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部編版初中語文古詩文必背的目錄

部編版初中語文古詩文必背的目錄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7-19 01:24:46

  部編版初中語文古詩文必背的目錄(部編版初中語文古詩詞分題材賞析彙總版)(1)

  部編版初中語文古詩文必背的目錄(部編版初中語文古詩詞分題材賞析彙總版)(2)

  篇一:愛國憂民

  01《過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經,幹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歎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對尾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一名句從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簡要分析。

  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決心,充分體現了他的民族氣節。

  2、結合我國曆代名人志士對待生死的價值觀,舉例談談你對“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人難免一死,為拯救祖國而死,一片丹心垂于史冊,映照千古,詩句表明了詩人舍生取義的決心,充分體現了他的民族氣節。如: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甯可倒下去,不願屈服,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慨。

  02《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别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1.首聯中“破”“深”字煉得極好,試分析其表達作用。

  “破”寫出國都長安淪陷,城池殘破,處處是斷壁殘垣、破磚碎瓦的破敗景象,使人觸目驚心。“深”字寫出令人滿目凄然之景。

  2.你怎樣理解感時花濺淚,恨别鳥驚心一句。

  兩種理解都可:一種觸景生情,花鳥本為娛人之物,但因感時恨别,卻使詩人見了反而墜淚驚心。二種移情于物,以花鳥拟人,感時傷别,花也濺淚,鳥亦驚心。(人憂國傷時、 念家悲已的感情)

  3.詩人用“抵萬金”來形容什麼?

  形容家書的珍貴,表達對妻子兒女強烈的思念之情。

  4.請展開想象,描述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所展示的畫面,并揭示詩句的含義。

  面對淪陷的山河,一位滿頭白發的老人因焦慮憂愁不停地撓頭歎息。老人昔日那長長的頭發如今紛紛斷落,已經短得無法梳髻插簪。含義:這一細節,含蓄而深刻地表現了詩人憂國思家的情懷。

  5.最後兩句抒發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寫出了人憂愁,煩悶的情狀,把憂家憂國的感情表現得更加深沉和突出

  6.賞析千古名句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誇張。戰火連續不斷,多麼盼望家中親人的消息,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引人共鳴。

  03《己亥雜詩》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1.“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這兩句詩采用了哪種抒情方式?抒發了詩人怎麼樣的思想感情?

  借景(物)抒情(間接抒情),詩人抒發了繼續為國家(民族)效力(或:對理想和信念執著追求)的思想感情。

  2.請你談談名句“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作者怎樣的心志?

  表明作者要為國為民盡自己最後一份心力。或:表明作者雖然辭官,但仍會關心國家的前途和命運。或:表現了他一貫的關心國家前途命運的一片癡情。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兩句,移情于物,是新生命的贊歌。落花的生命并未終結,而是獲得了新生。它化作春天的泥土,為培育新一代的鮮花發揮作用。“落紅”“護花”是崇高獻身精神的象征,表達了詩人對理想和信念的執著追求。王老師已經退休五年了,還一直做我們的課外輔導,他這種退而不休的精神,正如龔自珍詩句描寫的那樣:“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啊!

  04《漁家傲》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裡,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 将軍白發征夫淚。

  1.上阕中塞下風景“異”在哪裡?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異”在(1)秋天邊塞的大雁過早飛向衡陽,且毫無稍事逗留之意。實際上寫塞下極寒,與家鄉吳地大不相同。(2)風吼馬嘶同不斷起伏的号角聲混雜,構成塞下特異的“邊聲”也是中原所沒有的。坐落在崇山峻嶺間的孤城,當暮霭生成、夕陽西下時,便緊閉城門,和内地城市華燈初上時的景象迥然不同。表達了詞人的思想感情,還含思念家鄉、渴望建立軍功地表達了作者對于朝廷腐朽、軟弱,不修武備、不重邊功的憤懑不平。

  2.“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寫出了塞外怎樣的景緻?試加以描述。

  群山連綿,炊煙袅袅,夕陽西下,一座孤城,表現了邊塞的悲涼。

  3.“人不寐,将軍白發征夫淚”抒發了将士們怎樣的情懷?

