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周敦頤說的文學常識

周敦頤說的文學常識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5-07 09:16:13

  北宋理學家的開山之祖周敦頤,以周易、太極探索宇宙本源,獨創一套認識真理的方法和途徑。在“北宋五子”中,他是為首的第一子。八萬多字的《周敦頤集》,早已由中華書局以“理學叢書”的名目出版。我讀他的哲學,似懂非懂,玄之又玄,很難說讀懂了。我想,人類已登太空,量子力學正在揭示宇宙奧秘,生命科學不斷有新的研究成果,人工智能已進入我們的生産生活,在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千年前理學家們的冥想是否有點迂闊?

  周敦頤說的文學常識(讀書衛建民周敦頤愛蓮說及其他)(1)

  不過,周敦頤的散文《愛蓮說》卻超越時空,成為不朽的文學經典。美是永恒的,美感比思想更深刻。這篇短小的散文,經受千年的考驗,早已成為中華文化元素;凡是中國人,誰人不知道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名句?周敦頤寫這篇名文,賦予植物以人格精神,文章的核心價值,是對蓮花二元統一生存環境的發現和認識。引伸到人類社會,他的發現便是對芸芸衆生的誡命:在混亂、髒污的環境裡,人要像蓮花一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亵玩焉”。他的發現,也是戒定慧的步驟和途徑。

  理學家是講“氣象”的。周敦頤的自負自足自大氣象,有他的一首詩就可證明。這首詩就是《讀易象》:“書房兀坐萬機休,日暖風和草色幽。誰道二千年遠事?而今隻在眼前頭。”他通過深入研究《易》,演示太極圖,自認為掌握了宇宙萬物的發展規律,所以是“書房兀坐”。宋代的家具如椅子,本來就适宜“兀坐”,不适宜“葛優躺”。看他透過窗戶平視“日暖風和草色幽”,把二千年的曆史攥在掌上,看在“眼前頭”,真是大丈夫派頭,大英雄氣概。難怪,同時代的有些理學家輕視蘇東坡,認為他隻是個文人,他卻在詩中對周敦頤表示萬分的尊重。

  周敦頤說的文學常識(讀書衛建民周敦頤愛蓮說及其他)(2)

  這篇《愛蓮說》,是審美的、哲學的,是從一朵蓮花發現絕塵挺立的壯美,并做拈花一笑,悟性體道,說出“予獨愛”。

  蓮花,在全國各地的湖泊、公園裡都能看見。但是,《愛蓮說》裡提到的“淤泥”,淤泥下面埋藏的盤根錯節的蓮藕,大多數人隻能在菜市場看到淘洗幹淨的,有幾人看見過挖蓮藕的勞動過程?我親眼觀察過,且寫過一篇《挖藕小記》;30多年前,發表在家鄉的《山西日報》副刊。那時,我還是“文學青年”。

  說起來,這是我練習散文的習作,早已收入打好校樣但沒出版的集子裡。寫這篇短文時,我正在家鄉養病,冬日下午散步到汾河灘,看見農民在挖藕,就蹲下看了一會兒,心有所感,回家援筆成文,順便投寄到《山西日報》副刊,很快就發表了。30多年前,人們還有讀報的老習慣,認識我的朋友都看見了這篇習作。但刊發這篇習作的報紙,我并沒有保存。

  周敦頤說的文學常識(讀書衛建民周敦頤愛蓮說及其他)(3)

  不久前,曾在我們村中學擔任俄語教學的宋博霖老師寄我一封信,内附他積攢的剪報,全是我多年來發表在不同報刊的散文。宋老師是細心人,在每份剪報上都注明報刊名稱和發表日期,其中就有《挖藕小記》。收到來信,重睹發黃的舊報,我大為感動。原來,這個世界上還有人在關注你,悄悄地看着你成長,為你的一點進步而高興。宋老師并沒教過我,我是他父親宋文鈞老師的學生,宋家幾代人都在教育崗位工作,曾得到縣政府的表彰。他沒教過我,但還在遠方關注我的業餘寫作,持續不斷地保存他能看見的我的作品——默默地關注,是以為教矣!古語:“經師易得,人師難求。”我今始遇“人師”矣。

  晚讀《周敦頤集》,重溫《愛蓮說》,順便取出宋老師保存的《挖藕小記》剪報,閱讀,比較,回憶,不亦樂乎!

  衛建民: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編審,著有散文随筆集《尋找丹楓閣》《陳谷集》等。

  作者:衛建民

  編輯:周怡倩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