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京西八大名關

京西八大名關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20 19:41:33

  京西八大名關(行走橫斷山腹地)(1)

  巴塘縣城

  封面新聞記者 李貴平 文/圖

  甘孜州巴塘縣,位于川西邊陲金沙江中遊東岸的川、滇、藏三省區結合部,國道318線縱貫縣境,曆來為漢藏東西交通的重鎮。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到了巴塘,忘了爹娘”,這句略帶俏皮味的順口溜,是人們對富庶巴塘的禮贊。

  來到巴塘是令人激動的。地處橫斷山系芒康山-雲嶺東側的巴塘縣城,三面環山,滿目蒼翠,海拔2500米左右,一般從内地來的人基本上沒有高原反應。街頭,頭戴翹邊牛皮氈帽、身穿寬袍大袖的楚巴(外衣)、右臂袒露的藏族漢子在街上走來走去,他們藏靴閃亮,佩劍華麗,非常拉風。

  令我驚奇的是,在遠離内地的巴塘縣居然藏卧着一座關帝廟。

  京西八大名關(行走橫斷山腹地)(2)

  巴塘關帝廟标識

  “混搭”的漢式房屋結構

  那天下午,我們在巴塘縣文化館工作人員益西拉姆的帶領下,來到城東夏邛鎮孔打夥村,看到了這座始建于清乾隆時期的關帝廟。

  益西拉姆,是個嬌俏的藏族女孩,她2017年畢業于西南民族大學,被分配到縣文化館。高原熾烈的陽光,将她秀美的臉龐照得紅撲撲的,看上去格外可愛。

  益西拉姆不無自豪地說,這座關帝廟竟然是巴塘乃至整個康巴藏區首座漢式廟宇,文獻記載,大名鼎鼎的拉薩關帝廟、日喀則關帝廟都算是“步其後塵”呢。

  京西八大名關(行走橫斷山腹地)(3)

  “混搭”的漢式房屋結構

  陽光明麗,白雲遮不住高遠的天空,露出奢華的藍色錦緞。遠處,那種極富層次感的藏寨伴着碧綠的樹木,與藍天、白雲、青山等互為襯托,寫意在這大自然的山水畫卷中。

  這座關帝廟,是為了供奉三國時期蜀國的大将關羽而興建的。

  千百年來,關帝廟已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一座關帝聖殿,就是那方水土的民俗民風的展示;一尊關公聖像,就是千萬民衆的道德楷模和精神寄托。

  明亮得刺眼的初秋陽光,放大了我們參觀關帝廟的熱情,腳步也加快起來。走攏一看,這座藏卧于康藏高原的關帝廟,早已沒有了完整的建築物,或者說就是一座老房子留下的廢墟。一面風馬旗在藍天下有氣無力地搖曳。從殘留的屋檐、屋梁以及依然精緻的雕花上,還可辨認出它曾經是一座氣勢不凡的精緻廟宇。

  再細看,這座關帝廟是典型的漢式房屋結構,外牆采用藏族傳統的泥牆式建築——因巴塘這裡石頭少,人們喜歡就地取材用泥巴造房子。房頂的一些木頭是彩色的,大殿裡堆放了很多拆下來的木頭。在側殿裡,還依稀可見零星壁畫的痕迹,顔色依然鮮豔,筆觸依然靈動。如果外面不是街頭立有“關帝廟”三字,我還以為來到了一座舊時土司人家的遺址呢。

  巴塘關帝廟,深深融入了當地的民族特色,造型上很有些漢藏“混搭”的意味。

  據說,當年的關帝廟從主柱到橫梁,都繪有琳琅滿目的唐卡壁畫,如《四大天王》《如意膝》《上樂》《吉祥天母》以及《桃園三結義》《單刀赴會》《過五關斬六将》等繪畫,每幅畫都表現了一個完整的故事和傳說。

  我在關帝廟遺址一扇門的兩邊,看到一幅對聯:“心存大學明新内,志在春秋筆削中。“大學明新”應該出自《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春秋筆削”的本意是指孔子寫《春秋》之事。對聯大緻表達出遇事通達、心性明朗、學以緻用的意思。

  關帝廟附近,一座座仿藏式的鋼筋水泥大樓拔地而起、比肩接踵,傳統的土牆民居正在消失。

  京西八大名關(行走橫斷山腹地)(4)

  巴塘弦子的傳承人紮西老人

  清朝,川滇陝商幫籌資修廟

  巴塘的關帝廟是何時修建的呢?

