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陣春雨
山裡的應季美食“春筍”
也紛紛冒頭
春筍脆嫩鮮美
有“素食第一品”的美譽
無論是炒着吃還是做成腌笃鮮
都是難得的山珍美味
圖片來自網絡
但是家住前埔的方先生
最近卻因為吃了太多的春筍
而上醫院就診了
案例回顧
前段時間
一個山區的朋友給
家住前埔的方先生
送來一大堆
自己采挖的春筍
面對朋友的情誼豐富的美味
方先生在一周多的時間裡
連續變着花樣
吃了多頓或清炒或肉炖的春筍
結果
方先生很快出現了腸胃不适
打嗝、胃脹、胃痛
甚至還輕微腹瀉
方先生來到前埔醫院就診
醫生告訴他
他的症狀是短時間内頻繁吃春筍
使胃黏膜受到過度刺激導緻的
好在經過一周的調理
方先生目前的腸胃已恢複正常
對此
前埔醫院中醫科主任醫師陳英提醒大家
春筍雖然美味
多吃也會傷身喔~
當然
适量食用春筍
對于健康是很有好處的
前埔醫院中醫科主任醫師陳英介紹,春筍味甘、微寒、無毒,藥用上具有清熱化痰、益氣和胃、治消渴、利水道、利膈爽胃等功效。
作為食物,它還具有低脂肪、低糖、多纖維的特點。
食用春筍不僅能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消化,去積食,防便秘,還有預防大腸癌的功效。
而造成方先生這種情況的
主要是春筍中含有的草酸和鞣酸
等難溶性成分和不溶性膳食纖維
比較難消化
那麼
春筍一次吃多少為宜?
什麼樣的人要特别注意呢?
一般情況下
普通人群以
每周吃1次-2次
每次不超過100克為宜
還有幾類人群
尤其不适合食用春筍
● 患有嚴重的胃腸疾病患者;
● 老人和15歲以下兒童也不宜多吃;
● 婦女産後以及因吃筍會誘發、複發哮喘的人不宜吃筍;
● 由于筍中難溶性草酸鈣含量較多,尿道結石、腎結石、膽結石患者也應盡量避免食用。
事實上,不止春筍
水果中的“紅富美”櫻桃
最近也上了新聞
近期,一則
“女子食用5顆櫻桃,咬破櫻桃核被毒暈”
的消息在網上傳播
小小櫻桃
真的有這麼大的食用風險?
中毒科醫生表示,櫻桃肉本身無毒,而櫻桃核确實含有氰甙類物質,可以分解出劇毒的氫氰酸,但含量極低,且本身并非可食用部分,因此櫻桃完全可以放心吃。
圖片來自網絡
離開劑量談中毒都是耍流氓”
張程解釋,所謂“櫻桃有毒”,是指櫻桃仁中含有氰甙類物質。氰甙類物質本身無毒,但櫻桃仁中自帶水解酶,一接觸到水後氰甙會分解代謝,最終産生劇毒的氫氰酸,達到緻死量可立即緻人死亡。
不過,“離開劑量談中毒都是耍流氓”。
根據國外文獻報道,1公斤櫻桃仁中含有幾十微克的氰甙類物質,再分解為氫氰酸的含量則更低。而氫氰酸對人的緻死量約為每公斤體重0.5毫克~3.5毫克,也就是說,一般的人即使是吃下1公斤櫻桃仁也未達到緻死量。“
況且,櫻桃仁味道苦澀,本身就不是櫻桃的可食用部分,最多誤吞一兩顆,不會有什麼影響。而櫻桃肉是不含有氰甙類物質的,所以正常吃櫻桃是不用擔心中毒的。”
比起櫻桃
這些食物更應擔心氫氨酸中毒
張程介紹,目前已知有2000多種植物含有氰甙類,“氰化物的味道就是苦杏仁的味道,一些植物的種子含有氰甙,味道苦澀,可以降低被動物吃掉的幾率,有利于繁衍。”
常見食物中除了櫻桃仁以外,苦杏仁、木薯、桃仁、白果等等也都含有氰甙類。盡管含氰甙類的食物多,但總的來說,市面上正規生産、出售的食品都經過妥善處理,可以放心食用其可食用部分。
“這麼多年我們醫院都沒接到過因為食用植物而氰化物中毒的病例,隻試過有一例吃了幾十粒話梅仁感到口幹、喉嚨不适,但還沒到中毒的程度。”
而自行處理相關食材時也要注意。張程表示,要避免生吃含有氰甙類的食物,用沸水煮半小時,氰甙類含量會大幅度降低,“去毒”效果比直接翻炒要好。
苦木薯、白果等含量較高,生吃或未經恰當處理後食用,容易引起中毒,尤其是代謝能力較差的兒童。
木薯
木薯類分為甜木薯和苦木薯。苦木薯每公斤大約含有120毫克的氰甙類,和上文提到的櫻桃仁中氫甙類物質含量都不在同一個數量級上,可以說含量非常高了,是常見食物中非常容易引起氰化物中毒的一種,不宜食用,通常隻是用來作為工業用澱粉的材料。
而甜木薯每公斤氰甙類物質含量在10毫克左右,也不能夠生吃。但經過正确處理、煮熟煮透,則所含的氰甙類含量會大大降低。
要避免生吃木薯,或誤将苦木薯當做甜木薯食用。
白果(銀杏)
白果是銀杏樹的果實,裡面同樣含有氫甙類物質。兒童體重小,加上器官發育不成熟,身體解毒能力較成人弱,中毒、緻死劑量低于成人。
在種植銀杏樹的地區,要防止兒童在白果成熟季節撿食或采摘白果直接生吃。
苦杏仁
氫甙類物質的味道就是“苦杏仁”味,而苦杏仁裡也确實含有較多氫甙類物質。所以苦杏仁同樣要避免生吃。
張程提醒,一旦誤服含氰甙類物質的食物,會感到口中苦澀、咽喉部不适,發現這個“警示信号”就要及時停止進食。氰化物中毒會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消化道症狀,随即出現頭痛、煩躁不安、驚厥等,最後有可能出現抽搐、昏迷等,在神志清醒的情況下,應該立即進行催吐處理後送醫院。
更多常見食物中毒的
應急處理方式見下圖
美味的食物
卻可能給身體帶來負擔
吃的時候千萬要小心咯!
廈門日報社微信矩陣▼
廈門日報社新媒體中心出品
記者:劉蓉 通訊員:彭欽平
晨報記者:馬麗 綜合廣州日報(ID:guangzhouribao)、健康有約(ID:gzrbjkgj)
編輯:謝煜婕 值班主任:蔡萍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