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泱泱中華傳統醫學人才輩出,今天我們就來一聽李東垣的求學故事
深
易水
秋
落葉從廳堂前的石闆上飄過,發出沙沙的聲音。
李東垣坐在張元素的對面,桌子上放着李東垣從家裡帶來的厚厚的金帛,不知其價幾何。
“我要向您學習。”李東垣放好東西說。
“學習什麼?”
“您全部的醫術!”, 李東垣一個字一個字地回答。
張元素沒有看擺在桌上的東西,他的目光一直在盯着眼前這位年輕人的眼睛。
這雙眼睛裡,有一種他所熟悉的銳利。
之所以熟悉,是因為他自己曾經有過。
張元素面對着這個年輕人,心裡逐漸地亮了起來:這個人終于出現了。
已經等了很久了,一個願力大到可以傳授學問的年輕人。(願力:泛指意願之力)
本來他還想問些“學醫是很苦的,有思想準備嗎”之類的問題。
可是此刻,他突然覺得一切都是多餘的。
于是他隻說了五個字:
明天開始吧。
山頂。
兩人站着。
視野遼遠。
秋風吹動他們的衣擺,不停地抖動。
張元素開始了他授徒的第一課。
張元素老師:學習醫學的第一步,要體會大自然的規律,人是活在自然之中的, 大自然裡面的種種變化對人體都有影響啊。
李東垣凝視遠方,認真地聽着。
張元素老師:大自然中的風、寒,熱、濕、燥、火,這是六種氣啊,這六種氣,在正常的時候是随着季節的變化而出現的,但是,當人體的狀态失常的時候,或者天氣反常的時候,這六種氣就變成了讓人患病的原因,我們稱之為六氣。
天有六氣,降生五味,發為五色,徵為五聲。淫生六疾。六氣曰陰、陽、風、雨、晦、明也。分為四時,序為五節,過則為災:陰淫寒疾,陽淫熱疾,風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
——《左傳·昭公元年》
李東垣:難道說,每次診病的時候都要考慮大自然的狀況?
張元素老師:是啊,不要胳膊痛就隻看胳膊,作為一個真正的醫生,要想到什麼季節患上的病,今年的這個季節與往年的這個季節有什麼不同,哪種氣偏盛,人體是如何的不适應才患的病。這才是診病之道啊,
李東垣慢慢地點頭,
張完素:你現在開始體會吧,秋天的萬物是種什麼樣的狀态,然後我會告訴你,哪些藥物是與它對應的。
如此對話,每天都在進行。
地點也不同,或在水邊,或在田野。
或者是在屋子裡的廳堂。
或者是在面對着前來診病的患者的時候。
誰也沒有想到,中醫曆史上個新興的學派“易水派”正在形成。
若幹年以後,當該學派的學問大盛的時候,才有人回憶起當年那到處聊天的一老一少。
雁去無痕,時過境遷。如今學習醫術早已不需要千金求之。而是很多知識淵博的老師傾囊相授。我們要更加努力學習,不負期盼。
文字來源/《古代的中醫》—羅大倫易水派鼻祖易州張元素
張元素,字潔古,我國金代易州人(今河北省易縣),他所處的年代略晚于劉完素。張元素在前人髒腑理論的啟示下,結合自己數十年的臨床經驗,總結了以髒腑寒熱虛實以言病機的學說,歸納出藥物性味歸經、引經報使學說。髒腑辨證學說由此被衆多醫家所重視,現已成為中醫辨證理論體系中的重要内容。
千載人文古縣,山水全景易州。易縣,古稱易州,因易水而得名。 悠久的曆史,秀美的山川,滋養了一方水土,孕育了一方文脈。從這裡走出的金代中醫大家張元素開創了易水學派,不僅豐富了易水文化,更對我國中醫發展産生了深遠影響。
張元素
張元素是誰?為什麼以張元素學術思想為核心的醫學流派被稱為易水學派?易水學派又對後世産生了怎樣深遠的影響?
