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曹操是因為什麼殺死了楊修

曹操是因為什麼殺死了楊修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5-11 23:46:46

  1.為荀攸垂淚。

  荀攸,字公達。《三國志·魏書·荀攸傳》記載,董卓作亂時,荀攸因與人密謀行刺董卓而被捕,同時被捕的另一個人因恐懼而自殺,但荀攸卻鎮定自若,并在董卓死後出獄。荀攸後來得到曹操賞識,多次為曹操出奇計,比如擒呂布、斬顔良、征劉表,等等。曹操曾在荀彧面前說:“公達,非常人也,吾得與之計事,天下當何憂哉!”他還在曹丕面前說:“荀公達,人之師表也,汝當盡禮敬之。”後來,荀攸在征讨孫權的途中去世,曹操每說到荀攸都要流淚,“攸從征孫權,道薨。太祖言則流涕”。

  曹操是因為什麼殺死了楊修(曹操真心痛哭的幾個牛人是怎樣的人)(1)

  2.為張邈垂淚。

  張邈,字孟卓。《三國志·魏書·張邈傳》中說張邈曾與曹操、袁紹為友。袁紹當上讨伐董卓的盟主後,優柔寡斷的本性逐漸顯露,這受到張邈的指責,于是袁紹讓曹操殺掉張邈。曹操對袁紹說,張邈是我們的朋友,應寬容他,且天下未定,不應陶謙,對家人說:“我若不還,往依孟卓。”可見,張邈曾是曹操以全家性命相托的人。曹操東伐回來,“見邈,垂泣相對”,情到深處,曹操流下了淚水。然而,張邈最終背叛了曹操,這是因為張邈與袁紹的關系不斷激化,他害怕曹操最終會站到袁紹一邊,且張邈的親友也勸他脫離曹操而投奔呂布。

  3.為畢湛垂淚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中說,畢湛曾任曹操的别駕。張邈背叛曹操後,劫持了畢湛的家人。曹操對畢湛說:你的親人都在張邈那裡,你可以過去。畢湛立即叩頭,說自己決不離開。曹操感動得流淚。書中的原話是“湛頓首無二心,公嘉之,為之流涕”。然而,畢湛沒能履行諾言,還是悄悄去了張邈那裡。畢湛和曹操再次見面,是在呂布被曹操打敗時(張邈已歸屬呂布),他被曹操生擒。衆人認為畢湛必死,哪知曹操卻說:“夫人孝于其親者,豈不亦忠于君乎!吾所求也。”曹操根本就沒怪罪畢湛。

  4.為袁紹垂淚

  《三國志·魏書·袁紹傳》中有寫:“紹有姿貌威容,能折節下士……太祖少與交焉。”曹操在年少時就與袁紹有交往,此後,他們一起讨董卓、攻袁術,每次都取得了成功。再後來,二人在戰場上成了對頭,結果曹操獲勝。袁紹于建安七年病死。建安九年,曹操來到袁紹墓前祭拜,失聲痛哭。《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中寫道:“公臨祀紹墓,哭之流涕;慰勞紹妻,還其家人寶物。”曹操也許是為少了一個老朋友、老對手而傷心吧。

  5.為陳宮垂淚

  陳宮早年追随曹操,後投奔呂布。《三國志·魏書·張邈傳》中說,陳宮“為布畫策,布每不從其計”。建安三年,曹操将呂布的城池圍住,呂布軍心渙散,陳宮被呂布的部将捆綁後獻給曹操。陳宮見到曹操後,想以死明志。曹操說,那你母親怎麼辦?陳宮說:“宮聞孝治天下者不絕人之親,仁施四海者不乏人之祀,老母在公,不在宮也。”緊接着陳宮大步走向門外,曹操想阻止卻沒能攔住,“太祖泣而送之,宮不還顧。宮死後,太祖待其家皆厚如初”。

