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總是喜歡選擇某些特殊時刻來回眸,尤其是職業記錄者們。
一年間,在上海誕生的一部舞劇,全國巡演一百場,讓衆多從未看過舞劇的年輕人走進劇場,它的名字是《永不消逝的電波》。現象級作品,當然隻是現象級作品,獨木不林,然而,木自有土壤。
上海語言、中國語言、世界語言的日漸融合,讓更多值得期待的文藝作品得以生長。而以一個或若幹個“現象級”為突破口,以更加開放的姿态創新跨界,便是“出圈”的一條清晰路徑。
新的一年近在眼前。我們希望在這裡呈現更有分量的人、事、現象,不缺席,也不矯飾。在技術叠代、效率至上的今天,文化的力量或許更值得珍視——動人,深沉,持久,亦能“出圈”。
出圈
文/吳桐
2019,像是約好了一樣,小衆文藝紛紛出圈。
先是《聲入人心》的熱播,靠阿雲嘎、鄭雲龍等一衆有顔值有實力的歌手,讓更多人關注歌劇和音樂劇。然後是《樂隊的夏天》,分批放出老炮兒,送搖滾出圈。這個夏天,要是誰不知道新褲子、痛癢樂隊、刺猬樂隊,誰沒聽過那句“一代人終将老去,但總有人正年輕”,就好像過了一個假的夏天,要準備好迎接朋友們鄙夷的眼神。而在上海誕生的一部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在一場又一場的巡演中突出重圍。“黃牛票”曾被炒到2000元一張,這對一部原創舞劇來說簡直不可思議。許多從沒看過舞劇的年輕人走進劇場,二刷、三刷都不夠,還心甘情願成為“自來水”,在社交網絡上“吐血推薦”。
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
再小衆的東西,也有其大衆屬性,有可以引起廣泛共鳴的東西。借助電視和互聯網,小衆文藝得以抵達更多觀衆。它們收起高冷的表情,引觀衆入戲,産生深層次的互動。它們帶來社會層面的争議與讨論,引發媒體、意見領袖的跟進,進行二次傳播。比如,《樂隊的夏天》等綜藝節目,就靠“投票”這一法寶與粉絲保持密切的互動。觀衆就像操心的“老母親”一樣,盼着自己支持的樂隊取得好的排名。同時,《樂隊的夏天》也引發了一系列話題,比如搖滾樂的發展與困境。
“出圈”後,當然要乘勝追擊。紅了的歌手,有了更多的演出邀約。火了的劇,迎來更多的巡演接洽。每到這時候,總有人站出來說:我反對!說這話的人往往都是那些“圈裡”的“死忠粉”。他們就好像自己私藏的寶貝被别人搶走,原本神聖的東西被“圈外”的大衆“消費”,原來的“優越感”消失了。實際上,他們的利益也确有受損。因為原本小衆的東西火了,票價就會水漲船高,熱門的演出票也再難搶到了。比如,鄭雲龍大火之後,他主演的音樂劇《謀殺歌謠》北京場就比上海場的票價翻了好幾倍,引發觀衆不滿。有批評稱,這是對演員的“過度消費”。
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
對比起來,《永不消逝的電波》在全國各地的巡演中,雖不斷加場,但仍選擇維持原來的票價,希望有更多觀衆走進劇場。目前,《永不消逝的電波》在全國各地演滿了100場,巡演計劃排到了2021年。
一位音樂劇演員火了,并不足以帶動整個音樂劇産業的發展。幾支樂隊有了更大的知名度,也并不能讓更多搖滾樂隊脫離艱難求存的現狀。一部舞劇火了,當然也并不能折射出舞蹈藝術的興盛。
熱鬧一過,看熱鬧的觀衆會早早散去。如何把“圈外”的觀衆留下來,變成“圈裡人”,才是真正應該思考的問題。
雲端
文/施晨露
“可能沒有第二個城市會把這樣重要的位置安排給一家書店。”
8月,位于上海中心大廈52層的朵雲書院旗艦店開業。那幾日因為個人原因在上海停留的作家餘華來捧場,和他并肩的是南京來的畢飛宇。餘華調侃:“我們一個江蘇興化人,一個浙江海鹽人,30多年前來上海總要去大世界。現在,又到了30年後上海必到的新地标。”
“最高”的吸引力是巨大的,但經營者并不執着于“最高”。12月再來,排隊已不如剛開業那般“恐怖”,書店裡人潮仍然洶湧。“我預計,‘最高’名号很快就不屬于我們了。隻要哪兒再造一座高樓,開一家書店,都可能‘最高’。”書店一位負責人大方透露,“其實中國最高的書店不在這兒。珠峰大本營有家驢友開的書店。你說,它是不是最高?”
