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時百問》中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時節,萬物吐故納新,大地生氣旺盛,呈現春和景明、萬物複蘇之象。
清明一般是在公曆4月5日前後,即春分後第15日。二十四節氣,春分連接清明,正是一年春光最堪留戀的時節。草色青青,楊柳依依,桃花梨花,競相開放,這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節。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鹂一兩聲。日長飛絮輕。
巧笑東鄰女伴,采桑徑裡逢迎。疑怪昨宵春夢好,元是今朝鬥草赢。笑從雙臉生。
——(宋)晏殊《破陣子·春景》
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
民諺雲,“種樹造林,莫過清明”,“清明前後,點瓜種豆”,“谷雨清明兩相連,浸種耕田莫遲延”。
清明,既是自然節氣點,又是傳統節日,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内涵。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隻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餘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宋)黃庭堅《清明》
掃墓在先秦就有,但并不限定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到唐朝開始盛行并相傳至今。每逢清明時節,人們都會回鄉參加祭祖活動,緬懷祖先。清明禮俗文化充分體現了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人文精神。
到唐宋時期,清明逐漸成為一個以祭祖掃墓為中心,将寒食的禁火、冷食風俗與上巳郊遊等習俗活動相融合的節日。因此,清明節又稱踏青節、三月節、祭祖節。
上巳節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古代以“幹支”紀日,三月上旬的第一個巳日,謂之“上巳”。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陰曆三月初三,故又稱“重三”或“三月三”。
清明上巳西湖好,滿目繁華。争道誰家。綠柳朱輪走钿車。
遊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嘩。路轉堤斜。直到城頭總是花。
——(宋)歐陽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古代中國民間于春秋兩季,有至水濱舉行祓除不祥的祭禮習俗,春季常在三月上旬的巳日,并有沐浴、采蘭、嬉遊、飲酒等活動,稱為“祓禊”,此後又增加了祭祀宴飲、曲水流觞等内容。
《論語》中“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蘭亭集序》中“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即是上巳風俗。
寒食節是流傳于北方的一個較早的節日,傳說是在春秋時代為紀念晉國介子推而設立的節日。寒食節講究禁火、冷食,後來在發展過程中又增加了踏青、祭掃、蹴鞠等習俗。
清明節與寒食節原本是兩個不同的節日,掃墓原是寒食節的内容,因為兩節相連,在唐朝之後,寒食節逐漸式微,宋元時期清明節地位上升取代了寒食節。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
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
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别離處。
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唐)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祭祀意味着緬懷與傳承,而踏青則表達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向往。
清明還有古人沿習下來的許多活動,如踏青插柳,蕩秋千,踢蹴鞠,放風筝。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莺。
——(宋)吳惟信《蘇堤清明即事》
清明時節雨聲嘩。潮擁渡頭沙。翻被梨花冷看,人生苦戀天涯。
燕簾莺戶,雲窗霧閣,酒醒啼鴉。折得一枝楊柳,歸來插向誰家。
——(宋)張炎《朝中措·清明時節》
豐子恺繪畫了很多“春日遊、杏花吹滿頭”的清明踏春作品,還專門寫了一篇《清明掃墓》的文章,記錄自己童年記憶中“借墓遊春”的歡樂。
友好提示:本文為人民網文化頻道官方微信号“文藝星青年”(wenyixingqingnian)出品。歡迎轉載,請注明來源,謝謝合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