  6.為袁渙垂淚。袁渙先随劉備,後從呂布。呂布曾讓他寫信辱罵劉備,他說:“渙他日之事劉将軍,猶今日之事将軍也,如一旦去此,得罵将軍,可乎?”呂布聽後很慚愧。呂布被曹操殺掉後,其下屬紛紛向曹操獻媚,唯獨袁渙沒有。曹操讓百官分取呂布物品,其他人都撿值錢的東西,隻有袁渙“取書數百卷”。袁渙很快被曹操任命為都尉。他曾建議曹操減少戰事、教化百姓,得到了曹操的認可。《三國志·魏書·袁渙傳》中寫道:“居官數年卒,太祖為之流涕。”

  7.為龐德垂淚

  龐德曾為張魯部下,後降曹操。龐德當時駐紮在樊城以北十裡,正趕上暴雨連綿數日,樊城周圍水深五六丈,龐德隻能到堤上避水。關羽率水軍将龐德避水之堤圍住,水越來越大,龐德落水被擒。龐德對關羽的威逼利誘破口大罵,最終被殺。《三國志·魏書·龐德傳》中有寫:“太祖聞而悲之,為之流涕。”其實,龐德追随曹操的時間不長,且龐德之兄在蜀地,龐德不降關羽确實難得。曹操在于禁投降關羽時說:“吾知禁三十年,何意臨危處難,反不如龐德邪!”同樣與關羽作戰,同樣遭遇了水患,同樣是不敵對方,但龐德和于禁的選擇迥然不同。

  8.為任峻垂淚

  任峻在漢末時曾為小吏,後率數百人投奔曹操,深得曹操信任,被任命為騎都尉。曹操還将自己的堂妹嫁給了他。此後,任峻長期負責曹軍的糧食供給,使曹軍出現了“數年中所在積粟,倉廪皆滿”的現象。《三國志·魏書·任峻傳》記載,任峻以信義著稱,多次在饑荒時收留孤兒,深得曹操贊許,“每有所陳,太祖多善之……建安九年薨,太祖流涕者久之”。

  曹操究竟為多少人垂過淚,我們已不得而知,但我們在曹操的一些淚水中能看到他惜才、憐友、愛子的一面。也正因為如此,這個一度飽受争議、叱咤風雲的人物形象才顯得有血有肉、生動鮮活。

  在這個世界上,有聰明的聰明人,也有自以為聰明其實并不聰明的聰明人。同樣一件事,在前者手裡,做得挺漂亮,挺圓滿,在後者手裡,以為手到擒來,結果逮不着狐狸,惹一身騷,所謂“聰明反被聰明誤”,就是這個意思了。《三國演義》中的楊修,智慧過人,穎悟超群,看似絕頂聰明,其實卻是個糊塗笨伯。他的聰明,不過孔雀尾巴上的羽毛,隻是為他招來殺身之禍罷了。

  楊修聽到曹操發布的行軍口令“雞肋”,便回營房打背包,同僚問其緣故,他說,雞肋者,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丞相肯定要撤兵了。漫說是一個統治者,即使普通人,也并不願意讓人揭開内心隐秘,觸到痛處。楊修的這種輕薄行為,落在了剛吃了敗仗,而且一直要收拾他的曹操手裡,當然是找死了!最後,就被曹操借口這次洩露軍事機密,殺了。

  凡統治者,除極個别的把讀書人捆綁起來扔到江裡淹死者外,并不特别專門和知識分子為敵的。除非他暴虐成性,非要焚書坑儒不可。有的隻是由于非知識分子出身,對知識分子的一種心理排斥情緒。例如漢高祖往儒生的帽子裡撒尿,最終按着叔孫通的禮儀彩排,嘗到做皇帝的威風,也就改變了對儒生的看法。凡做皇帝,少不了需要謀士出主意,儒士寫文章,文士唱贊歌,雅士湊熱鬧的。但不需要跟他持不同政見,有礙他統治的知識分子。因為所有當皇帝的人,無不相信曹操兒子曹丕的話,“文章乃千秋之大業也”,對意識形态十分看重。

