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年年歲歲花相似”千古名句的背後竟牽扯出兩代文壇詩人的悲劇文/文鋒盜用警告/本号已與“維權騎士”簽約,可實時監測全網盜用文章行為,請遵守道德底線,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前言:
說到唐代的劉希夷,可能大多數人隻是略有耳聞或者全然不知,畢竟大唐盛世有那麼多閃耀的天才,無數流星劃破夜空,能為世人記住并稱道千百年的,少之又少。
但提到他的詩作名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卻鮮有人不知。誰又能想到,這首感慨歲月流轉,流芳千古的名句背後,竟然是兩代文壇詩人的悲劇故事。
(千古名句)
初唐盛世 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四平八穩的接下先輩打下的江山并治理的井井有條的唐高宗李治風眩症愈發的嚴重起來,他決心要将治國有方,但居于後台的武後推向台前,行攝政之事。這件事在京城掀起軒然大波,遭到了當時的宰相郝處俊的極力反對。
同一時間段,京城裡那個來自汝州的年輕人剛剛中了進士,躊躇滿志,意氣風發。他叫劉希夷,那一年他25歲。
唐朝建立初期的詩作大多沿自古體,因循守舊,柔靡纖弱,毫無生氣。而後初唐四傑的出現一掃前朝扭捏風氣,變得積極進取,豪邁奔放,富有盛唐氣象。
劉希夷活躍的時期便是初唐四傑的光輝最為閃耀的年代——王勃一蹴而就寫下了千古名篇《滕王閣序》;楊炯待在皇家書院弘文館,才華初顯;家世顯赫的盧照鄰已經憑借詩作名揚天下;詠鵝的駱賓王在王爺府上過着舒坦日子。
劉希夷的詩作卻和他們不一樣,用今天的話說,他和“流行”背道而馳。
《唐才子傳》所載:“其苦篇詠,特善閨帷之作,詞情哀怨,多依古調”
在那個詩作與才華劃等号的年代,大家還在寫着“落霞與孤鹜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大唐景色壯麗,大好河山,寫着“甯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的建功立業之志,男兒當自強之志。
(大唐盛世之景象)
千古佳作 劉希夷卻寫深閨之情,哀怨之意,自然“體勢與時不合,遂不為所重。”
這個擅彈琵琶,好飲酒言笑,放蕩不羁卻心思細膩的年輕人最終還是沒有平步青雲。正常來說,進士出身的他即使沒有大富大貴,但從他的性格來說也會真真切切為百姓謀福祉,保一地平安。平日裡吟吟自己喜歡的詩作,平淡的度過一生。
(劉希夷像)
但他注定不平凡,首先,他吟出了那首千古佳句“今年花落顔色改,明年花開複誰在。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此句出自其思想境界最高,藝術成就最甚的作品《代悲白頭翁》,特此摘錄:
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
洛陽女兒惜顔色,坐見落花長歎息。
今年花落顔色改,明年花開複誰在?
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
古人無複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紅顔子,應憐半死白頭翁。
此翁白頭真可憐,伊昔紅顔美少年。
公子王孫芳樹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祿池台文錦繡,将軍樓閣畫神仙。
一朝卧病無相識,三春行樂在誰邊。
宛轉蛾眉能幾時,須臾鶴發亂如絲。
但看古來歌舞地,惟有黃昏鳥雀悲。
細細品來,劉希夷那時雖然年輕,但此文卻将人生無常,世事變遷,紅顔易老表現得淋漓盡緻。
明明是朝氣蓬勃的二十多歲,卻能寫出如此鞭辟入裡的佳句,其功力至深,不得不讓人歎服。該文對後世影響也是無比巨大的。
(黛玉葬花)
《紅樓》裡為人傳唱的葬花吟:
“桃李明年能再發,明年閨中知有誰?”
“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顔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顔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也能清楚的看到劉希夷的影子。可以說,光憑這一首詩,就足夠劉希夷光耀門楣,風光一輩子了。
可惜的是,這也是劉希夷的遺作。值得玩味的是,這恰恰也是他不平凡的第二個原因,他有個聲名顯赫,文學成就同樣極高的舅舅,宋之問。
也就是寫下了“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的宋之問。
(宋之問)
因詩殺親 還是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又一個進士及第的才子,同樣的年輕,同樣的意氣風發。他是劉希夷的舅舅,也和劉希夷年齡相仿,他叫宋之問。
聽聞劉希夷吟出了“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如此佳句,希望名聲傳揚,平步青雲的宋之問便向劉希夷表明想将此詩占為己有的意願。
慘遭拒絕後,便惱羞成怒,“使奴以土囊壓殺于别舍”,那一年冉冉升起的新星劉希夷還沒到三十歲,便如昙花一現,留給了世人最美好的詩句就消失在曆史長河當中了。
聽聞劉希夷悲劇的鄉裡鄉外,古今聖賢無不歎息其“骨肉相殘”的命運,同時對宋之問此舉表示憤慨。
但不管怎麼說,宋之問還是平步青雲了。
(劉希夷與宋之問畫像)
另一個悲劇 工專文詞的宋之問漸漸的以其才華聞名天下,同時也博得了武後的歡心,曾經賜袍與他,以示恩寵也稱贊其文采斐然。
在武周時期,宋之問不僅扈從武後朝會遊豫,也和武後寵幸的外臣媚臣一同出遊,尋歡作樂,其中武後最為出名的寵臣張易之、張昌宗兄弟“雅愛其才”,對宋之問的才華尤其喜愛。而宋之問本人也自感“志事僅得,形骸兩忘。”
如果說,當年的因詩殺人是因為少年一時沖動為之,那麼此時的宋之問已經變得是獻媚谄谀,工于心計。也堅定的站在了武氏集團這一邊。
(武則天畫像)
而後,中宗複辟,時局變動,朝廷朋黨争立,眼光毒辣的他站隊安樂公主,得罪了太平公主。
然而,唐玄宗李隆基緊接着複辟,得罪了玄宗集團的宋之問被賜死于徙所,結束了最後的人生旅程。
說到底,投機倒把的宋之問最後還是栽在了投機這件事上。
(宋之問像)
在人生的最後,望着這個曾經自己名揚其中的世界,想到這個自己曾經深愛,也在其中迷醉颠倒的朝堂,他會不會想到當年那個才華橫溢的年輕人寫的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呢?
更多【不易君子】精彩内容請參見:
杜牧眼裡的揚州,不僅僅是煙花三月的浪漫,還有脍炙人口的詩篇
妙玉的茶具之謎:“分瓜 瓟斝、杏犀䀉”這六個字你認識幾個?
東晉第一才女:90%的人隻知她的一句詩,但她留名的卻不隻是才華
天下皆知安祿山有不臣之心,為何玄宗不信?隻因倆人燈下黑玩得溜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