  抒發了将士們壯志難酬、思鄉憂國的情懷。

  4.這首詞的上、下阕分别以什麼表達方式為主?全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上阕側重于描寫,下阕側重于擇情。全詞表達了戍邊将士建功立業的英雄氣概和濃濃的思鄉之情,側面反映了邊塞生活的艱苦。

  5.全詞抒發了作者怎樣的複雜感情?

  a、慨以功業未立,b、思念家鄉。其它如“壯志難酬、有家難歸”、“愛國的情懷、思鄉的苦悶”之類的意思也得全分。

  6.請賞析“長煙落日孤城閉”的妙處。

  寫出了塞外的奇異(壯闊)風光 反映宋朝守軍力量薄弱,軍情緊急;為下阕抒情作鋪墊。

  7.“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描寫了什麼景物?

  在詞中起到什麼作用、此句形象描繪了坐落在崇山峻嶺間的孤城,夕陽西下時,便緊緊地關閉城門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與中原的不同。同時點明了戰事吃緊,戒備森嚴的特殊背景。

  8.“人不寐,将軍白發征夫淚”這一句的意思是什麼?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此時此刻,駐守在邊關重鎮、滿懷鄉愁的将士們個個難以入睡,将軍整日操勞,白發染白了雙鬓,久征在外的士兵們艱苦異常,止不住悄悄地流沮。抒發了将士們壯志難酬、思鄉憂國的情懷

  9.請對“濁酒一杯家萬裡,燕然未勒歸無計”作一簡要分析。

  運用典故揭示了詞人和征夫們的心理:思鄉而不能回,尚未達到建立軍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05辛棄疾《破陣子》

  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了卻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

  1.這首詞抒發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抒發了作者抗敵報國、建功立業的愛國情感和報國無門、壯志未酬的悲憤。

  2.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這兩句詞,營造了一種什麼樣的氛圍?

  營造了将士們奏樂吃肉、豪邁高昂的軍營生活氛圍。

  3.了卻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後名”充分地表達了作者要為朝廷完成北伐金人、收複失地的大業,以赢得生前的功勳。身後的美名愛國激情和雄心壯志。“可憐,變雄壯為悲壯,充滿了作者壯志不遂的抑郁、憤慨。

  06《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八月秋高風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挂罥長林梢,

  下者飄轉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

  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歎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卧踏裡裂。

  床頭屋漏無幹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1.第3段中的畫線句在詩裡具有兩種作用:一是實寫自然環境,交代了事件發展的具體時間并渲染了特定的氛圍、氣氛;二是烘托出詩人暗淡愁慘(悲涼、悲哀、凄涼)的心境,為下文寫詩人憂國憂民(關心人民疾苦)的偉大胸襟蓄勢。

  2.怎樣理解“長夜沾濕何由徹”這句話?

  作者慨歎生活的困窘和無奈,隻希望能早點天亮,反映了作者眼前生活的艱難

  07《江城子·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

  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為報傾城随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鬓微霜,又何妨

  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1.“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懷?

  表達了作者渴望一展抱負,殺敵報國,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

  2.請寫出“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大意及其所蘊含的情感。

  定将把弓拉得如圓月一樣去參加戰鬥,去抵抗西北的侵略,表達了作者要報效祖國,抵禦入侵者建功立業的決心。

  3.賞析“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一句。

  運用典故委婉含蓄拿魏尚自比,表達了作者希望朝廷能派人來赦免他的罪名,讓他得到朝廷的重新重用。

  4.從表達方式上看,詞的上阕重在叙事(描寫),下阕重在抒情

  5.詞人借“射天狼”的典故表達什麼意思?

  表達自己報效國家、禦敵建功的愛國情懷。

  6.本詞上阙寫景,描寫了密州出獵的宏大壯觀的場面;下阙言志,抒寫了詞人渴望報效國家的豪情壯志。詞的上片突出觀獵盛況的一個詞是“傾城”

  08《雁門太守行》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裡,塞土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1.本詩描繪了一場邊關戰争,表現了守邊将士什麼精神?