講述人:李福海
李福海,主任中醫師,首屆保定市名中醫,河北省首屆優秀中醫臨床人才。2007年開始,跟師國醫泰鬥、國醫大師路志正教授。2008年,以全國第一成績遴選為第二批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2011年,同導師路志正一道做客北京衛視養生堂;2016年,做客青島電視台民生開講,講述易水學派的傳承及臨床應用。
古代“學霸”
張元素,字潔古,今易縣良崗鎮水口村人,中醫易水學派創始人,大概生活于金代12至13世紀(公元1130年--?)。8歲時試童子舉,27歲試經義進士,考試中因犯廟諱落榜,從此棄文從醫,發奮研究,很快形成了自己一套獨特的學術體系,因為療效顯著,名聲大振。
貴在 革新
“運氣不齊,古今異軌,古方新病,不相能也”張元素醫學思想貴在革新。他虛心研究學習古代醫學理論,但不拘泥古方。在《黃帝内經》、《中藏經》的啟示下,他以髒腑标本虛實寒熱的論點來分析疾病的發生與演變,歸納用藥,執簡馭繁,創立了髒腑病機辯證學說,開創了中醫研究髒腑病機時代。他重視藥物升降沉浮和氣味厚薄,發明了藥物的歸經。
獨成一派
元素之學,先後傳于李東垣與王好古,李東垣之學傳于羅天益,逐漸形成了以張元素學術思想為核心的醫學流派,因張元素為易縣人氏,故被稱為“易水學派”。到了明代,易水學派還特别留心于精氣虛損一面,尤以脾腎虛損最為突出。其臨證治療,多偏于溫補,故亦稱之為溫補學派。
易水學派代表性的人物分兩部分,一部分是張元素以及其直系弟子,李東垣、王好古、羅天益;另一部分是私淑張元素的弟子,明代薛立齋、陳一奎、趙養奎、張景嶽、李中梓等。
影響深遠
古人雲,“醫之門戶起于金元”“醫道自此開始中興”。易水學派是金元時期與河間學派并立的兩大代表性學派之一。至今,研究髒腑病機的思路仍在指導中醫理論和臨床,引經報使理論現被廣泛應用于方劑學。
劉完素與張元素
劉完素,河北河間人。看病多從火熱立論,治療多用寒涼藥物,被後世稱為寒涼派的開山鼻祖。在當時,劉完素在醫學界已久負盛名,而張元素雖然對醫學研究很深,臨床療效也很好,但當時還遠沒有劉完素影響大。後來劉完素患了傷寒病,用他自己的理論和方法治療,病情不見好轉,于是有人推薦易水張元素,劉完素起初對張元素很不以為然。據史書記載張元素到時,劉完素面壁而卧,背對張元素,顯得很傲慢。等張元素問過病史,診脈,分析病情後,劉完素很佩服,于是服用張元素的藥物,很快痊愈,從此,張元素名聲大振。
傳承與發展
2018年6月1日,易縣易水學派研究會正式成立,李福海任研究會第一屆會長。
易縣易水學派研究會旨在弘揚“易水學派”文化,促進中醫藥産業發展;加強與國内中醫藥行業機構及個人的交流與合作;以開展學術活動為抓手,服務社會,惠及百姓,積極推進易縣中醫藥事業發展。
6月2日,來自京津冀三地的著名國醫專家學者齊聚河北易縣,共同研讨金代中醫大家張元素所創“易水學派”之學術思想及臨床應用。中國首屆“國醫大師”路志正、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中國第二屆“國醫大師”孫光榮、中國第三屆“國醫大師”李佃貴等知名專家應邀出席。
路志正稱,張元素所著《醫學啟源》、《髒腑标本寒熱虛實用藥式》等典學,是結合多年的臨床經驗,總結出的以髒腑寒熱虛實以言病機的學說,其将髒腑的生理、病理、辨證和治療各成系統。隻有做好臨床工作,才能更好地繼承、發揚、創新中醫事業。
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稱,目前,中醫面臨着新的發展契機與挑戰。中醫的根基是傳承,開展對“易水學派”思想的研究,能更好的傳承其醫道精華,對推動中醫發展大有裨益。
美好明天
易水流向遠方,發展指向未來。以易縣中醫醫院為龍頭,易縣的中醫藥事業将邁入蓬勃發展的新階段。伴随着“易水學派”的傳承發展,懸壺濟世的中醫藥将給大家帶來更多福音,兼濟天下的中國故事将更加精彩。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