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說明詹氏車鈎是美國鐵路工程師伊利.漢爾頓.詹内發明的,我國鐵路工程師詹天佑将此項技術在國内大力推廣。
我們大家在平時可以經常看到火車站軌道上奔馳而過。雄偉的機車牽引着長長的列車翻山越嶺,蜿蜒盤旋在大山深谷之中,猶如一條巨龍一般。
通常客運列車由15級車廂組成,一般的長度就在350多米左右,但貨運列車就要長一些了,一般由60節車廂組成,其長度要在950米左右。
看到這裡,大家是否會想到一個問題,如此由衆多車廂組成的列車,是怎樣連接在一起的?是一個什麼樣的機構保證它們在鐵軌上安全行駛又不彼此脫離?
說到這裡就要說到車鈎技術了,是火車的車鈎把各節車廂緊緊地連接在一起,既不脫落又能高速行駛。這是火車的一個十分重要的零部件,是設置在列車車廂的兩頭,在火車頭牽引下讓每節車廂相互連接,又能起到緩沖作用的一種行車設備。
從火車誕生以來,火車的車鈎就經曆了三個階段的發展。
第1階段,是火車剛剛發明的時候使用的插銷式車鈎。是一側的車鈎部位向内凹陷,而另一側的車鈎部位固定一個巨型的連接環,當兩節車廂連接時隻需将連接環插入另一節車廂的凹陷處,再從上面安裝插銷即可。在今天看來這樣的車鈎技術太簡單,但非常易操作,在鐵路運輸系統剛剛形成之初大顯身手,被人們廣泛應用。直到今天,煤礦單位井下運煤的小火車,還在應用這樣的車鈎技術。
第2個階段,是鐵路發展日趨成熟的時候誕生的螺旋式車鈎。這種車鈎技術是由英國鐵路工程師發明的。在實際應用中,需要将鐵鍊子挂在兩側車廂的車鈎上,再用力擰緊中心的把手進行加固即可,但鐵鍊隻能軟牽引,隻能傳遞拉力,并不能傳遞推力,當火車刹車時,由于巨大的慣性作用,前後兩節車廂就會撞在一起,因此在兩側的車廂上還必須安裝緩沖器。當火車向前運動時前一節車廂的拉力通過鐵鍊傳遞給後一節車廂,當火車刹車時後一節車廂往前運動,兩節車廂的緩沖器就緊緊頂住,不至于前後兩節車廂猛烈撞擊而發生交通事故。
也許大家都可以看出來,這兩種車鈎存在着明顯的弊端。第一,車鈎連接時必須是依靠人工進行,不但費時費力,而且工人在操作時存在安全隐患。
有問題,就會有解決問題的辦法。為了提高火車運輸的效能,消除工人在操作時的安全隐患,在1887年,美國工程師伊利.漢爾頓.詹内發明和設計出了大名鼎鼎的詹氏車鈎。
有一天,詹内帶着自己的孩子,出外遊玩時看到一群在玩遊戲的孩子。這群孩子玩的是什麼遊戲,就不知道了,他們的動作是每兩個人一組,腳抵着腳,手扣着手,一起往前運動,十分靈合自如,于是詹内受到的啟發,将車鈎的交接機制設計成兩手相扣的樣子,由鈎舌、鎖銷、推鎖三部份組成。
當要将兩節車廂連接在一起時,機車頂着車廂向另一節車廂運動,車鈎相互撞擊,兩個鈎舌扣住,鎖銷自動落下将鈎舌鎖死完成兩節車廂的連接,如果沒有外力将鎖銷提起,兩節車廂就無法分開。但是兩節車廂也并非完全固定在一起。在設計車鈎時,它們中間還存在着一定的間歇,可以起到一定的緩沖作用。當要解除兩節車廂之間的連接時,工人隻需操作控制鎖銷的機構,将鎖銷提起,兩節車廂就分開了。
這項技術的發明極大的提高了鐵路運輸效能,又極大的保護了工人的安全,隻自從誕生以來,直到今天深受人民的歡迎,被很多國家采用。
在21世紀的今天,鐵路運輸已經相當發達了,但詹氏車鈎依然是世界鐵路運輸系統中的主流車溝。在我們感受到火車帶來的極大便利的同時,不要忘記為鐵路建設發展作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們和工程師們,謝謝他們,是他們讓我們的出行更加方便快捷,是他們讓世界變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