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四書的發展及演變

四書的發展及演變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20 20:24:50

  一、經部文獻的構成

  經部文獻的發展演變:

  先秦時期

  《易》、《書》、《詩》、《禮》、《樂》和《春秋》六部典籍原是儒家創始人孔子在整理古文獻基礎上編定的,作為孔子辦教育的教材流行于戰國之際。《禮記 ·經解》:“溫柔敦厚,《詩》 教也;疏通知遠,《書》 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潔靜精微,《易》 教也;恭儉莊敬,《禮》 教也;屬辭比事,《春秋》 教也。

  說明了六藝不同的特點和教化效果:“溫柔敦厚” ,“恭儉莊敬”是從人的性格、人格而言;“疏通 知遠”,“廣博易良”、“潔靜精微”、 “屬辭比事” 是從思維的深度、為學的廣度、文章的能力,上而言。儒家育人的終極目标就是培養符合儒家道德要求的恭儉莊敬、溫柔敦厚的人。

  那麼在為學次第順序上有哪些要求呢?《禮記· 内則》篇記載了周朝貴族子弟為學情況,十三學樂誦詩,二十而後學禮。

  “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論語·泰伯》)包鹹

  注日:“興, 起也。言修身必先學詩。”朱嘉注:“詩本性情, 有邪有正,...吟詠之間,抑揚反複,其感人又易入。故學者之初,所以興起其好善惡惡之心。”意思說:詩是人的情感的體現,人的情感有正面的、負面的。在詩的反複吟唱中,學者内心産生好善惡惡的積極的正面情感。朱嘉有說“樂可以養人之性情,而蕩滌其邪穢,消融其查滓。”意思是樂可以培養人的豐富情感,把人心靈中那些邪穢肮髒的東西去除掉。詩與樂是情感教育,培養人們向善的情感,淨化人的心靈。

  禮,是立于身的,立于世的。朱點注:“禮以恭敬辭遜為本,而有節文度數之詳,....故學者之中,所以能卓然自立,而不為事物之所搖奪者

  禮通過禮儀規範人的行為,故能使人卓然自立于社會,有正确的是非判斷能力,才不被世界萬象所迷惑。《禮記文王世子》 記載“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禮樂。樂所以修内也;禮所以修外也。”“ 《易》雖用于蔔筮,而精微之理,非初學所可語;《春秋》雖公其事載,而策書亦非民庶所盡窺。”(《文獻通考.經籍考》)“五十而學 《易》,可以無過矣。”“六藝”體現了孔子育人的深刻理念和思想。

  “六藝”到“六經”:

  “六經”之名出現在戰國時期,這個名稱首見于《莊子天運篇》:“丘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自以為久矣。

  六經”之名雖然在戰國時期出現,但六經的影響和社會地位沒有被社會承認。真正定為一尊,成為儒家經典被社會廣泛承認是在漢代。漢武帝劉徹采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于是儒家的學說便成為社會的統治思想。漢代文人才将《易》、《書》、《詩》、《禮記》和《春秋》稱為《五經》。”

  關于“經”的釋義:

  班固在《白虎通義》書中解釋為“常”,即常道的意思。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指出:“經也者, 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也。”柳宗元根據班固的說法,在《斷刑篇》中稱:“經也者,常也;權也者,達經也。”意為:所謂經,就是常規;所謂因時制宜,就是要實現這個常規。

  《隋書*經籍志》日:“夫經籍也者, 機神之妙旨,聖哲之能事,所以經天地,緯陰陽,正紀綱,弘道德。顯仁足以利物,藏用足以獨善,學之者将殖焉,不學者将落焉。”儒家典籍是萬物之道,聖人之思的體現,所以作用巨大,能使天地正位,陰陽和順,能規範人世的倫理綱常,弘揚道德。其中的仁愛思想,可以利物濟世;個人修養則可以獨善其身。儒家思想對調和各階層的矛盾,促進社會和諧作用巨大,有利于封建統治階級的統治。所以,“ 六經”所蘊含的儒家思想自然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

  四書的發展及演變(四部書的構成及其演變)(1)

  《春秋》分為左氏、公羊、谷梁三傳:

  孔子撰《春秋》文簡義深,褒貶分明,由于對當代政事不敢明确表示觀點,用“微言大義”口授弟子,由于弟子領會不同,而出現三傳。

  《春秋 左氏傳》相傳為左丘明撰,用事實解釋春秋,起于魯隐公元年(前722年),終于魯悼公四年(前464年),比《春秋》多出十七年,其叙事更至悼公十四年(前454年)為止。

  《公羊傳》相傳為公羊高撰,《 谷梁傳》相傳為谷梁赤(或作谷梁喜)撰,“二傳”初僅口說流傳,漢初成書,着重閘釋《春秋》大義,起于魯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

  因之,漢代以後,“五經” 即成為“九經”。

  東漢時期:

  嘉平四年(175年) ,靈帝命蔡邕與堂溪典等人,正定經書文字,用隸書- -體寫成《魯詩》、《尚書》、《周易》 、《春秋》 、《公羊傳》 、《儀禮》、《論語》 等七經,刻石四十六塊,立于太學門外,是為著名的“熹平石經”。

  唐代:

  唐代出現了“開成石經”太和七年(833年),文宗命元度用當代流行的楷書寫經,即有《易》、《書》、《毛詩》、《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孝經》 、《論語》 、《爾雅》 十二種。另附五經文字、九經字樣等,共刻二百二十七石,于開成二年(837年) 完成,因稱“開成石經”。

  開成石經使漢代的“九經”變為“十二經”。

  宋代:

  到了宋代,北宋中葉又将《孟子》升為一經,才有“十三經”之說。

  “十三”經是封建社會文人士子的必讀教科書,同時也是封建統治者選官的依據。對中國封建社會思想文化、道德習俗産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