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萬章(上)》學習之四十五
第一章(一):
萬章問曰:“舜往于田,号泣1于旻天2,何為其号泣也?”
孟子曰:“怨慕3也。”
萬章曰:“父母愛之,喜而不忘;父母惡之,勞而不怨。然則舜怨乎?”
曰:“長息4問于公明高5曰:‘舜往于田,則吾既得聞命矣;号泣于旻天,于父母,則吾不知也。’公明高曰:‘是非爾所知也。’夫公明高以孝子之心,為不若是恝6:我竭力耕田,共7為子職而已矣,父母之不我愛,于我何哉?帝使其子九男二女,百官牛羊倉廪備,以事舜于畎畝8之中。天下之士多就之者,帝将胥9天下而遷之10焉。為不順于父母,如窮人無所歸。
譯:萬章問:“舜到田裡,對蒼天哭訴,什麼事讓他哭訴呢?”
孟子說:“怨自己不受父母待見而思慕。”
萬章說:“得父母寵愛,高興而難忘;被父母厭惡,憂愁而不抱怨。那麼舜抱怨父母嗎?”
孟子說:“長息曾經問公明高:‘舜到田裡,我已聽您講解過了;對蒼天哭訴,這樣待父母,我不懂。’公明高說:‘這不是你能理解的。’公明高是孝子的之心,不應該淡然處之:我盡力地耕田,恭敬地盡兒子的職責而已,父母不喜歡我,我能有什麼辦法?帝堯派九個兒子兩個女兒,百官帶着牛羊、糧食,到農田裡去侍奉舜。天下之士很多都去歸附,帝堯将天下讓給舜。因為不被父母喜歡,舜如同窮人無有歸宿。
《曾子》照片有頭條提供,敬謝!
第一章(二):
天下之士悅之,人之所欲也,而不足以解憂;
好色,人之所欲,妻帝之二女,而不足以解憂;
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憂;
貴,人之所欲,貴為天子,而不足以解憂。
人悅之、好色、富貴,無足以解憂者,惟順于父母可以解憂。
人少,則慕父母;知好色,則慕少艾11;有妻子,則慕妻子;仕則慕君,不得于君則熱中。大孝終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見之矣。”
譯:天下士人喜歡,是士人的欲望,但不能化解舜的憂愁;
好美色,是人的欲望,娶了帝堯的兩個女兒,但不能解舜的憂愁;
富裕,是人的欲望,擁有整個天下,但不能解舜的憂愁;
尊貴,是人的欲望,天子的尊貴,但不能解舜的憂愁。
被人喜歡、好美色、富裕且尊貴,沒一樣能解除舜的憂愁,惟有讓父母順心才能解憂。
少年時,依戀父母;懂得愛美色了,思慕年輕漂亮的;有妻子,眷戀妻子;入仕思念君主,君主不賞識内心會焦躁。大孝之人終身依戀父母。五十歲還依戀父母的人,我在舜帝身上見到了。”
注:11.少艾:指年輕美麗的女子。
議:孟子推斷舜帝之心:窮極天下之所欲皆不能解其憂愁,惟有尊順父母之心可以解憂。
經孟子這樣一解釋就會有層次感,大孝之兒女,得父母歡心為第一要務,父母有您這樣的子女而終身歡喜,這有多麼地難做到啊!
《舜帝》照片有頭條提供,敬謝!
第二章(一):
萬章問曰:“《詩》1雲:‘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信斯言也,宜莫如舜。舜之不告而娶,何也?”
孟子曰:“告則不得娶。男女居室,人之大倫也。如告,則廢人之大倫,以怼2父母,是以不告也。”
萬章曰:“舜之不告而娶,則吾既得聞命矣;帝之妻舜而不告,何也?”
曰:“帝亦知告焉則不得妻也。”
譯:萬章又問:“《詩經·國風·齊風·南山》說:‘娶妻該如何?必先告父母。’相信這話,舜帝應該最遵守這話。可舜帝不告父母就娶妻了,這是為什麼?”
孟子說:“舜帝禀告父母就娶不到妻子。男女成家,是人生大倫常典。如果禀告,就放棄這個大倫常典,這樣會怨恨父母,所以不便告父母。”
萬章說:“舜不告父母而娶妻,我已聽懂其中之理;帝堯給舜以妻不告舜的父母,又是為什麼?”
孟子說:“帝堯也知告訴舜的父母就嫁不成了。”
注:1.《詩》:《詩經·國風·齊風·南山》:“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
2.怼:(duì音對)怨恨。
議:告訴而娶不成,實在不便告知。
《孟子》照片有頭條提供,敬謝!
第二章(二):
萬章曰:“父母使舜完廪3,捐階4,瞽瞍焚廪5。使浚井6,出,從而揜7之。象8曰:‘谟蓋9都君10鹹我績11。牛羊父母,倉廪父母,幹戈12朕,琴13朕,弤14朕,二嫂使治朕栖15。’象往入舜宮,舜在床琴。象曰:‘郁陶16思君爾。’忸怩17。舜曰:‘惟茲臣庶,汝其于予治。’不識舜不知象之将殺己與?”