  誓死報國、英勇赴戰的精神。

  2.“黑雲壓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試分析其成為名句的原因。

  示例:一個“壓”字,把敵軍人馬衆多來勢兇猛,以及交戰雙方力量懸殊、守軍将士處境艱難等等,淋漓盡緻地揭示出來。運用比喻和誇張手法渲染了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情勢。

  3.這首詩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首詩歌頌了守邊将土浴血奮戰誓死報國的英雄氣概,也表達了詩人立志報國(盡忠報國)的決心。

  4.“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磷開。”一句中“壓”和“開”字用的好,曆來被人們稱道,請簡要分析兩字好在何處。

  比喻,誇張手法,渲染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和城内将士披堅執銳,嚴陣以待的情形;一個 壓 字,把敵軍人馬衆多來勢兇猛以及交戰雙方力量懸殊、守軍将士處境艱難 。“開”寫出了守軍披堅執銳嚴陣以待,雄姿英發,士氣高昂和敵軍形成鮮明對比。

  5.閱讀全詩,試從表現手法和内容兩方面談談你對這首詩歌的理解。

  表現手法:示例一:首聯:運用比喻、誇張手法,渲染了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示例二:善于用典:頸聯用荊轲《易水歌),表現将士們無所畏懼,勇往直前。尾聯用戰國時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黃金台上以招賢才的典故,既與戰争地點吻合,又稱頌了天子對人才的重視和将士誓死殺敵,報效朝庭的決心。

  部編版初中語文古詩文必背的目錄(部編版初中語文古詩詞分題材賞析彙總版)(3)

  篇二:雄心壯志

  01《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1.這首詩以“觀”字總領,全詩借景抒情,表達了詩人“一統天下的雄心壯志”或“博大胸懷”

  2.請你展開合理的想象,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把“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所表現的畫面描述出來。

  示例:(樹木凋零)秋風陣陣,呼呼作響,詩人站在遼闊的海邊,面對波濤洶湧的大海,心潮與大海一起湧動,感慨萬千。

  3.按要求填寫原詩中的語句。

  ①詩人登臨碣石山的目的是:觀滄海

  ②實寫詩人所見之景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島辣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③虛寫詩人所想之景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若出其裡。

  4.後兩行詩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請你說說好在哪裡。

  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或主觀感受),體現詩人的博大胸懷(或一統天下的雄心壯志)。

  5.簡要賞析畫線句。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四句,互文見義,是詩人以豐富的想象力寫出了觀海時的感受。這吞吐宇宙的大海,正是詩人博大胸襟的象征,表達了詩人要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遠大抱負。

  02《望嶽》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眦入歸鳥。

  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

  1.“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兩句體現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

  表達了詩人不怕困難、誓要攀登自己人生頂峰、實現自己的遠大抱負的雄心壯志。

  2.對“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一句作賞析。

  此句化用了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它既是詩人要攀登泰山極頂的誓言,也是詩人要攀登人生頂峰的誓言,表達了作者不怕困難,俯視一切的雄心壯志。蘊含的人生哲理:隻要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才能俯視一切、傲視群雄。

  3.“鐘”字用得好,曆來被人稱道,試分析其好在何處?文中“割”字煉得極好,試分析其表達的作用。

  “鐘“字用拟人的手法寫出了大自然的多情,也體現出作者對泰山雄奇秀麗美景的喜愛。

  叢山的背面看來那照臨下土的陽光就象一把碩大無朋的刀切斷了一樣,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4.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句句寫向嶽而望,距離是自,時間是從,并由望嶽聯想到将來登嶽。

  03《登飛來峰》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1.這首詩中“浮雲”這一意象指的是什麼?

  指困難、挫折、障礙等。

  2.你從這首詩中領悟到什麼人生哲理?

  隻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任何時候都不要怕困難、挫折)

  04《行路難》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複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挂雲帆濟滄海。

  1.“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挂雲帆濟滄海”為後人稱道,試簡要分析。

  盡管前路障礙重重,但仍将會有一天,乘長風破萬裡浪,挂上雲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突出表現了詩人堅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豪邁氣概和樂觀精神。

  2.詩中引用兩個典故有什麼作用?

  引用姜太公垂釣碧溪,伊尹夢舟日邊的典故,夢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樣,為統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偉大的功業。

  3.詩中采用“垂釣碧溪”和“乘舟夢日”(限填四字)兩個典故表達自己有為于當世的理想。

  4.對“欲渡黃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滿山”一句作簡要賞析。

  運用了比喻和對偶的修辭手法寫出了世途的艱難,寓含着無限的悲慨。

  5.在詩歌中詩人的思想情感經曆了怎樣的變化?

