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女兒給我一本書,熊培雲的《自由在高處》。
我是個懷舊的人,讀書偏向選擇有時代感的,或者是作者有時代感的。對于這樣現代的作品我讀的不多。
目前還不知道這本書寫得什麼内容。但扉頁的一幅圖與恰當的配文讓我很有感觸。

01 你最大的責任就是把你這塊料鑄造成器 圖上是一幅雕塑作品:一位肌肉發達、健康有力的型男,正拿着錘和鑽雕刻自己。配文是标題這句話。
型男的上身精緻有型,有力的左手穩穩的抓住一把鑽,右臂緊握錘子高高揚起,時刻準備向鑽擊去。鑽下是還沒經過雕琢的一塊巨石。
深深的佩服這座雕塑的作者,想表達的意圖清晰明了,大衆都能讀得懂。不像許多抽象派的藝術家,整出來的作品讓人揣摩不出意圖。
這座雕塑作品本身也是完美的!
精緻的肌肉,不突兀不誇張,每一塊恰到好處。精壯的腰身,有力的大手,一切都處理的那麼恰如其分,剛剛好。
型男剛毅又極度認真的表情裡,還有果敢雕琢自己的堅毅神情。
所以,偉大的藝術家一定是個内心豐富、學富五車的人。否則費盡心思和努力做出的作品難免流于膚淺,不夠豐滿。
真正好的作品,越是成熟的作品,向世人表達的永遠不是作品本身,而是作品清晰的靈魂。而靈魂的深度和厚度,就是作者思想的深度和厚度,是作者對生活、對事物的理解,是作者讀過的書、走過的路。
所以,有時候我們不能怪自己的作品膚淺,要怪就怪自己沒有像訓練專業技能一樣去訓練自己的靈魂,以緻技能不錯,靈魂幼稚,這樣自然創作不出好的作品。
一個靈魂富足的藝術家,對作品的理解是獨到的,所以在雛形時會讓作品的靈魂和作品一起成長,最終一起呈現。
02 自我雕琢的過程是否痛苦 書中圖片的下面有一行文字:你的最大責任就是把你這塊材料鑄造成器——易蔔生。
我和女兒一早因這幅圖和這句話,有一段對話。
我說:這幅圖和這句話意義挺好。
女兒說:是的,雖然雕刻自己的過程很痛苦,但是,人隻有經曆了痛苦的自我雕刻才能成為更好的自己。
我們的讨論點就在:自我雕琢的過程是否痛苦。
我說:你覺得自我雕刻的過程很痛苦是嗎?其實并不。
雕塑的表情裡隻有剛毅和果敢,沒有痛苦。隻是他手裡的錘和鑽讓我們感覺這場刀劈鑽鑿的經過很疼,很痛苦。
我們會帶入自己的内心戲,覺着他的每一錘都敲打在肉體上,所以才會覺得痛苦。
事實上,他敲打的是石頭,而我們鑄造自己的過程也不是拿真的錘鑽敲打自己的肉體。

03 自我雕琢的過程是否痛苦,取決于雕琢的是不是内心向往的自己 尼采說:你所做的選擇,不管大衆是否認同,你自己内心覺得精神高度契合,心向往之,願意全神貫注,就是對的。
當你願意為你心向往之的事情去付出努力,你是不會感覺累和痛苦的。
比如,小時候讓孩子練琴,她可能會覺得痛苦;長大了,體會到了音樂的美妙,再練琴,就不會覺得痛苦;等再大些,音樂成了她心靈的朋友,成了生命裡不可或缺的部分,練琴不僅不會覺得痛苦,甚至會帶來身心的愉悅。
從一個對音樂一無所知的人,到一個熱愛音樂的人,這就是一個自我雕琢的過程,這個雕琢的過程痛苦嗎?
不,因為它是我們心向往之的過程。
自我雕琢的過程,其實就是學習的過程,是自我成就的過程。這個過程,越努力,越美好。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