朵雲書院旗艦店
看書還是看景,在雲端的書店,或許不是單選題。然而,把雲端的位置給一家書店,可能的确隻會在上海第一個發生。
上海人想做的事都能做成。在浦東,從雲端俯視這片土地,這家書店是一個好注腳。
朵雲書院旗艦店
關于“高”,還有一句話,高處不勝寒。業内人評價上海出版,是低調的、務實的、耕耘精品的,但似乎是離爆款有點遠的。上海出版底蘊深厚,但正如上海人的性格,并非鋒芒畢露。換句話說,上海出版“很穩”,上海出版能拿很多獎,但似乎還缺少一點什麼。有所為的空間,還有拓展之處。雲端,應該也是一種進取心。
2019年奔向終點的這個月乃至最後一周中,上海又多了将近10家書店。朵雲書院的姊妹品牌思南書局開出第二家店,臯蘭路上的詩歌店,明年還要開戲劇店。在路上的還有方所、茑屋。
思南書局·詩歌店
拓店主力是在全國已有近300家連鎖的西西弗,從西南起步的這家民營書店的邏輯很簡單:把書當作商品來看,是書店經營的硬道理。
怎麼把書賣好?不是擺上書架就能賣好。西西弗的關鍵詞是賣場、客群、選品、坪效。西西弗的門店都在大型商業中心,當書店成為場景,人們都在讨論書店的引流邏輯時,西西弗的經營者反駁:不是引流,而是轉換。出門直奔買書目的的顧客越來越少,如何把在商業中心娛樂休閑的顧客轉換為書的消費者,才是書店經營的題中之義。
西西弗上海華潤時代廣場定制店
電商流量戰中,總體定價不高、利潤損失小的圖書成了引流先鋒。每到電商制造的各種“節日”,圖書折扣總是最低的。一年中幾個“節點”集中下單,比比是否“曆史最低價”,可能是中國特色的圖書消費。在這種價格策略的影響下,上遊必須拿出更低的折扣,然而得到展示位的永遠是少數一部分暢銷品種。看似豐富,實則貧乏。
這或許又是實體書店存在的意義之一,也是越來越多做書人想要擁有自己的書店和書架的原因之一。
《但是還有書籍》——用B站熱播紀錄片名,波蘭詩人米沃什的這章短詩作結:
“但是書籍将會站在書架上,此乃真正的存在。”
轉型
文/簡工博
2019年的影視圈是值得記錄一筆的——過去種種經驗,這一年好像派不上用場了。
盤點這一年的電影,三部電影絕對繞不開。新中國七十周年獻禮片《我和我的祖國》《攀登者》和《中國機長》,一共拿下69.47億元的票房成績,均進入2019國産電影票房前10——主旋律電影越來越好看了。如果說過去主旋律電影側重宏觀視角下波瀾壯闊的曆史,也探索過明星群體“刷臉”演出的商業模式,2019年這三部電影無疑回歸電影本身,舉重若輕地将宏大命題落實到普通人的身上。《中國機長》裡的機長也有恐懼,《攀登者》中的英雄也會失誤,而《我和我的祖國》裡愛吹牛愛顯擺卻依然善良的出租車司機,不就是生活中的你我他嗎?
