在兩年的志願服務中,長期紮根社區的社工花花和黃曉梅讓大學生們深受感動。

  花花是一名幼教專業畢業的大學生,搬遷群衆還住在大山上時,她就開始為他們服務。為方便溝通,她還自學了傈僳語;黃曉梅每天忙忙碌碌,早晚往返于家和項目地之間,“似乎有用不完的精力與熱情”。

  一位妻子去世、兒女外出打工的獨居老人說:“幸虧有他們,我才有繼續生活的動力。”

  兩年來,雲大社工系為怒江州易地搬遷社區開展了148次服務,包括當地人在内,參與的志願者達720餘人次,服務對象1200餘人。他們的服務帶動了當地政府對搬遷社區老人和兒童的關注,促進了老人兒童友好型社區氛圍的形成。

  高萬紅表示,未來他們将繼續根據搬遷社區的需要,開展更深入更精準的社會服務。

  10月28日,在雲南賽區獲得金獎的這一項目,入圍今年第六屆中國青年志願服務項目大賽決賽。

  “社會工作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中都扮演着積極角色,基層需要社工。”本科生熊琴說。

  與熊琴一樣,從怒江回來後,不少學生表示,畢業後要“紮根基層、服務群衆”。

  “這正是我們開展這一項目的初衷。”高萬紅說,學生們在志願服務中,幫助到了搬遷群衆,提升了對專業的認同感;他們也在實踐中認識到,在廣大農村,社會工作大有可為。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文淩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原春琳,張蕾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