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和中華本草?近日,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綜合頻道播出了《典籍裡的中國》第四期節目《本草綱目》,廣獲好評作為一名世界級的科學巨匠——李時珍耗費近30年心血編著成的“東方醫藥巨典”——《本草綱目》,其書名早已為世人所熟知,但大衆對其成書過程和書中浩繁的中華傳統醫藥學内容知之甚少,更鮮少有人知道李時珍生前并未親眼見證《本草綱目》刊刻出版,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本草綱目和中華本草?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近日,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綜合頻道播出了《典籍裡的中國》第四期節目《本草綱目》,廣獲好評。作為一名世界級的科學巨匠——李時珍耗費近30年心血編著成的“東方醫藥巨典”——《本草綱目》,其書名早已為世人所熟知,但大衆對其成書過程和書中浩繁的中華傳統醫藥學内容知之甚少,更鮮少有人知道李時珍生前并未親眼見證《本草綱目》刊刻出版。
節目采用“時空雙向互穿”的呈現方式,讓李時珍穿越400多年撫摸到了刊刻版《本草綱目》,彌補了其畢生的遺憾。“李時珍穿越400年看刊刻版本草綱目”的話題登上熱搜榜前十,也說明了這種充滿情感張力的藝術化表達,切實戳中當代人内心最柔軟部位的同時,呈現出中醫藥傳承發展的一種創新表達。
《典籍裡的中國》這檔節目通過戲劇的形式充分展現了李時珍格物明理著本草的艱辛過程和濟世壽民佑蒼生的大醫情懷,帶領我們穿越時空,與古人對話,站在更高的曆史起點上品讀經典,感受《本草綱目》跨越數百年仍然煥發的勃勃生機。
一、走進中醫藥寶庫的“金谷之園”
《本草綱目》以宋代唐慎微《證類本草》為藍本,集唐、宋諸家本草之精萃,廣征博采、獨辟蹊徑,闡發藥物的性味、形态、産地、采集、主治、炮制、方劑配伍、用藥法則等,形成了醫藥并重、特色鮮明的理論體系。明代著名文學家王世貞為其作序稱:“如入金谷之園,種色奪目;如登龍君之宮,寶藏悉陳;如對冰壺玉鑒,毛發可指數也。博而不繁,詳而有要,綜核究竟,直窺淵海。茲豈禁以醫書觏哉”。《本草綱目》問世以後刻本甚多,還被翻譯為日、法、英、俄、德等多種文字,東漸日韓,西傳歐洲,影響甚廣,成為中國古代本草學史上内容最豐富、體系最完善、影響最為深遠的經典著作。
《本草綱目》之所以能被後世奉為經典流傳,與其本身豐富而獨特的學術價值密不可分。首先,《本草綱目》确立了中國古代本草學的新體系。李時珍突破了前人的藥物分類方法,“标名為綱、列事為目”,按照不同藥物的特點,從無機物到有機物,從低級動物、植物,到高級動物、植物,将藥物分為16部60類,以綱帶目,綱舉目張,邏輯清晰,結構嚴謹,為明清的本草學著作确立了新的學術規範;其次,《本草綱目》在中藥學上有着突出的成就。《本草綱目》新增藥物374種,收載新方8100餘首,并且校訂舊說、辨疑正誤、結合臨床實踐,對很多藥物的性理氣味做了大量的補充和發展,極大地豐富了中藥藥物品種和藥性理論;《本草綱目》還是一部古代的百科全書。除了豐富的醫學、藥學知識外,該書還涉及到了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等自然科學和文學、曆史、哲學、宗教、民俗學等社會科學知識,以及農、林、畜牧、漁等生産技術知識。
二、再現醫藥雙聖的傳奇人生
李時珍(1518-1593),字東璧,晚年自号瀕湖山人,湖北蕲春縣蕲州鎮東長街之瓦屑壩人,明代著名醫藥學家,也是世界公認的傑出中華醫者。