這是主旋律電影的轉型,也是回歸。在1959年新中國成立10周年之際,中國電影就曾拍出了《青春之歌》和《五朵金花》。
《我和我的祖國》海報
今年國産電影屢屢跑出黑馬。先是春節檔十幾部影片中被人忽略的《流浪地球》——科幻片、大場面、導演的上一部電影是被用作負面教材的《同桌的你》,主角是名不見經傳的新人——這部不被看好的電影上映後不僅票房大爆,更被贊譽“開啟中國科幻電影元年”。暑期檔一部被忽視和質疑的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橫空出世,帶來現象級的意外驚喜:不僅類型突破,更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價值的沃土。
誠然,無論是《流浪地球》還是《哪吒之魔童降世》,“申奧”征程筚路藍縷。應該看到,與國際市場成熟的電影相比,國産電影的轉型才是萬裡長征第一步。
“四大流量”之一的鹿晗擔綱《上海堡壘》,票房口碑皆失利;新晉人氣小生肖戰領銜《誅仙1》,來也匆匆去也匆匆;還有更多曾活躍台前的流量小生小花,今年一部作品都沒有——“流量”靈藥不靈了。相反,不撕番位的王源以配角身份參演的《地久天長》在柏林電影節大放異彩,剃平頭、滿臉傷的易烊千玺交出了《少年的你》,吸了一大波“路人粉”。
潮水退去時,你才知道誰一直在裸泳——在這個不少明星在擔心的“影視寒冬”,轉型不再隻是一句口号,而是市場的直接反饋。
《中國機長》海報
今年全國電影總票房突破627億元,其中國産電影占比超63%;全年票房過10億元的影片共15部,其中國産電影有10部;全年票房前十位中,國産電影占八席。這樣的背景下,中國電影走出去成了大勢所趨。《攀登者》在北美、英國與國内同步上映,IMAX開畫數位居華語片史上最高;《我和我的祖國》在40多個國家的電影院線上映。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上海出品的兩部3D戲曲電影《貞觀盛世》《曹操與楊修》,開創在日本全商業放映先河,1500日元的票價依然售況頗好。
《攀登者》劇照
就連觀看電影的方式也在轉變。今年上海誕生了全球第一部8K全景聲電影長片《這裡的黎明靜悄悄》,也出現了世界上第一個8K影院——東方明珠梅奔8K實驗室。未來新的觀影模式會不會出現在中國,誕生在上海?我們拭目以待。
轉型,在2019年的中國影視圈初露峥嵘。但願這是開端——畢竟,出道即巅峰、轉型就結束的例子,在中國影視圈已經太多太多了。
溫度
文/鐘菡
下午四點半,劉海粟美術館裡響起了優美鋼琴聲,仔細一聽,聲音是從廣播裡傳來的。“這是我們的閉館音樂,也是劉海粟所創辦的上海美專的校歌。”劉海粟美術館館長阮竣說。以前,美術館每個展廳的保安會提醒觀衆臨近閉館時間;現在,每天下午4點半到5點會循環播放閉館音樂——看似一個小小的細節改變,背後有着深層次的考量,“我們要打造一個有溫度的美術館。”
這些有溫度的細節體現在美術館行業發展的方方面面。随着“十三五”時期重大文化設施程十發美術館的建成開館,全市美術館數量達到83家。空間多了,更需好的内容和服務。“美術館不能隻是做打包外展或是網紅展,必須有自身的獨特學術品牌。”這是許多美術館從業人員的共識。今年以來,不管是公立美術館還是民營美術館都在不斷創新,打破已有的邊界,讓美術館更好地服務社會大衆。
劉海粟美術館
台風“利奇馬”襲滬時,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的“詩歌來到美術館活動”改為線上直播的方式如期進行。叙利亞詩人阿多尼斯來參加“詩歌來到美術館”活動時,因為報名人數太多,索性把活動場地搬到核心筒展廳。見到大衆對優質公教内容的需求,民生現代美術館特地開出夜場,安排優質公教項目,回饋觀衆。
美術館也在參與社區營造和城市微更新。在愚園公共市集的樓上,藏着粟上海社區美術館。許多附近的居民來到這個充滿煙火氣的文化空間裡,點一杯咖啡,坐下來歇息聊天,藝術的氣息潛移默化在周圍。接下來,粟上海又将落地闵行區江川路和楊浦區控江路,兩個場館都由老房子改造。社區美術館将成為城市公共文化的基層配送站,為年輕藝術家的創意提供平台,讓藝術融入生活,融入城市的方方面面。
