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壽夢,同窗情
——憶母校
文/桃源
渭河之濱,長壽山下,鑲嵌着一顆璀璨的教育明珠。她,就是聞名遐迩的我們的母校——寶雞市長壽中學。
一九六五年,我在扶風縣豆會中學初中畢業。全校六五屆二百多名畢業生中,我和趙應科、梁志中、劉新科等四人,被陝西省十大重點中學之一的寶雞市長壽中學錄取。
這年九月,一個春華秋實、果實累累的金秋,我們在扶風縣降帳火車站,乘西去列車前往寶雞。經過兩個多小時的行駛,中午十一時左右,列車到達寶雞火車站。下了車,出了站,我們肩扛手提鋪蓋行李,步行前往長壽中學。平生第一次從農村到大城市,一切都覺得那麼新鮮有趣。大街上,車水馬龍, 人來人往,紅男綠女,熙熙攘攘,一派熱鬧繁華的景象。經過中山大街,越過寶雞西關,邁過玉澗橋,就到了長壽山下的長壽中學。
長壽中學,是關中西府名校,位于渭河北岸。隴海鐵路在校門前穿城而過,正南是巍峨高聳的秦嶺山脈。西面有福臨堡遺址,系古人類新石器時期遺存。東面陵塬頂上,有大唐秦王陵遺址。環繞學校的還有富含曆史積澱的文化村落~玉澗堡、太平堡、高升堡……學校環境優美,校園秀麗幽靜。一進校門,迎面就見宏偉的大禮堂,莊重典雅。禮堂兩端,是花木夾道的林蔭路。整個校園,果樹成林,花壇遍地。在林蔭花草中,散落着教室、宿舍、圖書館、閱覽室、實驗室……學校後院,是寬闊的操場。其後,一條蜿蜒曲折的小路,直達長壽山頂。半山腰,有一組宏偉的古建築,那就是著名的長壽古廟,系金元時期的古寺~牛頭觀,是古今道教聖地。我們常沿着陡峭的四十九級古觀台階,抓着階旁碗口粗的鐵鍊,拾級而上,登上觀頂,舉目四顧。長壽山麓、寶雞市區美景盡收眼底,目不暇接,令人心曠神怡,寵辱皆忘。
這所學校的學生,都是來自西府地區十二個縣區的學子精英。我被編入高六八四班。全班46人,男女生幾乎各占一半。我們的教室是一座優雅的青磚碧瓦的平房。房前屋後遍置花壇、茂林修竹,五彩缤紛、姹紫嫣紅。教室北側,就是學生飯廳。我們的老師,都是當時寶雞地區教育界的名流,也是長壽中學前身寶雞大學撤校後全部留下來的教壇精英。基本上是清華、北大、複旦、南開……諸高等學府畢業的高才生。校長李世傑老(後任寶雞市文教局局長),教導主任趙懷智老(後任寶雞市金台區文教局局長),班主任李永盤(後任寶雞中學教導主任)。
我們同學全部在校食宿。校大禮堂東西兩側,各一棟二層樓房。東一層為校辦公樓,二層為女生樓;西一層為教工樓,二層為男生樓。我們住西樓二層,樓北是一片果林。春季果花盛開,金秋碩果累累。果林飄香,花果秀美。宿舍窗外,萬紫千紅。清風徐來,陣陣花香,彩蝶起舞,小鳥鳴唱。令人聞香陶醉,觸景生情。
當年,國家每月發給我18元助學金,32斤糧票。這樣,夥食費、零用就足夠了。當時每月夥食費為12元,一日三張餐券。飲食花樣翻新,美味可口。家裡還不時捎些炒面幹糧之類。一日三餐,豐衣足食。
由于我品學兼優,入學不久,就被團組織接收為我班唯一的共青團員,因為不久,文革開始,共青團就停止了活動。
後來,我和同班倩花鄧海美同學還被選拔為校廣播室播音員。校廣播室每日定時對全校廣播,成為學校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那時,學校文藝文化活動非常活躍,不時在校大禮堂舉行文藝彙演。有一次,我高六八四班女生演出歌舞《椰林戰鼓》 ,我任鼓手。戰鼓激蕩,舞姿妙曼,演出圓滿成功,還獲得了彙演優秀節目獎。
記得那年夏季,寶雞市郊渭河泛濫,洪水四溢,淹沒了周圍農田。災後,寶雞各屆人民群衆全民動員,整修渭河大堤。我們長壽中學全體師生也參加了築堤勞動。渭河兩岸,紅旗招展,人山人海,緊張施工。我們肩挑手提,擡土背沙,重修渭河大堤。全市人民經過幾個月的艱苦勞動,流血流汗,終于修築起了高大堅固的渭河大堤。大堤至今仍巍然矗立于渭河兩岸,守衛着寶雞人民生命财産的安全,陪伴着寶雞市民安甯幸福的生活。
