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元宵節是我們中國的曆史悠久的一個傳統節日,也叫做燈節、上元節,在元宵節有許多很有趣的習俗,比如猜燈謎、賞花燈、吃湯圓等等,那麼在元宵節為什麼要看花燈呢?看花燈有什麼寓意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元宵節賞燈的起源正月十五元宵節,又叫燈節、上元節,家家挂燈,人人賞燈。而元宵節賞燈這一習俗的起源則有很多不同的說法。
說法一:據民間風俗史書記載,隋朝末年,隋炀帝揚廣為了顯示民富國強,下令在洛陽城裡搭起戲棚,全國各路高手戲班彙集于此,從十五之夜開始,夜夜花燈高招,歌舞升平。
說法二:東漢明帝時期,漢明帝笃信佛法,聽從蔡愔的建言,因為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所以漢明帝命令這一天的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這種做法漸漸從宮廷流傳民間,從中原流傳到全國。
說法三:元宵燃燈賞燈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說”,即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神官分别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所以上元節要燃燈。
總之,根據曆史資料,漢文帝時,已正式下令将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司馬遷創建“太初曆”時,元宵節确定為重大節日。
在唐代時,元宵節賞燈已經發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京城“作燈輪高二十丈,衣以錦绮,飾以金銀,燃五萬盞燈,簇之為花樹”,“花萼樓門雨露新,長安城市太平人。龍銜火樹千燈焰,雞踏蓮花萬歲春”。明代則将元宵放花燈從三夜改為十夜。清代元宵節除了各種花燈外,還有舞火把、火雨、火球等各種活動。
元宵節的花燈寓意:民間在除夕供奉老天爺時要設立“天地堂”。人們在院子裡紮一小棚,棚裡面小桌上立着“天地三界十方萬靈真宰”的神位;神位前擺着香爐、供品,還挂着一盞燈籠,燈籠代表姜太公的席位。據說姜太公當年封神時,别人都封了,就是忘記了封自己,自己沒有席位隻好和老天爺坐在一起。
燈籠與神有關,所以也賦予很多象征意義。古時候,人們為了驅逐黑暗的恐懼感,于是燈籠衍生為具有驅魔降福、祈許光明之意。在閩南語中“燈”與“丁”發音相近,所以燈籠也用來求子添丁,求取功名,求得避邪平安。有一種“光明燈”,在歲末年初時,把燈籠放在寺廟中,藉以佛的法力求得一年中平安順利。也有農家在田間立長竹竿挂上一盞燈“照田蠶”,觀察火色以預測一年的水旱情況,以期豐年。
“放天燈”,來由是過去人們在躲避盜匪侵襲而四散逃逸之後,以燃放天燈為互報平安的信号。由于避難回家的日子正是元宵節,從此以後,每年這一天,人們便以放天燈的儀式來慶祝,所以又稱天燈為“祈福燈”或“平安燈”。其後逐漸演變為向上天祈福許願的民俗活動。天燈上寫滿了心裡的各種祈願,希望天燈能上達天庭,帶給人無限的希望和光明。
傳說唐太宗李世民鼓勵讀書,民間都把小孩送上學。入學的第一個節目叫“開燈”,就是把事先做好的花燈帶到學校去,請一位博學的老先生點起來,象征前途光明。從前的私塾,多半在正月十五稍後開學,因此開學的花燈,也成了“上元節”的點綴。
元宵節花燈種類甚多,或是仿照事物的形象編制的形象燈,如龍燈、虎燈、兔燈等等,或是根據民間故事編制而成的活動燈,如牛郎織女、二十四孝等等,表現忠孝節義的民族精神。各種花燈制作工巧,一展工匠的智慧和技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