曰:“奚而不知也?象憂亦憂,象喜亦喜。”
譯:萬章說:“父母讓舜去整修谷倉頂,撤掉梯子,父親瞽瞍放火燒谷倉。讓舜去挖井,瞽瞍出井,就掩住井口。舜弟象說:‘謀害舜是我的功績。牛羊給父母,糧倉給父母,盾和戈歸我,琴歸我,漆弓歸我,兩個嫂嫂給我整理床鋪。’象走進舜的屋子,見舜安坐在床上彈琴。象說:‘我真的想你啊。’神色慚愧。舜說:‘我想的唯有臣子和百姓,你協助我管理他們。’不明白舜難道不知象要殺他?”
孟子說:“怎能不知道呢?象憂愁他也憂愁,象高興他也高興。”
注:3.完廪:修整倉庫。4.捐階:除去階梯。捐:棄也。
5.焚廪:焚燒倉庫。6.浚井:疏通、挖深水井。
7.揜:(yǎn)同“掩”。
8.象:人名,舜的同父異母之弟。
9.谟蓋:謀害。10.都君:舜居成都三年,故稱都君。
11.鹹:皆也。績:功也。12.幹:盾也。戈:戟(jǐ音己)也。
13.琴:舜所彈五弦琴也。14.弤:(dǐ音抵)漆成紅色的弓。
15.栖:(qī音七)床也。16.郁陶:憂思積聚貌。17.忸怩:不好意思,慚愧貌。
議:本節《史記·五帝本紀》也有記載。象臉上一露愧色,舜便忽略不計,舜時刻防備着,但心中不記恨,這才是最最重要的。舜所等待的,正是有一天他們忽然明白了自己的錯誤而不再犯錯了,并知道自己一直愛着他們。
《山西臨汾——中華第一門》照片有頭條提供,敬謝!
第二章(三):
曰:“然則舜僞喜者與?”
曰:“否。昔者有饋生魚于鄭子産,子産使校人18畜之池。
校人烹19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20焉;少則洋洋21焉,攸然22而逝。’子産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校人出,曰:‘孰謂子産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故君子可欺以其方23,難罔24以非其道。彼以愛兄之道來,故誠信而喜之,奚僞焉?”
譯:萬章說:“那麼舜是假裝高興嗎?”
孟子說:“不。從前有人送條活魚給鄭國的子産,子産讓馬官把魚養在池塘裡。
馬官把魚煮來吃了,卻向子産彙報說:‘剛放時死氣沉沉;少許就遊動起來,很快悠然不見了。’子産說:‘到它該去的地方了,到它該去的地方了。’
管池人退出,說:‘誰說子産智慧?我已把魚煮熟吃了,他還說,到它該去的地方了,到它該去的地方了。’
所以君子可以欺騙其方正,卻難以用非正道去蒙蔽他。象用敬兄的辦法來欺騙舜,所以舜真誠地相信而感到高興,怎會是假裝呢?”
《河南鄭州——子産祠園》照片有頭條提供,敬謝!
注:18.校人:掌管君王之馬的馬官。《周禮·夏官司馬·大馭/形方式》:“校人掌王馬之政。辨六馬之屬,種(繁殖)馬一物,戎(戰)馬一物,齊(王家飾金)馬一物,道(王家飾象牙)馬一物,田(獵)馬一物,驽(nú音奴,劣)馬一物”。
19.烹:(pēng音砰)煮也。20.圉圉:(yǔ音宇)困而未舒貌。
21.洋洋:自得興奮而遊。22.攸然:迅疾貌。
23.欺以其方:比喻用合乎情理的方法欺騙别人。欺:欺騙。其方:合乎情理的方法。24.罔:(wǎng音往)蒙蔽。
《吉林玄帝觀——二十四孝》照片有頭條提供,敬謝!
議:本章孟子回答三個問題:一是娶妻不便告父母,因告知而不得娶,權宜也。
二是舜尊貴後盡管同父異母弟有殺己之行動,但總念及親情。
三是舜僞喜嗎?非也,舜知道他們的習性而不可掩也,象就如一個透明人。
這一切都是因為舜的身份尊貴後,才出現的景象?是懷璧其罪?
根據《史記·五帝本紀》:“舜父瞽叟頑,母嚚,弟象傲,皆欲殺舜。舜順適(shì同适)不失子道,兄弟孝慈。欲殺,不可得;即求,嘗在側。”記載,便是一直如此,那如何還能得以生存?并且孝名遠播呢?
不被殺死真乃智慧;如此之行依然能孝敬父母,慈愛兄弟,真乃大善。所以才有孝感動天,《二十四孝》之首孝啊。
讀到這裡就該明白人生一個非常重要的道理:父母兄弟有時也有可能作出非常之舉,要靠智慧得以生存。并且是不能記恨的,還要努力得到他們的歡喜。
若是被弄死了,那就成了大惡;若是不堪忍受,自己尋死了,實在可憐,并永背不孝之名。不管父兄喜好如何,雖盡力盡職(不盡職的無法論),猶如各管各,形同路人。這樣一說,就知《孝經》之孝道之難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