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輪轉向,相信多數人都略有耳聞,低速時後輪和前輪反向轉動,能夠提高掉頭時的靈活性,而到了高速又會和前輪同向轉動,來提高變道時的車身的穩定性,其實後輪轉向也分為主動式和被動式,而這種一般都是指的主動式。
1.主動式後輪轉向
主動式後輪轉向在後軸上都會布置一個轉向電機,和前輪的轉向系統類似,都是一套絲杠螺母機構,通過電機來驅動螺母帶動絲杆産生軸向移動,從而推動轉向拉杆,來實現車輪的角度轉向。
這種形式的成本往往較高,除了轉向機和轉向拉杆等硬件,還需要進行複雜的軟件标定,因為後輪轉向會影響到懸挂的動态幾何,同時又和方向盤并不存在硬鍊接,而是一套專屬的線控系統,所以好不好用就取決于軟件标定是否細膩。比如奔馳S,它的轉向角度就不是在全速域都能達到4.5°或10°而是車輛在低速大幅轉向的條件下,才會允許後輪反向轉動較大角度。而當車速超過60km/h後,後輪與前輪同向轉動,營造出類似于平移的變線感受。而每個人對于駕駛喜好又有所不同,所以這種駕駛反饋又不一定會得到多數人的認可,因此現在後輪轉向都是以選裝的方式存在。
其次這種主動式後輪轉向,隻能夠應用在五連杆的後懸上,而使用五連杆後懸的車型,大都又是高端的品牌上,所以後輪轉向也就坐實了它的“昂貴”标簽。
2.被動式後輪轉向
被動式的後輪轉向通常也被稱之為“後輪随動轉向”,之前的薩博,瑞麒,PSA也都應用過,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是PSA的PSS後輪随動轉向技術,而它的特性就是在車輛入彎時,後輪和前輪“反向轉向”,而在出彎時,和前輪“同向轉向”。
如何實現的呢?PSA巧妙地利用了“側傾轉向”(下期講解,敬請期待)的特性,設計了獨特的側視擺臂夾角、擺臂長度,而且還采用多個自偏轉橡膠襯套,來連接車身和後橋,就又加大側傾轉向的趨勢,從而使側傾轉向的作用增大。
在剛入彎時,車身側傾角不大,由于它後懸擺臂與車身的連接點,高于輪心,擺臂夾角的度數為負,因此外側輪上跳幅度僅導緻彎外輪後移,所以後輪就會呈現出和前輪反向的偏轉角度,從而縮小了轉彎半徑,入彎時在主觀感受上就會覺得更加淩厲。
而當車輛開始深入彎道,車身側傾變大,擺臂夾角逐漸變為0度,此時當車身還在側傾,車輪上跳幅度更大,就會導緻彎外輪開始具有前移的趨勢,所以後輪就會呈現出和前輪反向的偏轉角度,也就是上文說到的“營造出類似于平移的變線感受”,車身也就更加穩定,駕駛員在主觀感受上可控度和信心感就會非常明顯。
但PSA這種對于前期設計要求很高,高端品牌有更好的主動式轉向,不惜的用,低端品牌又沒有設計經驗,再加上目前行業對于車輛的底盤調教,都是偏向于穩定和安全的趨向,在這種偏向操控的技術受衆面也比較小,因此也就逐步淘汰了。
但是PSA隻用了幾個“膠套”,就獲得了更為獨特的性能,也無疑是汽車技術發展史上的經典之一。
(文/澤宇 文中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