  叢懷才不遇和仕途不順的茫然變為對仕途前程的期盼再到堅信。

  部編版初中語文古詩文必背的目錄(部編版初中語文古詩詞分題材賞析彙總版)(4)

  篇三:友誼送别

  01《聞王昌齡左遷龍标遙有此寄》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标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随風直到夜郎西。

  1.詩歌中寓情于景(借景擇情)是一種較為常見的表現手法,“楊花落盡子規啼”這句詩表達了作者悲苦哀怨的心情。

  2.請對“我寄愁心與明月”這句詩從修辭和作者情感表達兩個角度作簡要賞析。

  拟人,抒發了作者對友人被貶遠行的憂慮關心同情之情。

  3.詩人為什麼偏要寄愁心與明月?

  因思念之情往往是夜間最為濃郁,由月的陰晴圓缺,最易聯想到人的悲歡離合。

  02《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将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着。

  瀚海闌幹百丈冰,愁雲慘淡萬裡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台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1.本詩以“雪”為線索,“雪”共出現四次,依次組成四個畫面,請用簡明的語言概括四幅畫面的内容。

  ①八月飛雪苦寒圖②軍營餞别奇寒圖

  ③東門惜别惆怅圖④别後雪地思鄉圖

  2.“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中“忽”字好在哪裡?整句有什麼妙處?

  “忽”字不僅顯出邊塞氣象變幻的神奇,而且傳出詩人賞雪時非常驚喜的心聲。

  以春花喻冬雪,聯想奇特美妙,比喻新穎貼切動人。一片銀白世界,在作者眼裡,變幻成一片春意盎然、欣欣向榮的明麗春光,給人的感受不是雪後奇寒而是欣喜、暖意和生機,充分展示了作者樂觀、開朗的情懷。

  3.說說”瀚海闌幹百丈冰,愁雲慘淡萬裡凝”兩句詩在結構或寫法上的妙處。

  在結構上起承上啟下的作用。由詠雪過渡到送别。手法上運用寫出了天寒地凍、愁雲滿天的景象,表達了對友人的擔憂之情。

  4.詩中”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兩句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這兩句與李白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在表達感情方面的相同之處是什麼?試描述一下在你腦海中出現的畫面。(限40字)

  寫友人已去而詩人伫立遠望的情形表現了詩人依依惜别和無限惆怅的心情。

  二者都寫出了分手時凝望友人遠去的情景,表達了依依不舍之情。

  山路盤旋,大雪紛飛,詩人向友人招手,友人的身影越來越小,詩人的手還停留在空中,已看不見友人身影,隻看到雪地上留下一串串馬蹄的足迹。

  部編版初中語文古詩文必背的目錄(部編版初中語文古詩詞分題材賞析彙總版)(5)

  篇四:思鄉

  01《天淨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1.詩歌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抒發了怎樣的感情?

  斷腸人在天涯感到孤苦寂寞,思念家鄉親人

  2.“小橋流水人家”一句描寫出溫馨恬靜的景象,聯系全詩,談談作者為什麼這樣寫?

  以樂景寫哀情,通過對比,襯托出遊子的孤獨凄涼以及對家鄉親人的思念。

  3.詩歌在充滿蕭瑟秋景的氣氛中,為何要寫“小橋流水人家”?

  小橋、流水、人家三樣景物與出了家庭的溫暖和對家庭的思念。反襯作者人生的蒼悲,表達出作者追求美好生活卻不能實現的痛苦。

  02《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1.這首詩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的感情。

  作者客遊他鄉的羁旅之情,表達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寬闊博大的胸襟。

  2.這首詩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哪兩句詩集中表達了這種感情?

  思念故鄉。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4.“海日生殘夜,江春人舊年”一聯,曆來被人稱道。請選一個角度,作簡要賞析。

  ①在描寫景物、節令之中,蘊含着一種時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②表現了時光匆匆,光陰荏苒,身在他鄉的遊子頓生思鄉之情。

  ③把“日”“春”作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現了作者樂觀、積極、向上的思想感情。

  ④“生”與“入”用了拟人的手法,富有情趣

  ⑤兩句詩對偶工整,形象生動(答出其中一點言之成理即可)

  4.請描述加橫線的詩句在你腦海中的畫面。(不超過40字)

  潮水湧漲起來,兩岸相距更顯寬闊,風正好吹在高高懸挂着的船帆之上。

  5.請寫出“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這兩句詩的大意。

  在殘夜未盡将盡之時,一輪紅日正在從海上升起,舊年将盡未

  盡之時,春天的氣息已經來到江上。(海日升于殘夜将驅走黑暗,春意闖入舊年将驅走嚴冬。)(大意相近即可)

