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文學獎 英語:Nobel laureates in Literature;瑞典語:Nobelpriset i litteratur 是根據諾貝爾1895年的遺囑而設立的五個諾貝爾獎之一,該獎旨在獎勵在文學領域創作出具理想傾向之最佳作品者 。
1951 —— 帕爾 · 費比安 · 拉格奎斯特
帕爾 · 費比安 · 拉格奎斯特
帕爾 · 費比安 · 拉格奎斯特(Pär Fabian Lagerkvist,1891~1974),瑞典詩人、戲劇家、小說家。主要作品有詩集《天才》;劇本《瘋人院裡的仲夏夜之夢》;小說《侏儒》、《大盜巴拉巴》等。
作品《大盜巴拉巴》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由于他在作品中為人類面臨的永恒的疑難尋求解答所表現出的藝術活力和真正獨立的見解”。
《大盜巴拉巴》簡介:
在母腹中就倍受咒詛的巴拉巴,從未體會過愛的溫暖。他的到來,似乎一開始就是個錯誤。母親被輪奸才生下他,強盜頭頭的生父那幾近緻命的一刀,讓他的個性有了更截然的轉變,為了保命,他将生父抛下懸崖,從此帶着那道無法消失的傷疤,用冷漠、争鬥來回應這個世界。
冷漠,殘暴本應一直是他對待世界的方式,但當耶稣對衆人說:“放了巴拉巴,釘死我吧!”的時刻,巴拉巴内心受到了極大的沖擊。明明該上十字架的人是他,而那被稱為聖子的人竟願意成為de戴罪羔羊,用自己的死換回他的自由。除了幾年前被他玩弄過的那位兔唇姑娘以外,就再也沒有人願意如此的為他犧牲,對目睹耶稣釘十字架全過程的巴拉巴而言,這樣的震撼久久無法平複。
正如書上所言:巴拉巴比任何人更接近于耶稣。如此犧牲的愛他還是頭一回見到,所以在他不想去卻又不得不承認的事實中,開始了他對信仰一連串的質疑和追尋。
1952 —— 莫裡亞克
莫裡亞克
莫裡亞克(François Mauriac,1885-1970),法國作家。小說:《黛萊絲 · 苔斯蓋魯》。戲劇方面,莫裡亞克發表有《阿斯摩泰》、《不為人愛的人們》、《地上的火焰》等劇本。還寫有回憶錄《内心回憶錄》、《内心回憶新錄》和《政治回憶錄》等。
1952年,憑借《愛的荒漠》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因為他在他的小說中剖析了人生的戲劇,對心靈的深刻觀察和緊湊的藝術”。
《愛的荒漠》簡介:
《愛的荒漠》是一部探讨婚姻、愛情、家庭以及人性的小說。故事由主人公雷蒙·古雷熱的回憶展開,他與父親生活在優渥的中産階級家庭裡,雖然功成名就,但他和妻子、兒女沒有共同語言,被滿屋子的人與事擠壓出了厭倦感,内心感到空虛。他們一眼望見寸草不生的荒漠順着生活的涸澤漸漸地浸蝕而來,于是踏着各自的節奏轉身奔逃。不巧的是,他們愛上了同一個叫做瑪麗亞·克羅絲的女人卻不知道她隻是想找個可以依靠的港灣。然而,瑪麗亞卻沒有選擇他們倆中的任何一個。至始至終她都在純潔與罪惡之間、善與惡之間、幻想與現實之間踯躅徘徊。她曾在遇到雷蒙·古雷熱時認為自己遇到了愛情,但是雷蒙對她的輕視讓她逐漸認清了現實,再也無法讓任何人走進她的内心。她雖然倍感孤獨,但她仍認為最溫情的家庭也無法使她解脫孤獨。即使不被她理解接受,在小說的最後,莫裡亞克還是留下了光明的尾巴——家庭是一切的最終歸宿。莫裡亞克深受帕斯卡爾、拉辛、波德萊爾、蘭波的影響,作品中表現了古典主義的文學傳統與現代主義潮流之間的矛盾和交融,他那敏銳的分析和真實的筆觸,充滿令人難以忘卻的情景、對話和緊張場面,随同每種新的沖突,喚起如此神秘與殘酷的啟示和同樣的欽佩,在深入刻畫生活時展示出驚人的洞察力和藝術激情;他的語言簡潔而富有表現力,能以暗示性的短短幾行說清楚最複雜和最困難的事情,具有邏輯的純正和古典式的措辭簡練。