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在臨死前,确立三歲的小娃娃溥儀為新任皇帝,而不是立像載沣這樣年富力強的人為皇帝,實在是一件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情。
要知道,當時的清政府處在崩潰的邊緣。這時候,正需要一個能夠力挽狂瀾的人起來主持政局。雖說載沣并不是一個力挽狂瀾的人,但好歹他是成年人,由他來當皇帝,肯定比讓一個小孩子恰當得多。為什麼慈禧還是要立一個小孩子呢?
(慈禧劇照)
是慈禧想繼續垂簾聽政嗎?
不錯,慈禧立作為小孩子的同治為帝,後來又立作為小孩子的光緒為帝,根本的目的,就是為了垂簾聽政。隻有立小孩子為皇帝,才能把權力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裡。
但是,在立溥儀為新皇帝的時候,慈禧已病入膏肓,實際上之後幾個小時,慈禧就去世了。因此,說她想繼續垂簾聽政,這個理由似乎是不成立。
是清朝傳子不傳弟的傳統嗎?
古代皇帝傳位有“父死子繼”和“兄終弟及”兩種傳統。“父死子繼”是第一選擇,“兄終弟及”是第二選擇。清朝由于皇太極去世後,發生過多爾衮想争奪皇位的事情,因此後世确實都比較忌諱弟弟繼位。再加上雍正的時候,搞了一個“秘密建儲制度”,而“秘密建儲制度”已經說明,皇位将在皇帝的兒子中選擇。因此,光緒死後傳位給載沣(光緒的弟弟),确實是不太合規矩。
但要知道,同治去世後,慈禧已經立同治的弟弟(表弟)光緒為皇帝了。也就是說,慈禧已經親手打破了這條規矩,這個“不立弟”的說法,在慈禧那裡是不存在的。
那麼,慈禧當時究竟是怎麼想的,為什麼還是要把皇位傳給小孩子呢?
(光緒劇照)
我覺得,慈禧之所以這麼做,有三個原因。
一、考慮血脈相傳。
慈禧一生立過三個皇帝。在立皇帝的時候,除了考慮自己有穩固的權力外,其實她還有一個考慮,就是後代皇帝要有自己的血脈。同治不用說了,他是慈禧的兒子。同治去世,本來應該傳給同治的兒子或者親弟弟。但是同治既沒有兒子也沒有親弟弟。因此,慈禧隻能退而求其次,立自己的親妹妹的兒子光緒為皇帝。好歹,光緒和自己多多少少有一點血脈關系。
光緒去世後,确立誰為皇帝呢?這時候,血緣關系已經沒辦法考慮了。因為光緒就已經不是親生的了。不過,雖然血緣關系沒辦法考慮,但是可以在名義上确定後世皇帝是自己的後代。所以,慈禧才選擇光緒弟弟載沣的兒子溥儀。讓溥儀過繼給光緒,同時過繼給同治。這樣,溥儀作為慈禧的孫子,就可以上太廟奉祭她了。如果立載沣為皇帝,這種做法就不恰當了,不可能把載沣過繼給同治啊。也就是說,要是立載沣為皇帝的話,就算是江山落到别人的手裡了,她死後也得不到廟食了。
(溥儀劇照)
二、考慮曆史地位。
慈禧到臨死的時候,她需要考慮的事情,是她的曆史地位。
慈禧一生是非常複雜的,從政變上位,到簽訂如此衆多喪權辱國的條約。她當然不願意自己死後被釘在恥辱柱上。
要實現這一點,必須把皇位确立在自己的後人身上。隻有确立在後人身上,後人才不會那樣做。因為那樣做的話,也就是在否定他自己。所以需要一個孫子來繼位,而不是一個侄兒,而親眼見過慈禧亂政的那樣一個侄兒載沣,更加不恰當。
三、考慮垂簾聽政。
有人會說,你剛才不是說,慈禧是将死之人,不會考慮垂簾聽政嗎?确實,我是那樣說過。不過,我是在實際發生過的事情上來考慮的。其實,任何一個人,就算他(她)馬上就要去世,他(她)也不相信自己就會死,而是認為肯定有奇迹發生,還會活過來的。
這一種想法,在慈禧那裡,肯定也是一樣的。
因此,慈禧就必須考慮,如果她挺過了這一關,活過來了呢?立載沣為帝的話,不是就不能繼續垂簾聽政了嗎?
何況,當時慈禧應該是處在“回光返照”的狀态。正因為是回光返照,所以她更加确信自己會繼續活下去。因此才在那一刻,做出那樣的決定。
(參考資料:《清史稿》)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