李時珍出生于一個醫學世家,早年業儒,深受程朱理學的影響。為撰寫《本草綱目》,李時珍曆經近30年讀萬卷書,勤求古訓,博采衆方,深入民間請教、親自采藥考察,足迹遍布湖北、湖南、江西、江蘇、安徽、四川等地。王世貞稱其“長耽嗜典籍,若啖蔗饴”,顧景星在《李時珍傳》贊他“讀書十年,不出戶庭,博學無所弗瞡”、“遠窮僻壤之産,險探麓之華”、“一一采視,頗得其真”、“羅列諸品,反複谛視”。
《典籍裡的中國》之《本草綱目》以李時珍的一生為主線,為我們生動演繹了李時珍是如何不畏“從醫難”、“著書難”、“出書難”,劇中少年、青年、中年不同階段的李時珍始終銘記自己對父親李言聞許下“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的承諾,心定志堅、逆流而上完成《本草綱目》的編撰工作,以及《本草綱目》惠及後世的故事。其子李建元于《進<本草綱目>疏》中言:“父有遺命而子不遵,何以承先志;父有遺書而子不獻,何以應朝命。”三代人承前啟後,衆師徒齊心協力,為修撰本草窮畢生之精力,才有如此皇皇巨著,這種锲而不舍、至臻至善的責任心和使命感正是千年來中國文化精神傳承的最好诠釋。時至今日,李時珍的中華傳統醫學思想和《本草綱目》豐富的内容對中華傳統醫學的研究發展及臨床實踐仍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也越來越受到中外學術界的重視。
三、傳承格物明理、求實創新的時珍精神
李時珍卓越的醫學成就在中華傳統醫學的長河中熠熠生輝、曆久彌新,其“格物明理、求實創新”的大醫精神,更為古今中外的能人智者所敬仰。
格物明理,一生勇攀科學高峰:王世貞在序中稱贊《本草綱目》是“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時珍雲:“雖曰醫家藥品,其考釋性理,實吾儒格物之學”(《本草綱目•凡例》);“醫者貴在格物也”(《芎䓖•發明》)。格物思想是儒家“大學之道”的基石,是修身治平的根本。李時珍治學講求格物明理,是對儒家思想的繼承與發揮,在格物緻知的基礎上,他充分重視強調了解萬事萬物之理的重要性,可以說,格物明理思想貫穿于《本草綱目》全書之中,并構成了李時珍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這種求真務實的“格物”精神,數十年如一日,指引着李時珍永攀科學高峰。
濟世壽民,醫者仁心的大醫情懷:濟世壽民,是儒家文化中的重要内容,體現的是古代儒士積極的入世态度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擔當。《進<本草綱目>疏》中雲“伏念本草一書,關系頗重”,李時珍傾其一生心血所著的《本草綱目》就是一部非常講究切用的醫藥著作,其所有理論與方藥都服務于治病救人。作為一名儒醫,李時珍秉持“治身以治天下”“壽國以壽萬民”的理念,研習本草,懸壺濟世。嘉靖《蕲州志》中記載了李時珍“千裡就藥于門,立活不取值”,充分肯定了其“博施于民”“重仁輕利”“濟世救人”的醫者風範。
醫藥并重,傳承醫家之正宗:李時珍不僅是一位傑出的藥物學家,更是一位偉大的醫學家,郭沫若贊其為“醫中之聖,集中國藥學之大成”。《本草綱目》“書考八百家”,所引用的各類書籍中醫書276家,排列第一的即是中華傳統醫學理論之淵薮《黃帝内經》,此外還有醫聖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藥王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等,《本草綱目》與這些先賢著作一脈相承,在此基礎上,李時珍還提出了“腦為元神之府”的論斷,發展了“命門三焦”學說,豐富了“脾土為本”的理論,補充和匡正了“十劑”思想,記載了大量臨床醫療經驗,這都為中華傳統醫學理論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是廣大中醫藥學子和臨床工作者必讀經典。