他曾經十分簡要地宣稱:“我們每個人都知道自己能夠變得比目前更少一些罪惡。”這句簡短的話語或許是個關鍵,能揭開莫裡亞克創作中的善的秘密,憂郁的熱情和微妙的失調的秘密。他縱身人類的弱點和邪惡之中,并非出于追求藝術絕技的狂熱。即使在他無情地分析現實的時候,莫裡亞克也始終确信,有一種超越理解的愛。他不提倡絕對;他知道它并不有效地存在于純粹狀态,因而他不以寬容的眼光看待那些自稱虔誠的人。他忠于已經化為自己血肉的真理,竭力按照人物的本來面目看待他們,描寫他們;這些人物将會悔恨交加,希望自己變得即使不是更好,至少更少一些罪惡。《愛的荒漠》充分體現了莫裡亞克的寫作手法,小說通篇運用追叙、内心獨白以及意識流的寫作手法,把往事和現實巧妙地結合起來,描盡那些因血緣及婚姻機遇而構成家庭的人們的孤獨與隔絕,寫得哀婉動人,别開生面。
1953 —— 溫斯頓 · 丘吉爾
溫斯頓 · 丘吉爾
溫斯頓 · 丘吉爾(Winston Leonard Spencer-Churchill,1874~1965),英國政治家、曆史學家、傳記作家。曾任英國首相。主要作品有《馬拉坎德遠征記》、《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英語民族史》等。
作品《不需要的戰争》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由于他在描述曆史與傳記方面的造詣,同時由于他那捍衛崇高的人的價值的光輝演說。”
1954 —— 海明威
海明威
海明威(ErnestMiller Hemingway,1899~1961),美國作家。主要作品有《太陽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喪鐘為誰爾鳴》、《老人與海》等。
作品《老人與海》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因為他精通于叙事藝術,突出地表現在其近著《老人與海》之中;同時也因為他對當代文體風格之影響”。
《老人與海》簡介:
《老人與海》故事的背景是在20世紀中葉的古巴。主人公是一位名叫聖地亞哥的老漁夫,配角是一個叫馬諾林的小孩。風燭殘年的老漁夫一連八十四天都沒有釣到一條魚,但他仍不肯認輸,而是充滿着奮鬥的精神,終于在第八十五天釣到一條身長十八尺,體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馬林魚。大魚拖着船往海裡走,老人依然死拉着不放,即使沒有水,沒有食物,沒有武器,沒有助手,左手抽筋,他也絲毫不灰心。經過兩天兩夜之後,他終于殺死大魚,把它拴在船邊。但許多鲨魚立刻前來搶奪他的戰利品。他一一地殺死它們,到最後隻剩下一支折斷的舵柄作為武器。結果,大魚仍難逃被吃光的命運,最終,老人筋疲力盡地拖回一副魚骨頭。他回到家躺在床上,隻好從夢中去尋回那往日美好的歲月,以忘卻殘酷的現實。
1955 —— 赫爾多爾 · 奇裡揚 · 拉克斯内斯
赫爾多爾 · 奇裡揚 · 拉克斯内斯
赫爾多爾 · 奇裡揚 · 拉克斯内斯(Halldór Kiljan Laxness,1902~1998),冰島作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沙爾卡 · 瓦爾卡》、《獨立的人們》、《世界之光》、長篇曆史小說3卷《冰島鐘聲》等。
作品《漁家女》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為了他在作品中所流露的生動、史詩般的力量,使冰島原已十分優秀的叙述文學技巧更加瑰麗多姿”。
1956 —— 胡安 · 拉蒙 · 希梅内斯
胡安 · 拉蒙 · 希梅内斯