  康熙年間清軍入川之後,許多外地商人也開始轉戰川康茶馬古道,尋找新的商機。最初是零星的川商來到巴塘,在人流較多的街巷擺攤,随即在較向陽的地方用草餅子、石塊、木闆等,搭建起簡易的住所,經營起他們的小生意,生意做順了,就在這裡安營紮寨下來。最初的川商隻有七八家,本錢也不大,賣一些茶、鹽,再收些本地的中藥材。後來又來了陝商、滇商,時間長了,這些外地商人迎娶了當地藏人的女子,安下家來。他們拆除了簡易的臨時住所,建造起一間間的木屋,前鋪後居。鋪面的門窗上下都做成凹槽,閉市時卡上木闆,關閉門窗。在建造這些木質房時,大家就按照漢地商街的模樣而建,毗鄰相連,兩邊是商鋪,中間留街道,下有排水溝,用石 闆蓋上,以瀝雨水。過去雜亂無序的村落,就變成了較齊整的街道。

  清雍正年間,來巴塘做生意的漢人越來越多,他們組織成立了漢商公會,又叫财神會。由會首管理事務。漢商公會成立目的,是為了增加漢商的凝聚力,防止外力排斥。

  在巴塘待久了,年年月月,日落雲起,看着遠飛的大雁,遠離故土的漢族商人把巴塘當做了第二故鄉,也覺得有必要修個會館之類的東西,這樣,大夥有空來喝喝茶,吃吃飯,互通一下生意上的信息,商議一下祭祖拜宗的事情,逢年過節也有個熱鬧歡慶的場所,算是抱團取暖。加之,漢族商人中越來越多地與巴塘本地女子結婚生子,為了讓子孫也入鄉随俗,了解康藏文化,健康成長,也覺得有必要修個關帝廟。

  京西八大名關(行走橫斷山腹地)(5)

  巴塘關帝廟位于夏邛鎮孔打夥村

  雍正五年(1727年)夏,當格桑花開得正旺,漢商公會聯絡當時清政府駐巴塘的漢族綠營官兵(清朝規定漢兵用綠色軍旗),倡議修建關帝廟。消息一傳出,得到很多人響應。修建費用,除會員捐助外,還向巴塘内外的漢族官商募捐。建築主要項目是購置廟基,建廟宇,立神像,設戲樓、修鐘鼓樓。

  為了對工程把好質量關,漢商公會還推選3人為會首主事,主要負責建廟的事務。他們還從内地雇請了一批手藝好的泥工、石匠和制作磚瓦、石灰、雕塑的工人來巴塘參加工程。甯靜的高原古城,一下子熱鬧了。

  竣工後,商人們在關帝廟内興辦漢文私塾,歡迎藏族學生來就讀,一律實行免費,教育經費由漢商公會出資,主要教《百家姓》(四書五經)《三字經》《資治通鑒》以及漢藏民族文化禮儀等。1748年,漢商公會改名為川滇陝三省同鄉會,同當地人的商貿、文化往來也更密切。

  地方志記載,當年出力出資修建關帝廟的會員,除了在巴塘的80名商界士紳(藏名“沖巴甲覺”),還有清廷派駐于此的綠營官兵83名。竣工前夕,這些人均将姓名銘鑄在大銅鐘上,以示紀念。可惜這個鐘後來不複存在了。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經過37年的施工,關帝廟終于建成。

  當年的關帝廟算是巴塘的一個地标,占地一萬多平方米,建築的觸角四處延伸,看上去很有些氣勢。廟内,塑有财神、關羽、關平、周倉和軒轅黃帝,魯班、嫘祖、孫膑等神像,廟後還修有觀音殿。主樓之外還建有魁星閣、戲台、鐘鼓樓和大院壩。整體院落,錯落有緻,層層疊疊,煞是美觀。

  關帝廟東側的鐘鼓樓鐘,有一口銅鑄的大鐘和一面大型皮鼓,每月初一、十五的白天中午和午夜十二點正時,嗚鐘擊鼓,以表示這兩天為敬奉“關帝”的日子。

  巴塘關帝廟的修建,影響了康藏地區的藏民,也興起了崇敬關羽、朝拜關帝廟的習俗,更首開康巴藏區修建漢式廟宇之先河,各路人馬争相來參觀集會。袅袅香火,一如藏家門窗前的風馬旗,帶着祈福的翻卷聲,飄蕩在茫茫蒼蒼的康藏高原(未完待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ihxdsb,3386405712】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