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天氣幹旱農作物減産

天氣幹旱農作物減産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24 09:19:10

來源:【農民日報】

今夏,持續高溫幹旱,讓江西省萍鄉市湘東區老關鎮的農戶張永紅為自己種的2000多畝水稻捏了一把汗,不過好在有當地政府部門的幫忙,他的水稻還是基本實現了豐收。

張永紅欣慰地說:“除了200多畝受幹旱影響較重,其餘的畝産量達1300-1400斤,比往年還要高。”在今年夏天遭遇持續高溫幹旱的情況下,能有這樣的收成着實不錯。

天氣幹旱農作物減産(今夏罕見高溫幹旱)1

今夏以來,為糧食生産“捏一把汗”的不止張永紅。湖北、江西、安徽、四川、重慶等12個省(市)7月以來所經曆的高溫少雨天氣過程是自1961年有完整氣象記錄以來持續時間最長、影響範圍最廣、平均強度最大的。

而這一階段正是秋糧作物生長的關鍵期,特别是南方地區部分中稻抽穗揚花、西南地區部分夏玉米抽雄吐絲,高溫會直接影響授粉結實。

在這樣嚴峻的“烤”驗下,“張永紅”們的糧食産量是如何保住的?

在南方地區高溫幹旱造成局部産量損失的情況下,放眼全國,秋糧豐收又是怎樣得來的?

1

南方地區的農業幹旱

輕于氣象幹旱和水文幹旱

在不少人的認知裡,天一熱一幹,農業往往要受災。但實際上,幹旱不可一概而論。根據受旱程度不同,我國習慣上将幹旱分為氣象幹旱、水文幹旱、農業幹旱等類型,不同幹旱情況對農業生産的影響也不同。

天氣預報圖上标記的一片紅,指的是氣象幹旱,表示天不下雨,但隻要庫塘裡有水,農田就能引水灌溉。

水文幹旱一般是在氣象幹旱的基礎上産生的,不降雨導緻江河來水少、庫塘蓄水偏少,但通過及時打井、應急送水、人工增雨等方式也能為農田“解渴”。

而農業幹旱才是對農業生産産生影響的氣象災害,如果在作物關鍵生育期,土壤水分持續不足,就容易造成作物體内水分虧缺,影響其正常生長發育。

天氣幹旱農作物減産(今夏罕見高溫幹旱)2

厘清氣象幹旱、水文幹旱、農業幹旱的概念之後,才可了解今年的幹旱情況。

有資料顯示,今年夏天,南方大部分省份無降水日數達30日以上,最高氣溫35℃-38℃,大部地方出現中度以上氣象幹旱。長江幹流和洞庭湖、鄱陽湖水位較常年同期低4.9-6.1米。8月底,随着超強台風“軒岚諾”給華東地區帶來降雨、華西秋雨為西南帶來降雨,除江西、湖南、湖北、貴州部分地區外,大部分南方地區的旱情解除。

可見,今夏的幹旱屬于氣象幹旱與水文幹旱疊加,高溫熱害和幹旱碰頭,但由于大部分田塊有灌溉條件,農業幹旱輕于氣象幹旱和水文幹旱。

那麼,又有哪些因素在發揮作用,截斷了氣象幹旱、水文幹旱轉變為農業幹旱的“傳導鍊”呢?

2

高标準農田全方位确保“大災變小”

據農業農村部農情調度,我國南方地區中稻大約89%有灌溉條件,雙季晚稻95%以上可灌溉。

這中間,高标準農田建設功不可沒。

江西省萬年縣湖雲鄉是江西省糧食生産的重點鄉鎮。在今夏旱情最嚴重的那段時間裡,這裡的水稻也能“喝上水”,得益于高标準農田建設。通過統一規劃,當地過去的“巴掌田”“雞窩地”得以改造。借助抽水提灌設施設備,可将過境的樂安河水提到農田周邊的水庫裡,再通過排灌渠引入農田,實現“大災變小災”。

“除了灌溉渠系末端,山區丘陵地塊灌溉能力不足外,一般的高标準農田,隻要有水,就能實現灌溉。”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節水處陳廣鋒博士表示。

截至2021年底,全國已建成9億畝高标準農田。今年1-9月,全國建成高标準農田7100多萬畝。據《全國高标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到2025年累計建成10.75億畝、改造提升1.05億畝,到2030年累計建成12億畝、改造提升2.8億畝高标準農田……“旱能灌、澇能排”的高标準農田比重提升,不斷夯實我國農業防災減災基礎,增強我國糧食綜合生産能力。

天氣幹旱農作物減産(今夏罕見高溫幹旱)3

不止可以灌溉,還要高效節水灌溉。據陳廣鋒介紹,近兩年每年1億畝高标準農田建設中,約有1500萬畝承擔着高效節水灌溉的任務。

安徽省土壤肥料總站三級調研員胡芹遠說,今夏高溫幹旱對當地的玉米生長有明顯影響,但通過采用水肥一體化技術,不僅節約了水資源,提升了水肥資源利用率,有效增強了抗旱能力,而且實現了玉米的節本增産。

