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李雨心
“食福年終是尾牙,盛筵今日請頭家。”1月18日,農曆臘月十六至。在當下,也許不少年輕的孩子們已經不知道這一日有何特殊的含義,但将時光穿越回古代社會,會發現商人們在此日會格外地忙碌和積極。舊時,人們把臘月十六稱為“尾牙”或是“倒牙”。而做尾牙亦稱“做尾”“做尾詣”,是主要流行于東南沿海地區的歲時民俗。拜祭土地公、宴請夥計、打牙祭……這是商人們一年中忙碌的“尾聲”,也是普通百姓春節活動的“先聲”。
古代集市圖
為何要把臘月十六稱之為“尾牙”呢?據悉,“牙”是中國民間祭拜土地公的儀式,而祭拜土地公,又稱為“做牙”。在傳統習俗中,做生意的人在農曆每月初二及十六日,都必須準備一些三牲四果、香枝與紙錢等,來祭拜土地公。商人們把農曆的二月二日稱為頭牙,十二月也就是臘月十六日則是尾牙。其中,歲末最後一次的祭祀活動“尾牙”,對于商人們來說尤為重要。古時有一詩句“一年夥計酬杯酒,萬戶香煙謝土神”,就是舊時詩人描述的尾牙情景。
這一日,最重要的自然是要祭拜土地公,讓土地公“吃好喝好”。因為在古人的認知中,土地神為商家保護神,為求保佑新年利市,所以商人們的“尾牙”酒席尤為豐盛。而在祭拜完後,所用的菜肴可以給員工或家人食用,也有商家為犒賞工人一年辛苦而設酬謝酒宴,商人們會以好酒好菜向牙商們請客緻謝以及分給雇工,這就叫“打牙祭”“食尾牙”。可以說,現代企業中流行的“年會”,其實也暗含了“尾牙”的身影。
尾牙宴上的菜肴白斬雞
在天府之國的成都,舊時人們也流行着過“尾牙”的習俗。據民俗專家劉孝昌講到,過去成都人把每個月的初二、十六吃一頓肉稱為“打牙祭”。在物質條件不發達的那些歲月中,“吃肉”可不是普通百姓可以頻繁做到的。“在七八十年前,不是每天都有肉吃的,能夠在初二、十六吃頓肉的,這家人都算是中上水平,一般人一個月吃不到肉是多數時候。”劉孝昌感慨到,現在人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家家戶戶幾乎每天都有肉吃。但在以前,在“尾牙”這一日打個牙祭,吃上肉食,是不少普通百姓的盼望。
“昔日成都在時逢年關臨近的時候,臘月十六倒牙,當家人總要想辦法割一點肉回家。一年到頭最後一個牙祭,能夠有肉吃,在當時是全家老小十分高興的事。”劉孝昌描述到,在上世紀的三四十年代,當長輩的隻在逢年過節的日子能買一兩斤肉,能夠用繩子拴着從街這頭走到街那頭,是件很榮耀的事情。值得一提的是,舊時成都人倒牙吃肉時候不忘祭祖,把肉拿回來煮好之後當作刀頭,先擺在神龛上祭祖宗先人再吃。“當年成都人每個月的初二、十六,能夠有個牙祭已經是件很不得了的事。”
土地公木面具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
尾牙看似熱鬧又能打牙祭,但對于舊時社會的工人們來說,這滋味并不好受。民間流傳一種說法,如果商人在來年不準備續聘的工人,便在筵席中以雞頭對準他,暗示解聘之意。劉孝昌也提到,這一頓飯對于工人們來說是“不好吃的”,因為每人都會憂心忡忡,生怕吃了這頓飯後,自己來年的生計就沒了着落。不過随着社會發展,這種風俗已經逐漸消失。在如今,企業的“尾牙”大多以“年會”的形式舉行,員工們聚餐、抽獎、表演,在一派熱鬧的氛圍中迎接新春的到來。
民俗專家劉孝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ihxdsb,3386405712】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