今年,上海開出首個國際藝術品交易月,3場大型藝術博覽會、14場拍賣活動、52場展銷活動、35場展覽活動、8場外延活動帶來數以千計的國内外藝術名作,要讓全世界熱愛藝術的人知道,11月屬于上海。随着西岸美術館的開放,也在徐彙濱江地區形成美術館集聚效應,帶給上海觀衆更國際化的公共文化服務。
這個秋天,日本知名多媒體藝術團隊teamLab也來了,在上海開出三年常設項目。不管是否看好它的藝術價值,這一新晉上海打卡地正吸引着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它所帶來的沉浸式展覽熱潮,促使美術館從業人員對展覽形式和内容産生新的思考。
TeamLab無界美術館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美術界也在梳理館藏資源,推出精品展覽,呼應偉大的時代。國慶期間,中華藝術宮推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美術作品系列展”,包括“時代風采——上海現實題材美術作品展覽”等。“美術館一直挂着中華藝術宮和上海美術館兩塊牌子,叫上海美術館,是為了推動海派藝術的展示;叫中華藝術宮,是希望用更開放包容的心态,吸引社會各界優秀資源共同合作。美術館是市民美育的陣地,也是城市文化的客廳,這是我們承擔的社會責任。”中華藝術宮執行館長沈捷說。
薪火
文/諸葛漪
12月20日晚,三出經典折子戲《百花贈劍》《文昭關》《貴妃醉酒》在周信芳戲劇空間上演。作為名家傳戲——當代戲曲名家收徒傳藝工程專場演出,京劇表演藝術家夏慧華、老生名家李軍擔任指導老師,上海京劇院青年演員煉雯晴、李昊桐、田慧領銜主演。戲曲藝術薪火相傳,在2019年越燒越旺。
今年上海京劇院《智取威虎山》還推出第七代楊子榮。《智取威虎山》自1958年首演以來,曆經無數次修改和打磨,成為上海京劇院經典保留劇目。今年年初,上京再度将兩位優秀青年演員吳響軍、趙宏運培養為第7代“楊子榮”。國慶期間的《智取威虎山》獨具意義,六位“楊子榮”何澍、李軍、傅希如、藍天、吳響軍、趙宏運同台亮相,赢得滿堂彩。
上海京劇院《智取威虎山》
上海昆劇團《玉簪記》在年末首演。擔任總導演的嶽美缇,對當年學習《玉簪記》情形曆曆在目。她的戲承自俞振飛、沈傳芷、周傳瑛。1985年5月,嶽美缇主演《玉簪記》首次改編演出,俞振飛一連看了三場,每次演畢,嶽美缇都會去聽他的意見。這次新版《玉簪記》排練,嶽美缇也問了新一代主演胡維露、羅晨雪兩個問題,“回想一下,你們最初學這個戲老師是怎麼教你的?”“經過這些年,你們對巾生、閨門旦的理解是否發生變化?”
雖然入團才一年,這一年對上海滬劇院2013級青年演員團卻别有意義。他們的一周年彙報演出在蘭心大戲院舉行,從《玉蜻蜓》《星星之火》到《大雷雨》《蘆蕩火種》,27位年輕人在舞台上一展所長。一年前的7月,也是在這個舞台,“滬苑新聲”2013級滬劇表演班畢業彙報演出舉行。剛剛進入上海滬劇院的新人演員首次挑戰完整版大戲《陸雅臣賣娘子》與《借黃糠》,并組建2013級青年演員團。青年團團長吳争光表示,一年來除了舞台實踐,滬劇院沒有忽視這群20歲上下年輕人的基本功訓練,從上海昆劇團請老師教台步、圓場、把子功,請韓玉敏、舒悅等滬劇前輩說戲教唱。滬劇院院長茅善玉透露,明年将為青年演員複排青春版《江姐》,“《江姐》有多個流派唱腔,确保每位演員都有發揮空間。”
上海越劇院攜《紅樓夢》《梁山伯與祝英台》華南巡演,深圳站來了一位特别觀衆——上海越劇院90歲演員吳天芳。看完戲,她手寫了一封信,交給上海越劇院院長梁弘鈞。信中,她表揚演員也提出短闆。信尾,吳天芳寫着:“因為是娘家親人來,是院裡的接班人,我太高興了,謝謝你們給我這樣的享受。”