  至于楊修之死,好像又與祢衡、孔融、許攸、崔琰不盡相同。李卓吾先生在評點《三國演義》時指出:“凡有聰明而好露者,皆足以殺其身也”。這大概也是一部分命運蹭蹬的知識分子不幸的根源。好出風頭,嘩衆取寵,恃文傲世,性乖情異,這些文人惡習,若陛下不熱衷文字獄的話,倒也不至于送命。不過,一部中國曆史,也就是一部文字獄史,所以,李贽才這樣說的吧?不過,他自己明白這個道理,但自己也還是死在這個“聰明而好露”上,這大概就是知識分子的性格悲劇了。

  不過,楊修又當别論,他介入了宮廷的最高層次的權力分配的鬥争中去。這才是楊修真正的殺身之禍。

  楊修才華外露,行為淺薄,巧智有餘,器識不足,耍小聰明,功夫一等,玩小把戲,人莫能及。這種人,玩文學是可以的,頂多傻狂而已。作禦用文人,随班唱和,幫腔歌德,也會有一份好俸祿。若是乖巧些,馬屁拍得響些,若是機靈些,萬歲喊得響些,說不定大學士就該你當定了。但千萬不能玩政治,不能玩官場權術,尤其不能玩危險的宮廷搶班奪權的遊戲,楊修就是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押寶在曹植身上,結果,惹惱了曹操,這才把命給玩丢了的。

  當曹操征求賈诩意見時,這位謀士(這是個真正聰明的聰明人),對曹丕、曹植都不表态,隻是說,我在想當初袁本初廢長立幼的事情。這話厲害,打動曹操。從這一刻起,楊修的頭,基本就不在他的脖子上了。再則,楊修的父親楊彪,是曹操的對頭,楊修的舅舅袁紹,是曹操的宿敵,這實在是楊修的緻命傷。他都看不到他一家子都是曹操的宿敵,能指望會對你有什麼好的看法嗎?

  曹操在殺掉楊修以後,極其惡毒地給他父親太尉楊彪寫了一封信。“操白:與足下同海内大義,足下不遺,以賢子見輔。比中國雖靖,方外未夷,今軍征事大,主簿宜守。而足下賢子,恃豪父之勢,每不與吾同懷,即欲直繩,顧頗恨恨。謂其能改,遂轉寬舒,複即宥貸,将延足下尊門大累,便令刑之。念卿父息之情,同此悼楚,亦未必非幸也。”下面開列他送去禮物清單:有錦裘二領、銀杖一枚、宮絹五百匹、錢六十萬、車一乘,牛兩頭、馬一匹,驅使二人,青衣二人。“所奉雖薄,以表吾意,足下便當慨然承納,不緻往返。”曹操寫信寫得何其輕松,哪知道楊彪收信收得何等痛苦。

  曹操在消滅政敵時的殘忍,與其他統治者無甚差别,其冷酷是很令人發指的。

  殺掉你的兒子,是為你好,你不得有别的想法;送給你的禮物,你得收下,你不可拒絕我的好意。這封信,其實是曹操給楊彪的哀的美敦書,讓他放老實些。曹操因為家世低微,對貴族豪門,世家高第,是有意摧毀的,早就有殺楊彪之意。如今,将他的兒子伏法,也是給所有反對他的皇族、貴族、士族,一個當頭棒喝的警告,小心你們的腦袋。

  聰明過頭,便走向反面,這豈是楊修的教訓嘛?