  03《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绮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别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

  1.這首詞中表達出深沉哲理的句子是?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2.對這首詞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項是(B)。

  A、上阙寫詞人把酒問月,萌生了“乘風歸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轉向對人間的喜愛。

  B、下阙寫詞人望月懷人,由感傷離别轉為對離人的祝福。在詞人眼裡,月圓人團圓是一種自然常理。

  C、“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時空阻隔,這是對一切經受離别之苦的人們的祝福。

  D、全詞以“明月”貫穿,詠月兼懷親人,表達了詞人曠達的胸懷和樂觀的情緻。

  部編版初中語文古詩文必背的目錄(部編版初中語文古詩詞分題材賞析彙總版)(6)

  篇五:熱愛自然

  01《錢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莺争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裡白沙堤。

  1.找出詩中體現初春特點的詞語(任選兩個) ,并加以品析。

  “初平”,寫出了春水新漲,幾與岸平的情景。“幾處”“誰家” ,表現飛鳥不多,候鳥還未都從南方返回。“早莺”“新燕”說明剛剛從南方飛回。“漸”寫出了野花漸開漸多的情态。“淺草”“才能”表現了草剛萌發的情形

  2.這首詩的第二聯和第三聯分别從怎樣的角度來描寫錢塘湖初春景色?

  第二聯主要從動态方面進行描寫,第三聯主要從靜态方面進行描寫,如從動物的變化、植物的變化角度回答也可。

  3.本詩以“春”為着眼點,抒發了喜愛錢塘湖春天的美景的感情。詩中直抒胸臆表達這種感情的一個詞語是愛(最愛)

  4.詩歌第二聯中“幾處”“誰家”用得極其精妙,換作“處處”“家家”就沒有這種效果。聯系全詩,說說為什麼。

  “幾處”“誰家”照應“早莺”“新燕”,說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表達了錢塘湖初春季節的特點和作者的欣喜之情。如果改為“處處”“家家”,就沒有這種表達效果(言之有理即可)。

  5.全詩以“行”為線索,從“孤山寺”起,到“白沙堤”終。

  以“春”為着眼點寫出了自然界的美景。最後兩句中的“最愛”兩字充分表達了詩人對西湖美景的迷戀。

  6.展開聯想和想象,用簡明形象的語言描繪出“幾處早莺争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現的畫面。

  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幾隻早莺争先恐後地飛到向陽的樹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誰家的新燕已開始啄泥銜草築建新巢。

  7.“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這兩句詩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動人,生機勃勃,試品一品其妙處。

  例:這兩句詩作者抓住了“亂花”、“淺草”寫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動人;又以“淺草”、“才能”描繪了春的發展變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機。

  8.白居易這首脍炙人口的春行詩,除了結構、描寫、意境寫得具有特色之外,用字用句也十分準确生動。其中“幾處早莺争暖樹”句中“争”用得好是因為寫出了初春早莺尚少,它們飛向枝頭向陽歡歌的景象,生動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氣。

  9.品讀詩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說說你對這句詩的理解。

  野花開得十分雜亂,令人眼花缭亂 野草生長得相當茂盛,已經可以遮住路過的馬蹄了。

  10.分析“亂花漸欲迷人眼”詩句中“亂”字的表達效果。

  花開繁盛;色彩缤紛;貶詞褒用。

  部編版初中語文古詩文必背的目錄(部編版初中語文古詩詞分題材賞析彙總版)(7)

  篇六:山水田園

  01《飲酒》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千年以來脍炙人口的名句。詩人悠閑地在籬下采菊,擡頭見山,是那樣地怡然自得,那樣地超凡脫俗!以景物的描寫襯托出詩人的閑适心情。“悠然”二字很妙,說明詩人所見所感非有真意尋求,而是不期而遇。

  2.前人在評論這首詩時說“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字用得非常精妙,換成“望”字就沒有這種效果,請你說說為什麼?

  “見”字表現出悠閑不經意,體現出與自然融為一體,而“望”字是有意的向遠處看,體現不出物我合一的境界。

  3.請從煉字角度說說“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妙在何處。

  “悠然”形象地寫出了詩人遠離世俗後心靈的自得、閑适、恬淡。示例二:“見”寫出了詩人看到南山美景時的随意與自然,體現了作者心靈的自由和惬意。

  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麼?