胡安 · 拉蒙 · 希梅内斯(Juan Ramón Jiménez Mantecón,1881~1958),西班牙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詩韻集》、《悲哀的詠歎調》;散文集《三個世界的西班牙人》;長詩《空間》等。
作品《悲哀的詠歎調》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由于他的西班牙抒情詩,成了高度精神和純粹藝術的最佳典範”。
1957 —— 阿爾貝 · 加缪
阿爾貝 · 加缪
阿爾貝 · 加缪(Albert Camus,1913~1960),法國作家。主要作品有劇本《誤會》、《正義》;小說《局外人》、《鼠疫》;論文集《西西弗的神話》等。
作品《局外人 · 鼠疫》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由于他重要的著作,在這著作中他以明察而熱切的眼光照亮了我們這時代人類良心的種種問題”。
《局外人 · 鼠疫》簡介:
中篇小說《局外人》是加缪的成名作。小說塑造了一個驚世駭俗的“荒謬的人”——對一切都漠然置之的主人公默而索,他對身邊發生的一切事情都漠不關心,他母親的去世,甚至自己被判處死刑,他都沒有感覺。這一荒誕主題實際上是作者對二戰後人類荒誕的生存境況的呼喊。此作是荒誕小說的代表作,同時也是存在主義文學的傑出作品之一。
長篇小說《鼠疫》,一部被法蘭西文學界奉為經典的長篇巨著,一部被譯成28種語言,1000萬冊的作品。該作是書上的傳奇,半個世紀以來常銷不衰,被認為是加缪有影響力和現實意義的文學作品。作品生動地描寫了在與世隔離并面臨死亡的絕境下,各類人的不同表現。終,以醫生裡厄為首的不同背景的人們團結起來抗擊鼠疫。在遭受鼠疫對情感和生存境況折磨的時候,人類仍能用“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大無畏精神面對死神。
1958 —— 帕斯捷爾納克
帕斯捷爾納克
帕斯捷爾納克(Boris Leonidovich Pasternak,1890~1960),蘇聯俄羅斯詩人、小說家。主要作品有詩集《在街上》、《生活啊,我的姊姊》、《主題與變奏》;長篇小說《日瓦戈醫生》等。
作品《日瓦戈醫生》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在當代抒情詩和俄國的史詩傳統上,他都獲得了極為重大的成就”。
《日瓦戈醫生》簡介:
小說的主人公尤利·安得列維奇·日瓦戈是一個可憐的孤兒。他出生在西伯利亞一個相當有錢的實業家庭,父親是個纨绔子弟。在日瓦戈很小的時候,他遺棄了妻子,離家出走,從此再也沒有回來。據說,他在國外把錢财花得精光,從一列奔馳的火車上跳下自殺了。幼年的日瓦戈在叔父和舅父的庇護下成長,日瓦戈受到舅父的影響,後來成為了傑出的作家。
青年時代,日瓦戈寄住在莫斯科教授亞曆山大·格羅米柯的家裡。米沙·高爾東是一位猶太律師的兒子,也住在那裡,日瓦戈和高爾東成了生死之交,跟他倆一起做伴的還有教授的女兒冬妮娅。日瓦戈畢業後娶了冬妮娅,他們的婚後生活很美滿。戰争爆發前夕,冬妮娅生了個兒子。日瓦戈應征上了前線,在一所戰地醫院當醫生。他負傷後,在戰地醫院裡遇到了女友拉拉。拉拉母親的情人科洛夫斯基奸污了剛剛成年的拉拉。安季波夫是一個工人出身的科學家,他同情她們母女倆的處境,後來就娶了拉拉為妻。拉拉向他坦白了自己遭侮辱的情況。帕維爾一家搬到烏拉爾的一個城市,他們在那裡定居,一年後,帕維爾志願服役。他們已經有了一個孩子,帕維爾走後,拉拉一直沒有得到他的任何消息。于是,她把孩子留在莫斯科親戚家裡,自己到前線找丈夫,找不到安季波夫,她就在戰地醫院裡當了女看護,就這樣她和日瓦戈又相遇了。日瓦戈和拉拉常能見面,對拉拉産生了感情。一個星期後,日瓦戈登上了回莫斯科的火車,拉拉也被允許回烏拉爾工作。就這樣,他們又走上了人生岔道。