  蒿裡行

  【原文】

  關東有義士,興兵讨群兇。

  初期會盟津,乃心在鹹陽。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

  勢利使人争,嗣還自相戕。

  淮南弟稱号,刻玺於北方。

  铠甲生虮虱,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曹操是因為什麼殺死了楊修(曹操真心痛哭的幾個牛人是怎樣的人)(2)

  【譯文及注釋】

  譯文

  關東的仗義之士都起兵讨伐那些兇殘的人。最初約會各路将領訂盟,同心讨伐長安董卓。讨伐董卓的各路軍隊彙合以後,因為各有自己的打算,力不齊一,互相觀望,誰也不肯率先前進。勢利二字引起了諸路軍的争奪,随後各路軍隊之間就自相殘殺起來。袁紹的堂弟袁術在淮南稱帝号,袁紹謀立傀儡皇帝在北方刻了皇帝印玺。由于戰争連續不斷,士兵長期脫不下戰衣,铠甲上生滿了虮虱,衆多的百姓也因連年戰亂而大批死亡。屍骨曝露于野地裡無人收埋,千裡之間沒有人煙,聽不到雞鳴。一百個老百姓當中隻不過剩下一個還活着,想到這裡令人極度哀傷。

  注釋

  ⑴蒿裡行:漢樂府舊題,屬《相和歌·相和曲》,本為當時人們送葬所唱的挽歌,曹操借以寫時事。蒿裡,指死人所處之地。

  ⑵關東:函谷關(今河南靈寶西南)以東。義士:指起兵讨伐董卓的諸州郡将領。

  ⑶讨群兇:指讨伐董卓及其黨羽。

  ⑷初期:本來期望。盟津:即孟津(今河南孟縣南)。相傳周武王伐纣時曾在此大會八百諸侯,此處借指本來期望關東諸将也能像武王伐纣會合的八百諸侯那樣同心協力。

  ⑸乃心:其心,指上文“義士”之心。鹹陽:秦時的都城,此借指長安,當時獻帝被挾持到長安。

  ⑹力不齊:指讨伐董卓的諸州郡将領各有打算,力量不集中。

  ⑺躊躇:猶豫不前。雁行(háng):飛雁的行列,形容諸軍列陣後觀望不前的樣子。此句倒裝,正常語序當為“雁行而躊躇”。

  ⑻嗣:後來。還:同“旋”,不久。自相戕(qiāng):自相殘殺。當時盟軍中的袁紹、公孫瓒等發生了内部的攻殺。

  ⑼淮南句:指袁紹的異母弟袁術于建安二年(197)在淮南壽春(今安徽壽縣)自立為帝。

  ⑽刻玺句:指初平二年(191)袁紹謀廢獻帝,想立幽州牧劉虞為皇帝,并刻制印玺。玺,印,秦以後專指皇帝用的印章。

  ⑾铠甲句:由于長年戰争,戰士們不脫戰服,铠甲上都生了虱子。铠甲,古代的護身戰服,金屬制成的叫铠,皮革制成的叫甲。虮,虱卵。此句以下描寫戰亂給百姓帶來的深重災難,給社會造成的巨大破壞。

  ⑿萬姓:百姓。以:因此。

  ⒀生民:百姓。遺:剩下。

  曹操是因為什麼殺死了楊修(曹操真心痛哭的幾個牛人是怎樣的人)(3)

  【作品鑒賞】

  《蒿裡行》表現出對人民的無限同情和對國事的關注和擔憂

  這首《蒿裡行》可以說是《薤露行》的姐妹篇,清人方東樹的《昭昧詹言》中說:“此用樂府題,叙漢末時事。所以然者,以所詠喪亡之哀,足當哀歌也。《薤露》哀君,《蒿裡》哀臣,亦有次第。”就說明了此詩與《薤露行》既有聯系,又各有側重不同。《蒿裡》也屬樂府《相和歌·相和曲》,崔豹《古今注》中就說過:“《薤露》送王公貴人,《蒿裡》送士大夫庶人,使挽柩者歌之,世呼為挽歌。”因此,如果說《薤露行》主要是寫漢朝王室的傾覆,那麼,《蒿裡行》則主要是寫諸軍閥之間的争權奪利,釀成喪亂的曆史事實。

