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二十五,泡上豆子磨豆腐。
豆腐之"腐"有福的諧音,因此在農家過年節前做一方或大或小的豆腐是必不可少的。不止是裹腹充饑,更多的是讨個彩頭。誰不想福運連連呢?!
說起豆腐,可是各種蔬菜肉類的最佳配角,可葷可素,可炒可炖;再次之,用小蔥涼拌即少了煙火氣也更是清爽無比。豆腐在富貴人家可登大雅之堂卻不會顯得寒酸;小門小戶也可端上一碟也不讓人感覺奢侈。您說豆腐這麼好的東西,誰不喜歡?!
說起豆腐,裡面還有很多好玩的事情。咱先從豆子說起。
早年間莊戶人家,家家都是有一個石磨,這石磨并不是做豆腐的,隻能用于破豆皮做豆瓣的。磨豆漿的石磨隻是豆腐坊所獨有,比平時家用的磨大有不同。在刻鑿石磨之前,在下盤石磨周圍就預留有一個石槽了。在研磨浸泡足水份的豆瓣時,濃濃的豆漿就會順着石槽流入木桶之中了。
說完造型奇特的石磨咱再說說磨豆瓣和泡豆子這些前期準備工作。
每年臘月二十三四,家庭主婦就開始選擇飽滿個大的豆子了。一邊挑挑撿撿一邊催促着男人去豆腐坊預約排隊了。一個村了二三百戶人家,誰不想趕早兒讓豆腐坊把豆腐做出來呀!
年前七姑八姨的少不了走親訪友的。一塊豆腐可以做好幾種菜呢!
男人告訴婦人和豆腐坊約好的時間,就會把選擇好的豆子放到自家石磨上磕開豆皮磨成豆瓣。男人嘴裡叼着煙卷使勁推着磨杠緩緩地轉着圈兒,女人手裡拿着條帚不停在向裡收攏掃動着。不時會停住手抓一把從磨眼傾瀉出的豆瓣托在掌心裡打量。豆瓣大小要一緻才好。大小不一,影響出豆腐的數量。聽老人們講:一斤豆子能出六七斤豆腐或十二三斤豆腐腦。出多出少哪個環節也不敢馬虎。
豆瓣磕好就要洗豆子了。主要目的就是把豆皮篩選出來,以避免有雜質夾雜影響豆腐口感。泡豆子的水是剛打的井水。水的溫度和男人與豆腐坊約定時間有關。時間緊就用些溫水,時間寬裕就用冷水。漂洗完畢再換幹淨井水浸泡即可。
二十五早上起床先看看桶裡浸泡的豆瓣脹得如何。聞一下不能有異味。吃完早飯,男人會把豆瓣桷重新換上新打的井水。彎腰挑起兩隻捅顫悠顫悠地向豆腐坊走去。
剛進豆腐坊就會遇到已做好豆腐的鄰居不停打看招呼。讨論着一斤豆子出了多少豆腐,比往年多了或者少了。即使不盡如人意也隻是唠叨幾句而已,沒人會去計較那麼多。
豆腐坊在沒有電力的時候幾乎全憑人力推磨。推磨絕對是一個技術活兒,饒是你孔武有力,不懂技巧,累個半死也不出成績。推磨時,腳下要站弓步,前腿弓,後腿繃,腰挺直,雙手握住磨杆逆時針劃圓。身身心合一,動作要不疾不緩。可謂是手眼神法步,缺一不可!
豆漿磨好了就要下鍋了。煮豆漿更是技術活!掌握火力是最關鍵的,火力大,豆漿開鍋就會煮飛,溢出來造成浪費;火力小,豆漿煮不透會影響豆腐質感甚至讓人吃壞肚子。煮豆漿都是碎柴慢火,讓豆漿在大鍋裡似開不開,泛着微微的水花兒。滿院子都飄逸着豆香時,豆漿煮好了。豆腐坊的主人拎着鹵水快速用瓢舀到大鍋裡,用瓢不停攪拌。偶爾,會舀一瓢又倒入鍋中,看着乳白的豆漿在鹵水前的變化。如果這時候你來半碗滾燙且豆香四溢的豆漿絕對大呼過瘾!如是碗裡再來點白糖,用小勺攪幾下順着碗邊輕輕飲啜,嘿!簡單就是神仙的日子!
鹵水點豆腐,一物降一物。這話絕對沒錯。剛剛還是豆漿呢,捝入鹵水後成了柳絮狀。豆腐坊主人将其一下下舀入鋪着紗布的模具裡,把紗布對角打結,又找來竹闆做成的排子放在模具上壓上一塊幾十斤的大石頭,剩下的就交給時間了。紗布裡浸出的水越來越少,開始時是涓涓細流而後時點點滴滴。模具也明顯塌陷下來。打開紗布溫度尚存的豆腐就要登場了,取一角放在嘴裡品品那種獨有的豆香,細膩的口感。美!
男人把豆腐挑回家,工作并沒有結束!炸豆腐馬上要開始了。先把豆腐切成一指厚兩寸見方的塊兒,排放在高粱杆做的拍子上控去水份。鍋裡大火旺油,炸出的豆腐才能外焦裡嫩,鎖住豆腐裡的水份。炸好的豆腐可以腌,也可以釀,也可以在熬菜時做配料。平凡的豆腐在這個熱鬧的臘月将迎來無數次華麗的變身!它滿足着人們的視覺、味覺,更一次次勾起我對過往的美好回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