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山西太原一位寶媽帶娃乘飛機飛往長春,因為擔心孩子在飛機上哭鬧影響他人,準備了近百份禮包送給同機乘客。
寶媽王女士接受采訪時表示:“将心比心,我自己在飛機上遇到哭鬧不止的孩子時可能也會煩躁,我不想孩子被罵熊孩子。”
王女士是名全職媽媽,因為每天要帶孩子、做家務,所以出發前很早就在準備這些禮包,制作手繪卡片,準備奶糖、耳塞,前後花了一個月的時間。
讓王女士非常欣慰的是,同機乘客都非常體貼,有人婉拒了禮包,但會溫柔地逗孩子,還有乘客和孩子合了影,孩子本來表現得有些膽怯,但逐漸受到乘客們的喜愛後,也變得大方了起來。
飛行過程中,孩子哭鬧了幾分鐘,不過周圍乘客并沒有覺得煩躁,反而幫他蓋上被子,給予了呵護,整個旅途溫馨而和諧。
事實上,哭鬧好動是孩子的天性,絕大多數人都能理解,如果家長能像王女士這樣明事理,提前真誠地表達歉意,大家也并不會感到煩躁和生氣。
很多人無法接受的,其實是熊孩子哭鬧不止,家長不僅不加制止,反而表現得蠻橫不講理。
熊孩子大鬧高鐵引發熱議8月14日,北京一高鐵上有一個孩子吵鬧聲音過大,一旁的乘客見狀提醒。
誰成想,家長竟然出聲怒怼:
“我的孩子我管不好,我控制不了他!”
“你這輩子别生孩子了,你也養不好!”
“嫌吵你們坐高級的去!”
孩子在公共場合大吵大鬧影響他人,家長絲毫不覺得愧疚,反而認為他人多管閑事,不應該出言管教自己的孩子。
無獨有偶,同一日的廣西柳州高鐵上,也出現了一名“熊孩子”。
一名男孩多次用腳踹前排座椅,大聲背誦乘法口訣,前排乘客和乘務員多次制止均無效,而家長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居然大聲誇獎孩子口訣背得好。
對比提前為同機乘客準備禮品的王女士,這高鐵上的兩名家長無疑是“熊家長”的典型。
我們常說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孩子之所以表現得如此跳脫,與家長平時疏于管教,沒有為孩子做好榜樣有決定性關系。
沒有熊家長就沒有熊孩子
孩子成為熊孩子,背後反映的是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家長對孩子的過于放縱、疏于管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在小時候,沒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分不清某些行為的對或錯,如果家長對孩子的錯誤行為聽之任之,孩子就會默認錯誤行為也是被允許的,久而久之,成為大家眼中的熊孩子。
有次帶孩子在樓下廣場玩耍,有名3歲左右的小男孩在廣場上追着其他小朋友争搶玩具,但他的媽媽并沒有阻止。
每當小男孩搶到時,媽媽就會哈哈大笑,而當小男孩沒搶到,或者其他父母阻擋時,小男孩就會哭着找到媽媽求安慰,媽媽則會毫不在乎地說着沒事沒事,咱們換一個小朋友。
對于孩子來說,他隻是将搶奪他人玩具當成了一種玩耍的方式,并沒有意識到這種行為的不妥,而家長不加以管教,持續給孩子灌輸這種錯誤的認知,很容易讓孩子在成為熊孩子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小時候,孩子有父母撐腰,可能不會得到太深的教訓,但等将來長大後,走入社會時,很可能因為父母疏于管教而吃大虧,乃至于走上歪路。
父母要為孩子樹立規則意識李玫瑾教授曾說過:“人的成長過程中,要形成一些東西,除了愛之外,還要有敬畏。”
我們要想避免孩子成為熊孩子,關鍵在于為其從小樹立規則意識,讓孩子知道,有些行為是錯誤的,有些規則是不能觸碰的教育紅線。
比如當孩子在公共場合吵鬧時,我們應該進行制止,并在等孩子平靜下來之後,明确告訴孩子,在公共場合吵鬧影響他人是錯誤的,需要保持哪些禮儀。
當然,為孩子樹立規則意識,父母自身的表現也很重要,我們除了對孩子進行口頭的命令之外,自己更要作為規則堅定不移的執行者。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潛移默化地模仿父母,如果家長能夠遵守規則,久而久之,孩子必然也會慢慢遵守規則,為人父母教育孩子,應該做到身體力行,起到榜樣作用。
歪媽結語:
每一位熊孩子的背後,都是一位乃至是多位熊家長。
我們要想讓孩子養成良好的道德素質,就一定要從小為其樹立規則意識,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今日話題:你覺得熊孩子和熊家長哪個更讨厭?
我是@歪媽,家有萌寶一枚,專注于孕期、育兒方面的知識研究,更多的幹貨内容,請關注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