據介紹,安徽省阜陽市颍上縣永祥種業有限公司100畝玉米基地使用水肥一體化技術,實現了玉米畝均産量510公斤。這比大水漫灌的玉米田塊,畝均增産120公斤;比沒有澆水的田塊,畝均增産245公斤。

高溫幹旱年景,水資源彌足珍貴。水肥一體化等高效節水灌溉技術,不僅實現了有水可灌,而且灌得節省、高效、智能、精準。

3

抗旱品種技術推廣

讓作物“更耐熱耐旱”

今年8月7日,四川省隆昌市雲頂鎮方田村千畝示範區頭季中稻現場測産驗收,平均畝産753.8公斤,比大面積傳統技術增産30%以上。這個産量水平是在水稻抽穗灌漿期連續30餘天日最高氣溫40℃-42.3℃的極端高溫天氣下實現的。

旱情下的增産奇迹離不開我國的水稻育種創新。

據國家水稻産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程式華介紹,近年來,國家水稻産業技術體系根據四川省南部規律性的高溫伏旱特點,研發出一套“雜交中稻-再生稻優質豐産高效關鍵技術”

該技術選用優質、高産、開花期耐高溫能力強的雜交中稻品種,采用“免耕、底肥一道清、中苗稀植”為核心的優質高效栽培技術模式,在灌漿期通過灌水保持稻田一定水層,減輕高溫對結實率的影響。

天氣幹旱農作物減産(今夏罕見高溫幹旱)4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記者了解到,自2003年發生嚴重高溫幹旱天氣以來,抗高溫熱害就逐步成為我國南方水稻育種的方向。

2008年,原農業部在國家級水稻品種區試中增設耐熱性鑒定項目,主要對中籼遲熟類生産試驗品種開展鑒定。湖北、安徽、湖南、四川、江蘇等省陸續在省級區試中開展了中稻(主要是中籼)參試品種耐熱性鑒定工作,江西等省積極探索建立适宜本省的品種區試耐熱性鑒定平台。

通過審定并在生産上大面積推廣的“豐兩優4号”“荃優華占”“隆兩優1988”等耐熱中籼品種,大田生産結實率均穩定在85%以上

天氣幹旱農作物減産(今夏罕見高溫幹旱)5

近年來,抗旱先進适用技術推廣也在加快。

浙江建德、嵊州等地推廣的水稻覆膜旱作節水技術在此次災害中表現出優異的抗旱能力。

種着60畝旱作水稻的建德市楊家水庫家庭農場負責人許潮林,面對高溫幹旱天氣表現得比較淡定,“我一點兒都不擔心,一般都不怎麼澆水的,這次實在太熱了,所以給它噴點兒水。”

2019年,許潮林在地方農技部門指導下,開始嘗試水稻旱作,不僅省水費,而且每畝能增産約150公斤。“幸好采用了節水旱作技術,覆蓋了降解地膜、上了噴灌設施,不然,碰到今年這種高溫天,我這整片的水稻可都要遭殃了。”許潮林說。

嵊州市農技推廣中心推廣研究員周政法介紹,對一些缺水特别嚴重的旱地,通過覆蓋全生物降解地膜鎖住土壤中的水分,安裝節水噴灌設施在水稻關鍵需水期補水,“鎖水補水”雙管齊下,水稻節水抗旱本領進一步增強,“這項技術讓種水稻變得跟種小麥、玉米一樣,在抛荒山地、新造耕地、丘陵山坡上也能種。”

據了解,今年8月,按照增産潛力較大、産業發展急需、技術成熟配套等标準,我國遴選出本年度糧油生産主導品種128個、主推技術114項,不少品種、技術具有抗旱、抗倒等特點,可有效應對不利天氣影響,對支撐糧油穩産豐産發揮重要作用。

4

指導服務沉到底确保

“産量損失降到最低”

11月3日,江西省萍鄉市蘆溪縣盤田村的水稻種植戶李金萍收完了本季最後一批水稻。他粗略算了一下,今年抗旱水稻畝産有1000多斤,比去年産量略減;普通水稻畝産在1300多斤,比去年能少200來斤。整體産量比去年減少一成多。

李金萍告訴記者:“政府部門給調度了柴油機抽水澆地,還有專門的技術指導。如果沒有這些措施,水稻産量可能得減四成以上。”

今夏,由于高溫幹旱天氣持續時間較長,雖然很多地方已經具備相應的灌溉條件,但是熱害依然會對糧食作物的産量産生一定影響。為了将影響降至最低,相關部門及時采取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措施。