今年上海越劇院巡演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既有傳統的女子越劇,也有上越特色男女合演,還有青年團加入。梁弘鈞總結為,“鍛煉新人才,培養新觀衆”。年底上海越劇院計劃啟動别開生面的跨年演出,明年将有更多校園行,“增加青年演員與同齡人之間的互動,我們的越劇才能永遠保持活力,經久不衰。”
《楊門女将》排練現場
“為青年演員展現自我提供一個良好的平台,使他們積累大型舞台演出經驗,通過表演、唱腔、身段等一系列規範化戲曲模式的學習和鑽研,找準自身定位。”上海淮劇團團長龔孝雄為淮四班青年演員量身定制《楊門女将》,該劇移植于京劇同名劇作,邀請京劇名家及淮劇名家進行一對一教學。上海演出後,《楊門女将》前往江蘇巡演。
排練《楊門女将》,青年演員們時間表異常同步,早上九點紮上大靠,先跑半個小時圓場,上午練習技術動作,下午聽老師們講戲,每天都加練到晚上七八點。演出之餘,年輕人還在網絡推廣戲曲,頗受歡迎。《楊門女将》主演顧芯瑜經營着個人視頻播客,“我拍了一個在《楊門女将》排練時紮大靠的視頻,很多網友都好奇留言。”
身邊
文/張熠
青浦朱家角古鎮阿婆茶樓裡,一場戲劇文化展演賺足眼球。“江南名古鎮,地處澱山旁,角裡有古韻,角裡有水鄉”,就連曲調也是濃濃的江南味。茶樓的名字看似普通,卻是有講究的——阿婆茶是金澤商榻地區沿襲已久的民間習俗。當地的農家人,特别是農村裡的阿婆,每天你來我往,圍坐在農家客堂或廊棚裡,邊喝茶閑聊,邊吃些鹹菜苋、蘿蔔幹等家常零食,嘴不閑、手不停,其樂融融。
這一幕發生在2019年上海市民文化節的啟動日上。從春到冬,打出“365天不落幕”口号的上海市民文化節總是忙碌的。水鄉茶樓的江南小曲、桌上的一盅阿婆茶,即是文化走進身邊的細微寫照。
身邊的文化,有時也從閱讀一幢老建築開始。今年3月,草嬰書房正式開放。市民文化節邀請市民走進敞開大門的烏魯木齊南路178号,這裡的書桌、沙發和書櫥,還原了草嬰先生生前“一個人的翻譯馬拉松”工作場景。“品讀梧桐深處有故事、有人文的老房子,是豐富市民美育體驗的一種方式。”上海市群衆藝術館負責人說。
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築,保留城市曆史文化記憶,讓人們記得住曆史、記得住鄉愁。“老建築的故事”市民創意創作大賽随之啟動,新場古鎮、張園石庫門、裕福裡老屋、田子坊、武康大樓等,都是近千位參賽者曾經生活的地方。正如一位參賽者所言,身為普通市民,挖掘出有關建築、街區和小鎮的故事,沿着城市的經脈向曆史深處追溯,“每個故事都是一份彌漫着煙火氣、帶着溫情的獨一無二的記憶”。
2019年上海市民文化節海報
以空間為維度,市民文化節服務于“中心城區10分鐘、郊區15分鐘”的公共文化服務圈,把文化送進企業、商圈、綠地、廣場。以時間為維度,市民合唱大賽、市民舞蹈大賽、市民手工藝大賽、青少年傳統文化大賽等幾大賽事從籌備到展演持續數月。一項賽事,即是一場美育之旅。
今年5月,民樂重奏《和·鳴》、浦東說書《養豬阿太》等7部作品踏上第十八屆群星獎的決賽舞台,最終3部“上海出品”抱回群星大獎,數量與湖北并列第一。在群文舞台上,小人物的嬉笑怒罵最易引人共鳴。比如,浦東說書《養豬阿太》裡,無論是“鞋有樣來襪有樣,先要自己腳有樣”,或是“走路不歪叉,還在廣場上蓬嚓嚓”,都是日常可見的活潑有趣的浦東鄉音俚語。
而《和·鳴》的創作靈感則來自一次巧遇。“長甯區有一戶家庭,家裡收藏了各式各樣的各國民族樂器,敲開門,看見他們一家四口吹拉彈唱,俨然一個小樂隊。”作曲孫彬彬說,受此啟發創作的《和·鳴》,彙集了古琴、笛吉裡度管、手碟等中外樂器,“通過不同國度的多元文化交融碰撞,奏出和諧動聽的旋律”。
這樣特别的生活實景,發生在這座海納百川是一貫文化特點的城市,卻是如此自然。
冬去春來,年的腳步近了。市群藝館内,“啟程·新春·團圓年”第十四屆海上年俗風情展正在醞釀一次全新的呈現。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四季輪替,文化常興。
欄目主編:施晨露 文字編輯:施晨露 圖片編輯:徐佳敏
圖片來源:上觀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