  此詩前十句勾勒了這樣的曆史畫卷:關東各郡的将領,公推勢大兵強的渤海太守袁紹為盟主,準備興兵讨伐焚宮、毀廟、挾持獻帝、遷都長安、荒淫兀恥、禍國殃民的董卓。當時各郡雖然大軍雲集,但卻互相觀望,裹足不前,甚至各懷鬼胎,為了争奪霸權,圖謀私利,竟至互相殘殺起來。誡之不成便加之筆伐,詩人對袁紹兄弟陰謀稱帝、鑄印刻玺、借讨董卓匡扶漢室之名,行争霸天下稱孤道寡之實給予了無情的揭露,并對因此造成的戰亂感到悲憤。詩中用極凝練的語言将關東之師從聚合到離散的過程原原本本地說出來,成為曆史的真實記錄。

  然而,曹操此詩的成功與價值還不僅在此,自“铠甲生虮虱”以下,詩人将筆墨從記錄軍閥紛争的事實轉向描寫戰争帶給人民的災難,在揭露軍閥禍國殃民的同時,表現出對人民的無限同情和對國事的關注和擔憂,這就令詩意超越了一般的記事,而反映了詩人的憂國憂民之心。

  《蒿裡行》揭露了造成社會災難的原因,更坦率地表現了自己對現實的不滿和對人民的同情

  連年的征戰,使得将士長期不得解甲,身上長滿了虮子、虱子,而無辜的百姓卻受兵燹之害而大批死亡,滿山遍野堆滿了白骨,千裡之地寂無人煙,連雞鳴之聲也聽不到了,正是滿目瘡痍,一片荒涼凄慘的景象,令人目不忍睹。最後詩人感歎道:在戰亂中幸存的人百不馀一,自己想到這些慘痛的事實,簡直肝腸欲裂,悲痛萬分。詩人的感情達到高潮,全詩便在悲怆憤懑的情調中戛然而止。

  此詩比《薤露行》更深刻地揭露了造成社會災難的原因,更坦率地表現了自己對現實的不滿和對人民的同情。曹操本人真正在政治舞台上嶄露頭角還是從他随袁紹讨伐董卓始,故此詩中所寫的事實都是他本人的親身經曆,較之《薤露行》中所述諸事,詩人更多直接感性的認識,故詩中反映的現實更為真切,感情更為強烈。

  如最後兩句完全是詩人目睹兵連禍結之下民不聊生,哀鴻遍野的真實情境而産生的感時憫世之歎。劉勰評曹氏父子的詩曾說:“志不出于滔蕩,辭不離于哀思。”(《文心雕龍·樂府》)锺嵘評曹操的詩也說:“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詩品·下》)都指出了曹操的詩歌感情沉郁悲怆的特點。惟其有情,故曹操的詩讀來有感人的力量;惟其悲怆,故造成了其詩沉郁頓挫、格高調響的悲壯氣勢。這首《蒿裡行》即是極為典型的例子。故陳祚明說:“孟德所傳諸篇,雖并屬拟古,然皆以寫己懷來,始而憂貧,繼而憫亂,慨地勢之須擇,思解脫而未能,亹亹之詞,數者而已。”(《采菽堂古詩選》)可見曹操詩歌抒憂寫憤的特征已為前人所注重。

  《蒿裡行》寫其各為勢利而争、發展到自相殘殺,最後點明其稱帝野心,可謂如層層剝筍,步步深入

  正因為此詩實錄當時事實并由詩人直抒胸臆,故全詩用了簡潔明了的白描手法,無意于詞句的雕鑿粉飾,而以明快有力的語言出之,如“關東有義士,興兵讨群兇。初期會孟津,乃心在鹹陽”四句,明白如話,一氣直下,将關東之師初起時的聲勢與正義刻畫殆盡,自己的愛憎也于此鮮明地表現出來。又如“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等語描寫聯軍将領的各懷私心,逡巡不前,可謂入木三分。