天氣幹旱農作物減産(今夏罕見高溫幹旱)6

部門協同,加大抗旱支持。

中央财政安排100億元支持抗旱救災、重點支持中稻抗旱。

水利部兩次實施長江流域抗旱保供水聯合調度,及時統籌調度60多億立方米水,支持受旱區灌溉保苗。

中國氣象局組織各地開展地面增雨作業,共增雨263.7億立方米……

各地也加大抗旱救災投入力度,受災地區各級财政累計安排資金70.4億元,支持提水調水、打井灌溉、改種補種等措施落實。

及時預警,加強抗旱指導。

今夏高溫幹旱一露頭,農業農村部就與中國氣象局會商研判旱情發展态勢,在中央電視台聯合發布5期高溫熱害和農業幹旱風險預警。

加強與水利、應急、氣象等部門溝通會商,四部門聯合下發通知,細化安排抗高溫幹旱保豐收工作。

組織專家制定印發南方水稻高溫熱害防控、玉米抗高溫幹旱、雙季晚稻中後期抗災奪豐收等6個技術指導意見。

各級農業農村部門及時通過“12316”、三農公衆号等平台,向生産經營主體發送高溫幹旱預警及應對措施。

天氣幹旱農作物減産(今夏罕見高溫幹旱)7

“有旱必抗、有苗必保、有水澆水、無水打井”,今年南方秋糧生産能夠克服不利天氣影響,與及時響應、下沉一線的指導服務密不可分。

今夏旱情最重、水稻産量形成最關鍵的緊要“關口”,江西省九江市瑞昌市水稻種植戶聶五林的稻田裡,來了“大專家”。

8月15日,農業農村部江西水稻科技服務小分隊成員——中國水稻研究所研究員方福平、張玉屏等4位專家,對聶五林種植的處于孕穗末期、抽穗開花期等不同生育期的田塊“診脈開方”:盡快從周邊田塊調水或抽水補灌,孕穗田塊保持3-5厘米水層,抽穗揚花期的田塊保持8-10厘米深水層,以水調溫,減少蒸發……

自高溫幹旱情況發生後,農業農村部派出了10個專家組赴重點省開展巡回指導,派出了包省包片聯系工作組和12個科技小分隊赴秋糧重點省份包縣包鄉、蹲點駐村,指導落實深水降溫、小水勤灌、流水散熱等以水調溫關鍵措施。

專家力量下沉一線指導,基層農技力量常年紮根一線服務。高溫幹旱期間,農業農村部緊急發布了《關于組織基層農技人員全力做好抗高溫熱害幹旱奪秋糧豐收農技服務工作的通知》,南方受災12省(市)農業農村部門也分區域、分作物、分類型制定技術指導意見,共動員16萬餘名基層農技人員巡回服務。

“一有幹旱問題或技術問題,隻要打個電話,政府部門人員和技術人員就過來了。”江西省萍鄉市湘東區老關鎮的農戶張永紅告訴記者,政府部門支持了4台水泵、5台抽水車,每台可存30-40噸水,夠幾十畝水田用。技術員指導他把握最佳的打藥時間,通過無人機,600多畝中稻兩三天就打了一遍藥。

為從更大範圍上落實落細技術措施,農業農村部還發布了《關于全力做好抗高溫熱害幹旱奪秋糧豐收農民教育培訓工作的通知》,讓農民能夠學、學得會、會應用抗旱技術,為今年抗旱保秋糧提供人才支撐。

5

全國秋糧的“大盤子”整體看好

從各方面情況綜合分析,盡管高溫幹旱确實給南方秋糧生産帶來了不利影響,造成部分地區水稻減産。但從影響範圍和程度看,南方地區這些年農田水利設施和蓄水保灌能力都明顯提升,水稻和玉米品種抗高溫特性也顯著增強,受高溫幹旱影響的多是丘陵崗地、“望天田”和部分灌區末端等沒有灌溉水源條件的地塊。

農業農村部農情調度顯示,今年南方12省(市)中稻、玉米等糧食作物因高溫幹旱受災面積為3119萬畝,占南方秋糧的6.1%,僅占全國秋糧的2.4%。

南方未受災的4.8億畝秋糧,因光熱條件好,加上“一噴多促”等措施落得實,有望彌補部分區域損失。

天氣幹旱農作物減産(今夏罕見高溫幹旱)8

更關鍵的是,占全國秋糧産量七成以上的東北、黃淮海、西北等北方主産區,今年光溫水匹配較好,秋糧長勢是近幾年最好的。特别是去年受嚴重秋澇影響的河南、山東、山西,受幹旱影響的陝西、甘肅、甯夏,今年秋糧産量都有望恢複性增産。

因此,從秋糧生産整體形勢看,今年秋糧有望再獲豐收的“總賬”是有的算而且經得起算的。

這罕見高溫幹旱下的豐收,紮根于多年來持續建設的高标準農田,生發自不懈研究推廣的抗旱品種技術,得益于上下協同抗高溫幹旱奪豐收的政策措施滋養,十分來之不易,需要倍加珍惜。

作者: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崔建玲 房甯

本文來自【農民日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