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甯十年,在位十年的神宗皇帝改年号為元豐(1078年)。這其中的蘊意當然是圖個吉利祈福上蒼江山永遠,不變的是皇帝還是那個皇帝。
元豐二年(1080)某天,神宗皇帝的案頭擺着禦史台呈上來的奏折,内容是被收監的原湖州太守蘇轼寫給其弟蘇轍的兩首詩,經審查不犯忌,也就是蘇轼忏悔并安排自己後事的家書。當神宗禦覽到“聖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時不覺心動,這蘇轼還算明白,稱自己英明萬物欣欣向榮,而他卻愚昧無明自蹈死地。啧啧,這檢讨還算深刻。
“百年未滿先償債,十口無歸更累人,夢繞雲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
看來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哀,恃才自傲的蘇轼這次算是低頭求饒了。讀到這裡神宗不覺黯然。這些時日朝廷上下真是熱鬧,圍繞着判決蘇轼生死的問題争得不亦樂乎。然,朱筆一揮人頭落地。神宗想起了宋太祖“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的祖訓,想起了先朝名臣範仲淹“祖宗以來,未嘗輕殺一臣下,此盛德之事”的名言心中充滿了躊躇。這蘇轼才華橫溢名冠當朝,就連太皇太後曹奶奶也發話了“不過寫了幾首詩,不足以緻死。他還可能受到别人鼓動,我都病成這樣了希望不再發生冤屈,以免傷中和之氣。”
最出乎神宗預料的是,與蘇詩政見不合的下野宰相王安石此時也專門派人送來了書信,大聲疾呼:“豈有聖世而殺才士乎?”好你個王安石,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罷罷!都做好人,難道我這皇帝就不惜才麼?!就貶他為黃州團練副使,做個不參與公事的小官罷了,懲處一下以觀後效。
不能不說關鍵時刻王安石的信起到了很大作用。
往前追溯,熙甯二年(1069年)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這個官可謂豪橫,付宰相級,隻對皇帝負責。次年,(1070年),升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這個集北宋朝廷最高權力“中書省、門下省”為一身的大官,負責處理日常國務,“平章事”既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堂堂宰相。
究其原因,就是神宗皇帝看準了王安石的變法之道,有哪個皇帝不希望國富民強青史留名呢。為此還成立了專門機構“制置三司條例司”,一等衆官員四十多人負責新法頒布及推行,至此,一場變法與守舊的兩派之争拉開了大幕。
要說這王安石最初與先生的父親蘇洵之間有些縫隙,文路策論相左導緻了文人相輕。蘇洵以華彩文章入朝為官并未得到王安石的認同,這蘇洵老先生也夠倔,王安石的母親去世,朝中衆官員都前去吊唁而他未去。同時還寫了《辨奸論》暗諷王安石,這都加大了相互之間的裂痕。這就發生了蘇洵去世後先生扶柩回鄉安葬過程中,被王安石等誣陷夾帶私鹽一事。雖然事後澄清屬子虛烏有,但給先生的名譽造成了很大傷害。
先生剛剛經曆了喪妻、喪父之痛,回朝後正趕上如火如荼的變法之道。先生尊崇的朝中元老和親朋好友,幾乎都站在舊黨一邊。發發牢騷講些微詞,這都被王安石所不忍。胳膊擰不過大腿,于是先生自請外放,還好,幸運地去水鄉杭州做了通判。
這以後先生先後到密州、徐州、湖州為官,親近百姓政績顯著,縱情山水廣交朋友,文學造詣突飛猛進,詞開一代豪邁之風,成為繼歐陽修之後的文壇領袖。這期間,先生觀察朝廷局勢,變法派一直掌控着大局。熙甯九年(1076)王安石變法遭受抨擊,又因兒子早亡辭去宰相在南京隐居,但大方向沒有改變。調來調去先生一直在基層,這才有了到湖州任上寫謝表發牢騷被人抓住小辮子的“烏台詩案。”
元豐八年(1085),神宗崩,年幼的哲宗登位,支持舊黨的高太後垂簾聽政,改朝換代年号元祐。
經曆四年多的黃州煉獄生活,先生終于被啟用了。在赴任的路上先生繞道南京專門去拜訪王安石,感謝這位忘年領導在關鍵時刻的直言相救。這次他們相處了一月有餘,同遊鐘山詩酒唱和,說禅講佛談天說地,兩位昔日的政敵今日的朋友,冰釋前嫌相逢一笑泯恩仇。
王安石作詩言:“北山輸綠漲橫陂,直塹回塘滟滟時。細數落花因坐久,緩尋芳草得歸遲。”《北山》你不如就在金陵買幾畝薄田,我們相鄰而居,在山水之間忘掉凡塵俗念。先生十分感動,作了和詩:“騎驢渺渺入荒陂,想見先生未病時。勸我試求三畝宅,從公已覺十年遲。”《次荊公韻》先生這話遲了十年,當年要是我們懂得這些,哪有後來的事啊!
先生還當面感謝王安石對秦觀的擡舉。那位“我獨不願萬戶侯,惟願一識蘇徐州”的學生秦觀,因寫了一篇《黃樓賦》被先生稱之為“有屈、宋之才。”(屈原、宋玉)正因如此,先生不計前嫌在自身難保的情況下寫了一封長信向王安石極力推薦秦觀:“行義修饬,才敏過人,有志于忠義”,“博綜史傳,通曉佛書,講習醫藥,明練法律”。先生深知王安石的影響力巨大,隻要他在公開場合誇贊秦觀幾句,世人就會重視秦觀的才華和品德。
史料載,先生一生隻給王安石寫過兩封信,這是其中的一封。
王安石後來以“亦以謂清新妩麗,鮑謝似之”(鮑照、謝靈運)高度評價秦觀的文字,可謂給足了先生面子。秦觀于元豐八年(1085)考中進士,這與王安石的欣賞和鼓勵有很大的關系。
王安石在送走了先生以後對人長歎:“不知道幾百年才有這樣的人物!”
先生回朝後不久,王安石去世,先生在起草贈太傅敕中評價:“瑰玮之文,足矣藻飾萬物,卓絕萬物,足以風動四方。”
在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皇帝、皇後以及諸侯大臣等地位較高的人物,在其去世之後朝廷會依據其生前所作所為,給出一個具有評價意義的稱号,這就是通常意義的谥号。王安石的谥号是“文”,而先生的谥号是“文忠”,他們都是彪炳史冊的人物,都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
歲月荏苒斯人已去,千古風流人物已成千古曆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