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大江南北,沒有哪一家餐桌以馬肉、騾子肉為食材,可能舊社會偶有存在,“天上龍肉、地下驢肉”的說法,吃過的朋友都知道,驢肉渾身都是寶,驢肉火燒、驢闆腸等等,口感細膩,口感獨特,鮮香可口,從來不塞牙,成為了多地的代表性小吃,很受消費者的青睐,吃一次就念念不忘,農村的俗語,老人們都知道,“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到底啥意思呢?
驢肉香
提到驢肉最熟悉不過了,在河北的保定,走在熙攘的大街上,早餐來個驢肉火燒,再配一碗驢肉湯,嘿!老保定的滋味,就好這一口,吃完都贊不絕口,回味無窮。
還有山東的的甯津,從驢頭到驢尾,樣樣皆全,經過30多味鹵煮的驢肉,肉質細嫩,越嚼越香,有涼菜也有熱菜,全驢宴名副其實。
除此之外,還有多地加工驢肉熟食,随着銷量的增加,價格也是一路飙升,為什麼驢肉如此受歡迎,而同樣作為家禽的馬肉和騾子肉,卻那麼不受歡迎呢?
爺爺曾對我說過,在舊社會的時候,哪有什麼肉吃,連生病的豬肉都舍不得丢掉,馬肉雖然味難吃,但勉強也可以,唯獨是騾子肉太難吃,直接扔了都沒人要。
馬肉臭
馬肉雖然不好吃,但用“臭”來形容,多少有點誇張的意思,馬肉的肉質粗,沒有驢肉的細膩,假如廚藝上欠火候,那就顯得更難吃了,馬肉煮熟後的顔色偏紅,脂肪偏少,口感太差,有一種類似膻味的東西。
馬在老百姓的心中,地位比較高,有“一馬當先,馬到成功”的寓意,從古至今,人們就沒有吃馬肉和騾子肉的習慣,馬要上戰場打仗,怎麼能吃自己的“夥伴”呢。
在古代馬的作用,不可小窺,除了辛苦勞作,還有上戰場打仗,在許多電視劇中,也得到了印證,都是切幾斤熟牛肉,來一壺好酒,從來就沒說吃馬肉、騾子肉的,久而久之,習慣沒養成,再一個原因就是确實“不好吃”。
打死不吃騾子肉騾子是馬和驢雜交而來,它其實和馬肉一樣,沒有養成被食用的習慣,還有一點重要的是,騾子沒有生育習慣,多少讓人有點心理陰影,就像孕婦害怕兔唇,不吃兔子肉一樣,有些出于忌諱的意思。
騾子的染色體無法正常分裂,壽命短,沒有生育能力,而且作為“雜種”,有種被世俗“看不起”,另外還有豬肉、牛肉、羊肉可以選擇,根本不屑于吃騾子。
騾子肉質粗硬,口味偏酸,與細膩美味,根本搭不上邊,脾胃消化不好的人,還會産生一定的副作用,加上它是雜交品種,也不能進行繁殖,自然也就被人們排斥了。
簡單的幾句話,說明了動物肉的鮮美程度,首先是驢肉,其次是馬肉,最後是騾子肉,十裡不同俗,五裡改規矩,有的地方還認為,騾子肉比驢肉好吃,而有的地方卻打死也不吃騾子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