日瓦戈回到莫斯科,由于饑餓和寒冷,便帶了妻兒去烏拉爾山區,到冬妮娅的外祖父留下的農莊裡避難,同行的還有冬妮娅的父親。在那裡,日瓦戈享受到了安靜和物質上的保障,同時,他也意外地得到了精神上的滿足。他在尤裡亞金市閱讀室翻閱書刊時又遇到了拉拉。日瓦戈告訴拉拉,他見過拉拉的丈夫安季波夫,此時,拉拉和丈夫已經形同陌路了。日瓦戈和拉拉住到了一起。一天下午,日瓦戈騎着馬去找拉拉,被迫當了遊擊隊的醫生,跟随他們去了西伯利亞。後來,終于找了個機會逃跑了。回到烏拉爾,日瓦戈才知道他的家庭已遷到莫斯科去了,他和拉拉隻好住在一所别人丢棄的茅屋裡,生活雖然很艱苦但他們很快樂。可是,他們不理睬政府當時提出的口号,日瓦戈逃到了瓦裡吉諾一個被棄的山莊。但是科洛夫斯基又出現了,他們不能一起脫逃。日瓦戈獨自離開烏拉爾,流落到了莫斯科。人們告訴他,他的妻子冬妮娅和他們的孩子已經移民到了法國。日瓦戈的同父異母的兄弟安格拉夫已是紅色政權中的将軍,他把日瓦戈安置在一家醫院裡當醫生。後又與瑪琳娜結為夫妻,生了兩個女兒:卡帕卡、克什卡。日瓦戈醫生在莫斯科混了幾年,過着他認為無聊的日子,最後心髒病發作,死在莫斯科的街上。痛不欲生的拉拉參加了他的葬禮,之後拉拉的結局無人知曉。
在他死後,安格拉夫收集了日瓦戈生前的詩作,并把它結集出版。安格拉夫設法找到了日瓦戈和拉拉所生的女兒,負起了培養和教育這個孤苦伶仃的侄女的責任。
1959 —— 薩瓦多爾 · 誇西莫多
薩瓦多爾 · 誇西莫多
薩瓦多爾 · 誇西莫多(Salvatore Quasimodo,1901~1968),意大利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水與土》、《消逝的笛音》、《瞬息間是夜晚》和《日複一日》等。
作品《水與土》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由于他的抒情詩,以古典的火焰表達了我們這個時代中,生命的悲劇性體驗”。
《水與土》——選自
我沉湎于這無聲的呼喚,
消失的人兒再也聽不見!
人去樓空啊,
再也聽不到你對我這個遊子的問候。
歡樂豈能兩次再現。
落日的餘晖灑向松林
宛如海濤的波光
蕩漾的大海也隻是幻影。
我的故鄉在南方
多麼遙遠,
眼淚和悲愁
熾熱了它。
在那裡,婦女們披着圍巾
站在門檻上
悄悄地談論着死亡。
——誇西莫多《我這個遊子》
1960 —— 聖 · 瓊 · 佩斯
聖 · 瓊 · 佩斯
聖 · 瓊 · 佩斯(Saint-John Perse,1887~1975),法國作家。
憑借《藍色戀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由于他高超的飛越與豐盈的想像,表達了一種關于目前這個時代之富于意象的沉思”。
《藍色戀歌》簡介:
包括《雨》《雪》《風》《海标》《鳥》等詩作。作者的詩宏偉壯麗,有史詩的雄渾氣魄,顯得很有曆史感。他的寫景詩經常寫到令人驚歎的異國風光、自然力量。
節選——《藍色戀歌》
我們背負着星夜而返,對生與死的理解比人的夢告訴的更深刻。傲氣後面,就是榮光,泛青的長劍裡閃着這道興旺的靈魂之光。
事物的汪洋包圍了我們。死亡守在舷窗。可我們的道路不在那裡。我們栖停在世紀的珊瑚——我們的歌之上。
更勇敢的冒險已經在為我們歌唱了。新手開辟的道路。燈光從一座山峰傳遞到另一座山峰。那不是閨房的織布歌,亦不是守夜曲,而是更莊嚴的歌,是别的利劍之歌、榮譽之歌、高齡之歌和主宰之歌。
本期推薦書籍:《局外人》、《鼠疫》、《藍色戀歌》
這期有你喜歡的作家和作品嗎?歡迎大家讨論評價。
- END -
圖片制作丨MLZ南國故裡
編輯丨MLZ南國故裡
内容丨MLZ南國故裡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