  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02《遊山西村》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1.“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廣為流傳的佳句,你認為人們會在什麼情況下引用它?為什麼?

  (1)面對困境時。因為這兩句中蘊含着深刻的哲理,即不放棄希望,經過努力,一定會有新的出路,進入新的天地。

  (2)描繪或贊美山水美景時。因為這兩句詩描寫了山環水繞、柳暗花明的美麗景色。

  2.古典詩詞講究煉字,首聯中的“足”字用得好,請你說說好在哪裡?

  “足”字表達了農家款待客人傾其所有的盛情。

  3.颌聯描寫了怎樣的情景?在現實生活中有何意義?(2分)

  颔聯描寫的是詩人置身山水環繞的路上,信步而行,道路難辨,疑若無路,忽又開朗的情景。現實生活中人們用來比喻在困境中出現希望或轉機,也道出了世間事物消長變化的哲理。

  4.全詩圍繞哪個字展開的?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主要内容。

  圍繞一個“遊”字展開。在一個豐收的年景,詩人受到邀請,來到農家。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山路上,山環水繞,柳暗花明,一派花團錦簇的景象,終于來到山西村。在山西村,正值社日臨近,農民們衣着簡樸,吹箫擊鼓,結隊往來,熱鬧非凡。詩人盼望着以後能夠有時間乘月色出遊,随時拉着手杖來敲門拜訪。

  5.詩歌表現了詩人怎樣的心情?

  表現了詩人陶醉、留戀之情 作者陶醉在山野風光和農村的人情美中,留戀村民的好客、熱情、淳樸,對此次郊遊發出了由衷的感歎。

  03《使至塞上》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1.颔聯用“征蓬、歸雁”比喻詩人自己,表達了詩人孤獨、思鄉的感情。

  2.蘇轼評價王維詩雲“味摩诘之詩,詩中有畫”,頸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就是一幅美妙的圖畫。請說說這幅畫的美是如何表現出來的。

  ①這幅圖畫具有美。

  ②美的具體表現:

  示例一:①圖畫的構圖美。②畫面空間闊大,層次非常豐富:從上到下有天邊的“落日”、空中的烽煙、地上的”長河” ;從近到遠有烽煙、夕陽、無邊的“大漠”。

  示例二:①圖畫的線條美。②線條簡約,寥寥幾筆就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廣闊的大漠上,縱的是烽煙,橫的是黃河,圓的是落日。

  示例三:①圖畫的色彩美。②色彩豔麗、豐富:黃色的“大漠”、渾黃的“長河”、白色的烽煙、紅色的“落日”,雄渾寥廓的邊塞風光如在眼前。

  示例四:①圖畫的意境美。②詩句形象生動描繪出壯麗、奇特、别緻的塞外風光,動靜結合意境雄渾。“大漠”背景下,有緩緩升起的烽煙,有波瀾不驚的“長河”有即将西下的“落日”。

  3.從景物描寫和表達的思想感情兩個方面,說說你對“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的理解。

  這兩句詩寫 随風而去的“征蓬”和進入胡天的“歸雁”,也是遠赴邊塞的詩人自己的寫照,詩人以“蓬”、“雁”自比,說自己象風而去的蓬草一樣出臨“漢塞”,象振翮北飛的“歸雁”一樣進入“胡天”,從中透露出詩人内心幽微難言的激憤抑郁的感情。

  4.用自己的話,描寫“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展示的“千古壯觀”。

  黃沙莽莽無邊無際,草木不見,行旅斷絕。極目遠眺。一縷孤煙勁拔堅韌、剛直有力地升騰在天盡頭,俯直遠瞰,橫貫浩瀚沙漠的黃河邊,蒼茫地挂着一輪圓圓的落日。這段話寫進入邊塞後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畫面意境雄渾。形象描繪出邊疆沙漠的荒涼與浩瀚,那裡寬闊無邊沒直什麼奇觀異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濃煙就顯得格外醒目,因此稱作孤煙,下面一個“直”字則表現了他的勁拔和堅毅之美。那荒漠上沒有任何山巒林木,橫貫其間的黃河就非得用”長”來形容才算準确。另外,落日本來給人是一種凄楚蒼涼的印象,而在此處詩人卻把它寫“圓”了,便給人以親切溫暖之感。詩人不僅實寫了沙漠的景象,而且還把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融入到廣闊的自然環境中去,正如王國維斷評價的那樣,這是“千古壯觀”的名句。

  04《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1.這首詩的首聯寫出了詩人怎樣的遭遇?