  對于袁紹等軍閥的譏刺與抨擊是随着事态的發展而逐步表現的,起先稱之為“義士”,并指出“乃心在鹹陽”,意在恢複漢祚,然自“躊躇而雁行”已逗出其軍心不齊和怯懦畏戰的弊端。然後寫其各為勢利而争、發展到自相殘殺,最後點明其稱帝野心,可謂如層層剝筍,步步深入。但都以直接明白的語言寫來,令人感到詩人抑捺不住的真實感情,而軍閥懦弱而醜惡的嘴臉已躍然紙上。至于詩人感情的強烈,也完全由明暢的語言沖口而出,如寫白骨蔽野,千裡無人,都以直陳其事的方式說出,最後說“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直出胸臆,無一絲造作之意,可視為詩人心聲的自然表露。

  【名家點評】

  (明)鐘惺:“關東有義士”四句,古甚,似《書》、《诰》、《誓》。“軍合力不齊”二句,寫群力牽制,不能成功,盡此五字,即此老赤壁之敗,亦未免坐此,□□又雲:看盡亂世群雄情形,本初、公路、景升輩落其目中掌中久矣。(《古詩歸》)

  (清)陳祚明:“軍合”四句,足盡諸人心事。“白骨”四句悲涼,筆下整嚴,老氣無敵。(《采菽堂古詩選》)

  (清)張玉榖:此歎二袁輩讨董卓,以不和滋變,亂益甚也。首四,就本初讨逆初心說起,欲抑先揚,作一開勢。“軍合”六句,轉筆接叙當時諸路兵起,遲疑起釁,公路竟至僭号之事。“铠甲”四句,正寫諸路兵亂之慘。末二,結到感傷,重在生民塗炭。又雲: 二章皆賦當時之事,而借此舊題,蓋亦有故。《薤露》、《蒿裡》本送葬哀挽之辭,用以傷亂後喪亡,固無不可。且上章執君殺主,意重在上之人。下章萬姓死亡,意重在下之人,又恰與《薤露》送王公貴人,《蒿裡》送士大夫庶人,兩相配合,勿徒以創格目之。(《古詩賞析》)

  (清)宋長白:餘按此詩全在“淮南弟稱号”一下八句,即桓溫謂王敦“可兒,可兒”之意。老瞞不自覺其捉鼻也。(《柳亭詩話》卷十二)

  (清)方東樹:“铠甲”四句,極寫亂傷之慘,而詩則真樸雄闊遠大。(《昭昧詹言》)

  作者介紹

  曹操

  曹操是因為什麼殺死了楊修(曹操真心痛哭的幾個牛人是怎樣的人)(4)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 ),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谯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讨四方,對内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并實行一系列政策恢複經濟生産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

  曹操在世時,擔任東漢丞相,後為魏王,去世後谥号為武王。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尊為武皇帝,廟号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詩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并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啟并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财富,史稱建安風骨,魯迅評價其為“改造文章的祖師”。同時曹操也擅長書法,尤工章草,唐朝張懷瓘在《書斷》中評其為“妙品”。

  曹操是因為什麼殺死了楊修(曹操真心痛哭的幾個牛人是怎樣的人)(5)

  中文名

  曹操

  别 名

  字孟德、号吉利、小字阿瞞

  國 籍

  中國(東漢)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沛國谯縣(今安徽亳州)

  出生日期

  155年

  逝世日期

  220年3月15日

  職 業

  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詩人

  主要成就

  實行屯田制,安撫流民

  消滅群雄,統一北方,奠定曹魏政權的基礎

  開創建安文學,提倡薄葬

  代表作品

  《觀滄海》《龜雖壽》《讓縣自明本志令》等

  谥 号

  武皇帝

  廟 号

  太祖

  陵 墓

  高陵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