文革中的1966年8月17日,寶雞中學學生去中山大街的寶雞市委大院造反。我校師生全校出動,跑步前去保衛市委。平息造反事件後,我校被命名為:寶雞市紅衛中學。後來學校造反派又改校名為:寶雞市反修戰校。從此,一校兩名,校大門兩邊,各挂一校牌。
我曾任紅衛中學文革會副主任。于一九六七年七月,受學校委派,率領我校高初中十多名學生代表,赴首都北京,準備接受毛主席九.一八接見。
我們一路經西安、河南鄭州、後到湖北武漢、湖南長沙、韶山沖。計劃南下廣州,再到上海,最後北上首都。結果,到福州時,上級通知取消這次接見。我們隻好分散活動,各人自由行動了。
歸途中,路過河南省許昌市,我順道去了外爺家河南省尉氏縣。拜見了河南幾家親友,在尉氏住了幾日,親眼看到了河南黃泛區。抗日戰争時期,國民黨部隊為阻擋日軍進攻,扒開黃河花園口河堤,河水泛濫成災,黃沙泥土淹蓋了中原大地的沃土良田。著名的中原小麥産區隻能種植花生、紅薯、大豆……少量的農作物了。
尉氏小住,我就乘火車回母校了。這時,全國已停止串連,開始複課了。
我班大文豪李興旺夜讀《少年毛澤東》,突發奇想,要學少年毛澤東指點江山、激揚文字,露宿桔子洲、愛晚廳。一個星期天,他倡議我們結伴在秦嶺山上露營。我們五位同學僅帶了床單,作為夜宿秦嶺的帳篷,從寶雞任家灣火車站扒上貨車,一路南下。可誰知貨車在秦嶺站未停,一直到了四川廣元站。我們一商量,幹脆去趟成都。第二天到了四川成都市,出了火車站,但見暴雨傾盆,鋪天蓋地而來。我們冒雨遊覽了成都市。餓了就去飯店吃點殘湯剩飯,晚上就睡在車站候車室長條椅上過夜。第四天,成都開始了派性武鬥,不時有槍聲傳來。我們隻得又扒貨車,灰頭土臉地回到學校,受到學校嚴厲的批評教育。
在長壽中學,我們追夢,盼圓高校夢;我們拼搏,為前途,為理想,為未來……在這裡,我們收獲了友誼,她平等、純潔、芬芳,山高水遠,地久天長。
三載歲月,春花秋實,桃李芬芳。一九六八年三月,我們這批“老三屆”學子,在母校長壽中學高中畢業了。同學們響應祖國号召,告别母校,上山下鄉,返鄉回村。
我們的母校長壽中學創辦于1957年,為西府名校,陝西省重點中學。先後為:寶雞高級中學、寶雞市第二中學、寶雞大學附屬中學。1975年省政府在其校址創辦寶雞文理學院前身的陝西師範大學大學寶雞分校。後又為寶雞師範學院、寶雞教育學院。2012年其校址成為陝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校舍的一部分。
在離校後半個世紀的歲月裡,我們同學在北國江南,在祖國的四面八方,在農村、工廠、軍營、學校、機關、醫院……在祖國的各種崗位,揮灑我們的血汗,發揮我們的才智,奉獻我們的青春。為祖國、為人民、為子孫後代,作出了曆史的貢獻。我們這一代莘莘學子,沒有虛度年華,我們心安理得,我們無怨無悔,我們驕傲,我們自豪!
2018年5月,我們長壽中學高684班四十餘名學子,從北京、上海、天津、西安……從祖國的四面八方,彙聚寶雞,舉行了離校五十周年紀念活動。同學們分别半個多世紀,已從風華正茂的翩翩少年,變成了飽經風霜的華發老人。大家相擁而泣,感慨萬端,歲月如刀,光陰似箭,給每個人臉上、心靈上留下了多少時代的印記和難忘的記憶。聚會後,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幾十名同學撰寫了二百餘篇詩文。我們編輯印制成書《長壽夢》詩文集,獻給親愛的母校~長壽中學。我們人手一冊,永久珍藏,成為每人珍貴的人生紀念品。我情不自禁,賦詩留念:
感恩母校西府行,
玉澗橋畔喜相逢。
四十六隻戀家燕,
歡聚共憶長壽夢!
渭水東去流不盡,
頂上華發添數根。
舉盞對空邀明月,
杯杯盛滿同窗情!
悠悠長壽夢,款款同窗情。我愛母校,我念同學,長壽中學永遠在我夢中,長中學友永遠在我心中!
庚子仲夏于西安梨園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