四、堪稱美輪美奂的精品之作
節目的精彩紛呈,還離不開優秀創作團隊的“一月磨一劍”。自開播以來,節目幾乎是按照“月更”的頻率與觀衆見面,這是因為無論是從劇本到舞台,還是從演員到配樂,每一期節目制作過程中的每一步都“如履薄冰”。正如李時珍“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的艱難著書曆程,創作團隊也是滿懷對典籍的敬重,埋頭啃下晦澀難懂的“硬骨頭”,再經過電視語言和戲劇藝術的加工,帶給觀衆視覺上的美學沖擊,配合當代讀書人和專家學者的解讀,讓我們感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厚重與魅力。
全景展現《本草綱目》的博物之美:劇中通過撒貝甯和李時珍、李建元跨時空的對話,勾勒出《本草綱目》的廣羅博采。全書52卷,近190萬字,記載藥物1892種,附方11096首,繪圖1109幅,上至飛禽走獸,下至蟲鱗介羽,無不備采,“博而不繁,詳而有要,綜核究竟,直窺淵海”。李時珍認為“此本草之書,所以不厭詳悉也”,不可因自己的學識和時代限制,而對一些藥物資料大肆的删減,其瀚繁的内容還對博物學、地理學、林學、農學、氣象學等諸多其他學科産生了較大的影響,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稱其為“16世紀的中國百科全書”。
着力烘托以人為本的生命之美:“人命至重,有貴千金”,劇中一個個故事被賦予了“生命”的溫度,不論是父子攜手行醫診病,為百姓療疾卻苦,“千裡就藥于門,立活不取值”(《蕲州志》),惠及鄉裡;還是時珍不遠千裡拜谒求序,卻審慎未定,修訂十載,稿凡三易,才有今日的流芳四海。尊重生命,留情民谟,《典籍裡的中國》之《本草綱目》生動地解讀了何謂“蒼生之大醫”,他們的故事将代代相傳,為世人景仰。
充分彰顯古籍經典的文辭之美:李時珍儒學功底深厚,《本草綱目》雖是一部藥學著作,但文辭斐然,圖畫精準,說理有力,通過劇中對金陵本的展現便可見一斑,無怪乎王世貞序中開篇連續七個用典“望龍光知古劍,觇寶氣辨明珠。故萍實商羊,非天明莫洞。厥後博物稱華,辨字稱康,析寶玉稱倚頓,亦僅僅晨星耳”以盛贊李時珍的傑出才華。此外《本草綱目》常寓文史于醫藥,如介紹“枸杞”引用劉禹錫《枸杞井》:“僧房藥樹依寒井,井有清泉藥有靈。翠黛葉生籠石瓷,殷紅子熟照銅瓶”(《木部•枸杞》),贊歎“菊”之性味雲:“菊春生夏茂,秋花冬實,備受四氣,飽經露霜,葉枯不落,花稿不零,味兼甘苦,性禀平和……宜乎前賢比之君子,神農列之上品,隐士采入酒斝,騷人餐其落英”(《草部•菊》)。
李時珍對中醫藥的發展居功至偉,《本草綱目》堪稱中醫藥研究的巨大寶庫,其中記載的信息對後世的醫藥學、地理學、農學、氣象學、博物學等都有着積極影響。此外,他還系統整理了脈學理論和奇經八脈等,傳承和發展了中醫脈學,著有《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等著作。他數十年如一日的“格物明理、求實創新、知行合一、濟世壽民、醫藥并重”的精神以及所應用到的觀察和實驗、比較和分類、分析和綜合、批判繼承和曆史考證等科學方法在《本草綱目》都有充分體現,其精神啟迪着後世中醫藥工作者不斷地傳承經典、守正創新,濟世壽民、護佑蒼生,為“健康中國”做出更大貢獻。
(作者:王平,二級教授、主任醫師,岐黃學者,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李時珍醫藥研究與應用專業委員會會長,湖北中醫藥大學副校長兼老年醫學研究所所長)
來源: 中國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