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平涼最冷的地方?平涼——甘肅版圖上最為險仄(zè)的“細骨”,位于陝甘甯三省交彙處,是古絲綢之路的重鎮,西出長安第一城,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甘肅平涼最冷的地方?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平涼——甘肅版圖上最為險仄(zè)的“細骨”,位于陝甘甯三省交彙處,是古絲綢之路的重鎮,西出長安第一城。
平涼,一座低調有料的城市,這塊土地上無數的遠古神話、史書典籍、出土文物和古迹遺址訴說着她的輝煌和滄桑。
傳說故事中的平涼
01
王母宴仙
泾川王母宮山又稱回中山,相傳古代兩位信仰道教的帝王周穆王和漢武帝,都曾到這裡遊曆,道教的最高女神西王母,還曾經在這裡設宴招待過兩位風流人物。
02
黃帝問道
崆峒山被尊稱為“中華道教第一山”、“道源聖地”,傳說人文始祖軒轅黃帝曾親臨崆峒山,向隐居崆峒的元始天尊第一位弟子、昆侖十二金仙之首廣成子,請教治國之道和養生之術。曆史上,一代天驕秦皇、漢武曾慕名登臨崆峒,司馬遷、杜甫、李白、白居易、林則徐、譚嗣同等曆代文人墨客、名人雅士,筆下多有贊譽。
史冊典籍中的平涼
03
左公植柳
左公柳,這是左宗棠任陝甘總督和西征期間沿陝甘新漫長的征途上,一路栽植的柳樹,最後在黃沙飛揚的西行路上了形成“連綿數千裡綠如帷幄”的塞外奇觀。如今,在平涼的柳湖公園,可見上百棵當年種下的左公柳。
04
前秦苻堅滅前涼
東晉十六國時期,前秦苻堅(就是那個成功統一北方,卻在淝水之戰中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敗給謝安的苻堅)滅前涼,取“平定涼國”之意,置平涼郡。
05
“世界針灸鼻祖”出生地
皇甫谧,平涼市靈台縣人,魏晉學者、醫學家、史學家,著作《針灸甲乙經》是中國第一部針灸學專著。被尊崇為“世界針灸鼻祖”,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中國古代曆史上唯一與孔子齊名的世界曆史文化名人”。
文物古迹中的平涼
06
3次出土佛骨舍利
泾川大雲寺相繼3次出土佛骨舍利,以數量之多,規格之高,被譽為“華夏佛寶聖地”。
1964年因發掘出盛裝14枚佛祖真身舍利的金棺、銀椁等而轟動海内外,被稱為當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1969年大雲寺遺址範圍内發現北周寶甯寺地宮,再次出土石函、二重鎏金銅函、琉璃瓶供養佛舍利32粒。
2013年1月又在佛像窖藏旁發現宋代龍興寺地宮1處,第三次出土琉璃瓶盛裝佛舍利2000餘粒,被認為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大考古發現”。
070
“泾川人”頭蓋骨化石發現
上世紀70年代發現的“泾川人”頭蓋骨化石,專家初步斷定其是3萬-5萬年前一個20歲左右的人類頭骨化石,在人類進化系統上屬晚期智人,該化石被命名為“泾川人”,是人類已經進化成現代人的證據。
泾川人”頭蓋骨化石 資料圖片
08
黃土高原上的仙境佛國
平涼是泾河流域内的重要節點,泾川縣又是平涼轄境内與泾河關系最親密的城鎮,所以這裡的石窟最為密集。泾川縣城以西的回中山腳下的王母宮石窟,以王母為名,卻是整個甘肅東部開鑿時間最早的佛教石窟之一。南石窟寺始開鑿于北魏,是少有的采用“七佛同窟”形制的石窟。此外,根據專家的考證,南石窟寺是從窟頂浮雕開始,一點點向下雕琢。石窟與石像渾然天成,好像工匠不是在雕刻,而隻是輕輕拂去石像上的泥土,讓它們重見天日。
09
華夏古槐王
位于平涼市崇信縣錦屏鎮關河村的“華夏古槐王”,距今有3200多年樹齡,曆經千年風雨,依舊枝繁葉茂,蔚為壯觀。因其主幹分為八大主枝,又稱“八卦槐”。當地百姓傳說,唐朝大将尉遲敬德曾拴馬于樹下。
文學作品中的平涼
10
柳毅傳書
1300年前,平涼泾河岸邊流傳過的民間傳說,被隴西作家李朝威用生花妙筆加工,最終演繹為一段旖旎的人神之戀。《柳毅傳》民間稱為《柳毅傳書》,最早見于《太平廣記》。2004年7月17日,《柳毅傳書》郵票首發式在泾川縣舉行。這次首發式确認泾川是《柳毅傳書》的原地之一。
《柳毅傳書》郵票
11
魯提轄拳打鎮關西
《水浒傳》中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是一段十分精彩的故事。這段故事後來還被收入了語文課本裡,魯提轄拳打鎮關西(鄭屠)一事發生在渭州,就是現在的平涼市。
12
崆峒武術威峙西陲
崆峒派武術與少林、武當、峨眉、昆侖齊名,是中華傳統武術五大流派之一。崆峒派武術曆史悠久,《爾雅》《史記》中早就有“空同之人武”的記載;唐代大詩人李白、杜甫遊曆崆峒,寫下了“世傳崆峒勇,氣激金風壯”“防身一長劍,将欲倚崆峒”的名句;當代著名武俠小說大師金庸先生遊覽崆峒,縱筆題下“崆峒武術,威峙西陲”的豪邁之詞,使崆峒派武術名揚天下。
平涼,
是寄存在每一個遊曆者心中的夢,
這些矗立千年的風景,
讓我們得以窺見曆史的斑斓。
讓我們心手相牽,
一起聆聽這個城市動人的歌韻。
來源:微遊甘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