  詩人遠離京城身處荒僻之地,長期被棄用。

  2.這首詩雖含憂傷,但更見豁達。請結合劃線詩句,作簡要分析。

  ①“沉舟”、“病樹”是詩人自喻,飽含感慨身世、惆怅憂傷之情;

  ②但他對未來并不失望,堅信“沉舟側畔”,必然有“千帆”競渡,“病樹前頭”,終究會“萬木”争春,表現出詩人豁達豪邁的胸襟。

  3.頸聯“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曆來為人所稱贊。試從詩人的思想感情和蘊含的哲理兩個角度,說一說你的理解。

  答:(1)思想感情:此聯表現了詩人身經危難,仍保持堅定

  的意志和積極樂觀的精神。(2)哲理:告訴人們:舊事物必将消逝,新事物必将發展起來,社會在前進,前景無限美好。

  4.詩的颔聯中借用兩個典故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1)聞笛賦:懷念故友

  (2)爛柯人:對歲且流逝、人事變遷的感歎

  5.奠定本詩感情基調的詞是凄涼傷感,後轉化為積極樂觀

  6.本詩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既表現了作者對自己被貶谪、遭棄置的無限辛酸和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時也表現了詩人的堅定信念和樂觀精神。

  05《赤壁》

  折戟沉沙鐵未銷,

  自将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

  銅雀春深鎖二喬。

  1.初中三年中我們學習了許多唐詩:有的詠史,有的詠物有的描寫清新美麗的山水田園,有的刻劃奇特壯美的塞外風光。上面這首詩屬于哪一類?這類詩最突出的特點是什麼?

  詠史詩。特點是詠史抒懷或借史實抒發作者情感。

  2.試說說“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的深刻含義。

  這兩句詩表達了作者對“曆史興亡的慨歎,他認為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種機遇”或“隻要有機遇,相信自己總會有作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 (答懷才不遇,有志不得伸等也可。)

  3.前兩句詩在全詩中的作用是什麼?

  詩的前兩句借一件古物來興起對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歎。或前兩句寫興感之由。

  4.若将“銅雀春深鎖二喬”換成“國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為什麼?

  不好。以二喬的命運形象代表東吳的命運,更能體現詩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見大,感情表達更含蓄。

  5.這是一首與三國的故事有關的詩, “東風”指火燒赤壁事;詩中的“周郎”是指《三國演義》中的哪位英雄人物?周瑜。詩人杜牧李商隐合稱小李杜。

  6.“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是千古傳頌的名句,它的意思是:假如東風不給周瑜以方便,結局恐怕是曹操取勝,二喬将被關進銅雀台中了。

  7.赤壁之戰中,如果不是東風給周瑜以方便,勝者可能就是曹操,曆史将要重寫。因此有人認為,杜牧作本詩的目的是為曹操叫屈。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何?

  杜牧其實是借《赤壁》表現這樣的感歎: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種機遇。

  部編版初中語文古詩文必背的目錄(部編版初中語文古詩詞分題材賞析彙總版)(8)

  篇七:表達内心的愁緒

  01《關雎》

  關關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葦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1.本詩所表現的是什麼内容?運用了什麼樣的藝術手法?

  愛情引起的相思之苦,比興手法。

  2.結合你平常所學,談談你對文中“君子““淑女”的理解。

  品行端正直修養的人,美麗善良純潔的女子。

  3.詩中被後人常引用的名句是:關關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02《蒹葭》

  兼葭蒼蒼, 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

  兼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跻。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坻。

  兼葭采采, 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遊從之,宛在水中沚。

  1.思考:本詩描寫了什麼樣的景物特點?這些景物描寫在詩中又起到什麼作用?

  凄清而蒼涼的秋景 襯托人物内心的空虛惆怅之情

  2.詩中用反複吟詠的形式創造可望不可及的虛幻意境;蘊涵熾烈相識之情的句子是“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

  3.簡要分析“兼葭蒼蒼, 白露為霜”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通過描寫“兼葭蒼蒼,白露為霜”展現了一幅蕭瑟、冷落的秋景,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表達了一種追求“伊人”求之不得凄清、冷落(或纏綿悱恻)的思想感情。

  4.請寫出此詩押韻的漢字。

  蒼、霜、方、長、央。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